房價居高不下,讓越來越多購屋族不得不「以貸養貸」。根據聯徵中心統計,截至2025年7月,全台同時背有房貸與信貸的「雙貸族」達40.4萬人,創下歷年同期新高。若以台北大巨蛋約4萬席座位計算,相當於能坐滿10座大巨蛋,顯示民眾在高房價環境下,購屋資金壓力達到新高點。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指出,疫情過後房市持續熱絡,但房貸成數受限、物價與生活成本攀升,使得購屋族常以信貸補足頭期款、裝修費,甚至用於生活支出。觀察歷年7月數據可見,2012年至2020年間雙貸族人數約維持在28至31萬人之間,直到2020年後隨房價上漲與通膨壓力加劇,雙貸族迅速增加約9.5萬人,今年正式突破40萬人。
統計顯示,雙貸族平均背負房貸625.8萬元、信貸114.7萬元,合計負債約740.5萬元。相較2012年,兩者金額分別大漲1倍與1.2倍。賴志昶分析,這不僅反映房價持續上升,也顯示民眾對彈性資金需求明顯提高。過去信貸多用於短期周轉,現今卻常被運用在頭期款與裝修支出,突顯購屋能力與房價落差愈來愈大,限貸政策更讓購屋族面臨資金壓力。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提醒,下半年全球經濟仍受地緣政治與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建議雙貸族應保留資金彈性,避免短期操作或過度槓桿。一旦市場反轉或個人收入中斷,負債比過高者可能陷入財務困境,應謹慎評估風險。
「新老安貸款」意外引發網路熱議
另一方面,行政院宣布「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新青安貸款)將於2026年7月31日屆期,市場高度關注是否延長。房產專家普遍預期,即使續辦,條件也將更嚴格,補貼重點將集中於自住首購族群,並防堵投機炒房。若未來補貼條件縮水,與民間房貸的差距縮小,新青安吸引力恐不如以往。專家指出,政府未來仍可能推出替代方案,但須防範資金流向投資客,確保政策資源真正用於居住需求。
近期網路上也出現另一種聲音。PTT房板一篇以「應該推出新老安不是新青安」為題的貼文引發熱議,原PO主張政府應照顧長者租屋困境,推出「新老安貸款」,讓老人能以低利貸款購買老屋自住,以房貸取代房租。原PO舉例,若提供40年期、2%利率貸款,長者每月繳約9,000元即可住進屬於自己的房子,未繳清即過世也能由銀行法拍收回,不致損失。該想法獲不少網友認同,認為「比新青安更有意義」、「銀行做功德才合理」,甚至有人建議若政府將收回的屋再轉租給弱勢族群,能形成正向循環。
不過,也有網友質疑可行性,指出銀行並非慈善機構,且法拍凶宅、市場接受度與催收人力等問題都難解。此議題雖意見分歧,卻也凸顯社會對居住正義與不同世代住房需求的高度關注。
高房價結構下的雙貸現象已成社會常態。信貸雖能暫時紓困,但過度舉債仍暗藏風險。專家呼籲民眾在追求成家的同時,應審慎評估自身還款能力與長期財務規劃,避免因資金槓桿過高而陷入無法承受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