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銀行授信收緊、預售交屋潮將至的雙重壓力下,國內壽險公司開始積極擴大房貸承作,以優惠利率搶攻首購與交屋族群,成為房貸市場的重要補充供給來源。然而,業界人士與監理機關同時提醒:壽險承作房貸可緩解短期資金供需,但在資產配置、風險集中與消費者資訊揭露等面向,仍需謹慎與配套。
國泰、富邦領頭推出 2.5% 左右優惠利率
國泰人壽、富邦人壽等壽險業者近期推出房貸產品,優惠利率區間約落在 2.5%–2.65%,並以自家保戶、首購族、以及地段精華的物件為主要承作對象。壽險業者表示,承作條件將依借款人還款能力、房屋鑑價與地段等進行差異化定價與成數控管。
央行與監理政策持續強化不動產授信與限貸,使部分銀行放款成數下降、審核更嚴,民眾申貸排隊與資金供給緊張情況明顯。同時,預售屋交屋潮帶動短期房貸需求暴增,壽險業者視此為進場契機,填補銀行資金空窗。
規模顯著成長,壽險承作房貸月放款約 50 億
壽險業者的房貸業務規模已明顯擴張。以國泰人壽為例,近期每月新承作房貸平均約 50 億元;富邦人壽也針對不同客群提供多元方案,強調以穩健風控為前提。整體壽險業的新放款金額已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顯示其在房貸市場的角色逐步增強。
壽險業承作房貸的最大優勢在於資金來源長期且穩定,能迅速回應市場的短期資金需求。對無法等待銀行撥款或面臨交屋時限的購屋者而言,壽險貸款提供了替代選項,也有助於降低市場延宕風險。
風險與挑戰:資產配置與消費者保護不可忽視
然而,專家提醒壽險業仍面臨多重挑戰:
1.資產負債配比風險 — 大量承作房貸將影響壽險資金的流動性與投資配置。
2.風險集中問題 — 若集中承作高風險區或特定客群,一旦房市下修,恐造成放款損失擴散。
3.消費者資訊揭露 — 部分房貸產品限定保戶或綁定特定條件,借款人應詳閱條款,避免因搭售或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爭議。
監理機關也強調,壽險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房貸與保險商品不當連結,並需落實授信審查及貸後管理。
專家觀點:短期紓困,長期仍待結構調整
學者分析,壽險業介入房貸是市場自我修正的一環,短期可減緩申貸排隊與資金吃緊問題。但若要長期穩定房貸供給與抑制投機,仍需從土地釋出、稅制改革、社會住宅推動及銀行授信制度等面向著手,否則僅是將流動性問題從銀行移轉至保險業資產端。
壽險房貸以 2.5% 左右的利率成為房市資金補給的「及時雨」,短期確實有助緩解市場壓力。然而,市場專家普遍認為,這波「壽險房貸潮」要轉為穩定常態,仍需監理機關持續關注資訊透明、風控管理與消費者權益,才能在穩健與競爭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