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台灣銀行業房貸風險 可控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從全球角度分析台灣整體銀行業,獲利能力偏弱的風險遠甚過不動產放貸業務。標普台灣分析師周怡華表示,台灣銀行業的房貸業務具有允當的授信審核風險控管及審慎的貸放成數,加上未來兩年台灣的不動產價格將維持相對穩定,有助於減緩銀行業者面臨的信用風險。

標普分析師團隊指出,台灣銀行業身處零散的市場結構,導致獲利能力在全球同業中偏低,這應是透過產業整併來解決,卻因許多條件限制,估計2至3年內出現整併可能性偏低,金管會近期宣布,自2019年起將批准兩家純網銀在台設立,可能會進一步讓銀行業競爭加劇。

標普分析,台灣近4年期間的通膨調整後不動產價格漲幅,每年平均為1.1%,不再出現2014年前十年期間的大幅上漲,有3項原因:1.民眾負擔能力下降,2.主管機關遏止不動產投機交易,2010年至今連續祭出降溫措施,3.特別是增加房屋持有稅及資本利得稅等,因此帶來銀行業的優質房貸違約率近兩年維持在偏低的0.06%~0.09%。

標普分析師團隊同時提出3項理由,分析台灣銀行業的房貸風險足以控管:1.台灣不動產產市場陷入停滯,不動產價格已經下跌,2. 銀行業者為逐步達到更嚴格的法定資本要求,採取較溫和的放款成長策略,3.銀行轉向海外進行擴張,以追求較高的報酬率。

標普全球評級12日公布「銀行業國家風險評估BICRA:台灣最新報告。該報告指出,銀行業面臨的經濟風險需考量經濟韌性、經濟失衡、經濟體系信貸風險、制度架構等項目,台灣經濟風險趨勢穩定,被列為可能導致經濟失衡的不動產價格波動因素,金融體系面臨風險仍在可管理的範圍內,2015~2018年期間,民間部門負債對GDP比增長幅度,每年平均為2.78個百分點。

標普強調,競爭壓力才是台灣銀行業者面臨的真正產業風險,已導致產品或服務價格的主導能力受限,而且台灣銀行業者的整體獲利能力,亦低於全球同業平均水準,原因多出在高度零散的產業結構,公股行庫的市占率仍接近50%,高達20家銀行業的個別資產總值,還不到整體銀行體系總資產的1.5%。

陳碧芬/新加坡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