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達319期,相當於26.6年,再度刷新歷史紀錄。房仲業者指出,長年期房貸正逐漸取代20年期貸款,成為市場主流。以目前購屋主力族群35歲至40歲為例,若不提前償還,恐一路繳到65歲甚至70歲退休,堪稱「一輩子房奴」。
30年期房貸全面崛起 平均期數創歷史新高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若20年與30年期房貸比例各半,平均期數應約為300期,但目前已拉高至319期,顯示30年期房貸申請量已正式超越20年期。 統計顯示,自2023年第3季新青安房貸上路後,國內平均房貸期數已連續7季突破300期。除了首購族增加外,房價高漲也是主要推手,許多民眾選擇「拉長年限、降低月付」以減輕短期壓力。
六都平均超過26年 高雄最長達27.3年
從區域來看,六都房貸期數皆已逾26年,其中新北、桃園、台南、高雄突破27年,尤以高雄328期(約27.3年)居冠。以35歲購屋族為例,若選擇30年期房貸,等於必須繳到65歲退休,甚至可能還在「領年金還房貸」。
雖然長年期房貸能讓月付看起來較輕鬆,但專家提醒,一旦寬限期結束、開始償還本金,月繳金額將大幅上升。民眾若打算拉長期數,應搭配完整財務規劃,預留退休後現金流,以免房貸變成壓垮生活的負擔。
主要都會區平均房貸期數表 |
||||
---|---|---|---|---|
區域 | 2023 Q1 房貸期數 | 2024 Q1 房貸期數 | 2025 Q1 房貸期數 | 2025 Q1 房貸年數 |
台北市 | 284 | 297 | 312 | 26.0 |
新北市 | 300 | 316 | 327 | 27.3 |
桃園市 | 300 | 318 | 325 | 27.1 |
台中市 | 301 | 319 | 321 | 26.8 |
台南市 | 290 | 309 | 324 | 27.0 |
高雄市 | 299 | 315 | 328 | 27.3 |
全國 | 291 | 305 | 319 | 26.6 |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591房屋交易網 |
網友實況:房貸壓力見仁見智
房價高、利率不低,房貸壓力到底有多大?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詢問「大家房貸都月繳多少?」引發熱烈討論,留言內容反映台灣購屋現況的兩極化。
一派認為房貸壓力可控:「貸200萬月繳1萬很輕鬆」、「貸1000萬月繳3萬8,租金還能幫我付七成」、「穩定收入、現金流規劃好就不怕」。 另一派則直呼「壓力爆表」:「月繳1萬5都快喘不過氣」、「貸太多不敢生小孩」、「自由業收入不穩根本睡不著」。 也有網友感嘆:「買房壓力大,但至少在繳給未來的自己。」這句話道出現代房奴的無奈與矛盾。
國外借鏡:日本房貸夢碎 「量力而為」才是真幸福
日本媒體《THE GOLD ONLINE》近期報導一對36歲田村夫婦的真實故事,揭示「買房不等於幸福」的殘酷現實。
夫妻倆年收入約126萬台幣,買下一間總價逾千萬台幣的新建公寓,貸款35年、月繳近3萬。然而,妻子後來因育兒放棄全職工作、丈夫轉職減薪,家庭收入不增反減,房貸壓力逐年加重。
最終兩人決定賣房止損,回到租屋生活。雖然房子沒了,但生活品質反而回升。夫妻感嘆:「以前覺得大家都在買,現在才知道量力而為才是真幸福。」
別讓房貸掏空人生
專家提醒,房貸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筆債務。若僅憑「大家都在買」的心態衝動購屋,而未審慎評估收入穩定性與未來風險,可能會重蹈田村夫婦的覆轍。
在房價高企、利率不低的時代,選擇拉長房貸期數無可厚非,但更應同步建立儲蓄、保險與投資配置。只有在「可控壓力」下成為屋主,才是真正的成家,而非被房貸綁住的一生。
在買房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會先算好自己的購屋預算與貸款條件,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關鍵:不是每一種房子,銀行都願意借錢給你。有些物件雖然價格看似划算,但因為風險高、流通性差,銀行往往不願承作,或只能給較低的貸款成數。以下整理出五大類「銀行最不歡迎的房子」,購屋族在看屋時要特別留意。
1. 海砂屋與輻射屋
這類物件是銀行最直接拒絕的。
●海砂屋:結構含氯離子,鋼筋容易鏽蝕,存在倒塌風險。
●輻射屋:涉及健康疑慮,長期居住安全性低。
銀行視其為高風險資產,幾乎全面拒貸,就算屋主願意降價,也難找到金融機構願意承作。
2. 使用年限過高的老屋
一般來說,銀行貸款年限+屋齡 ≦ 50~60 年,才可能核貸。
●屋齡超過 40 年的公寓、大樓,銀行多半僅能提供低成數貸款。
●若結構老舊或沒有電梯,流通性更差,額度可能僅剩 5 成甚至更低。
3. 違建或增建物件
若房屋本身有違建(如頂樓加蓋、前後院增建),銀行通常只會依照「合法坪數」估價。
違建部分不僅不計入貸款,還可能被認定為未來拆除風險。
例如:買到 30 坪(含違建 5 坪),銀行只會估 25 坪的價值。
結果就是 實際核貸金額比預期少一大截。
4. 地上權住宅、使用權住宅
這幾年台灣不少建商推出「地上權住宅」或「使用權住宅」,雖然單價比一般房子便宜,但銀行卻非常保守:
●地上權住宅通常只有 5 成甚至更低的貸款額度,且貸款年限縮短。
●使用權住宅幾乎被視為「租約」,銀行不認為是可抵押資產。
對首購族來說,雖然價格甜美,但未來轉手、貸款都會遇到困難。
5. 店面、公設比過高或特殊規劃的物件
●店面:雖然租金收益高,但銀行認為商用風險大,通常貸款成數比住宅低。
●公設比過高(>40%):實際可用坪數少,估價容易被打折扣。
●特殊規劃(套房型大樓、產權複雜的集合住宅):流通性差,銀行多半保守放款。
買房前,先確認銀行願不願意貸
對購屋族來說,價格只是第一步,能不能貸款成功、額度高不高,才是關鍵。建議在出價前,可以:
1.先詢問多家銀行對該物件的核貸意願。
2.找專業代書或房仲確認產權有無問題。
3.留意屋齡、用途及市場流通性,避免日後貸不到款。
買到「銀行不愛的房子」,不僅貸款成數低,轉手也會困難,反而成為沉重的資產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