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轉冷:新青安房貸急凍,首購信心亮警訊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整理>

在全球經濟震盪、川普關稅風波引爆金融市場動盪之際,台灣房市也陷入一波結構性轉折。央行自2020年底以來七度出手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試圖壓抑不動產市場過熱。然而即便已見初步成效,央行仍坦言目前市場狀況「有待改善」,房貸總額仍處高檔,顯示壓力並未完全解除。

信用管制七連擊,交易量與預期同步降溫

央行指出,自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以來,全國房市交易明顯降溫。2024年10月起買賣移轉棟數轉為負成長,2025年首季更年減22.1%。與此同時,民眾的房價看漲預期也持續下修,永慶房屋調查顯示,看跌比率從去年第3季的9%上升至今年第1季的43%。

儘管央行未明言現階段是否已達成調控目標,但從其持續釋放「餘額仍高」、「需改善」等字眼觀察,似乎仍對整體房市結構保持警戒。至2025年3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餘額仍達14.63兆元,較2024年底略增829億元。

此外,央行於2024年8月起採取「道德勸說」方式,要求銀行在一年內提出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的量化改善方案,並設立熱線受理購屋陳情,顯示主管機關欲在壓抑炒作與兼顧剛性需求間取得平衡。

新青安貸款明顯降溫,公股銀行觀望氛圍濃厚

與此同時,新青安房貸也同步降溫。財政部統計顯示,2025年4月的受理件數與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大減逾三成,撥貸戶數更較去年同期銳減近四成,顯示實際成交與資金流動雙雙萎縮。

市場冷卻的背後,不僅是高基期效應,更受到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的衝擊,包括美中貿易緊張、股匯市波動以及央行信用管制的滲透效應。此外,財政部與公股銀行在新青安專案中也明顯收緊,強化貸前貸後審查,有效抑制人頭戶與轉租行為,也進一步壓抑部分虛假需求。

實際觀察各公股銀行數據,更可看出觀望情緒濃厚。除了土地銀行受理戶數超過千戶外,其他行庫普遍承作低迷。像是第一銀行全台261間分行中,平均每家分行僅承作1件新青安案件;華南銀行更有超過半數分行整月未承作一筆。

政策轉向自住導向,信貸資源重新分配

面對房市冷卻與信貸資源流向失衡,財政部已於近期報告中強調四大原則:維護金融體質、保障首購需求、落實自主調控與嚴格審核貸款結構。同時要求銀行適度降低對大型建商與土建融的授信比重,並強化對自住型需求的支持,以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央行亦警示,儘管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略降,但總餘額依舊高企,信用資源過度流向房地產部門的問題仍未根除,未來將持續密切監督銀行控管目標執行情況。

冷風中的房市,等待政策與信心修復

台灣房市正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受到央行連環管制與信貸緊縮的影響,另一方面,新青安房貸退燒也暴露市場需求正在修正。未來房市是否能脫離觀望與冷清局面,將取決於兩大關鍵:一是國際經濟風險是否舒緩,二是政府在控管與扶持間能否取得適當平衡。短期內,「信心」或許才是市場最稀缺的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