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台幣急升,導致銀行海外美元存款換算後帳面縮水,進一步推升不動產放款比率,導致多家銀行逼近甚至突破內部設下的警戒值28%,房貸資源明顯吃緊。不少公股銀行已發出預警,房貸排撥期重新拉長至兩個月以上,逼近過去「房貸荒」的三個月高峰期。
依據《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規定,銀行辦理住宅貸款、建築融資及商用不動產放款總額不得超過總存款與金融債總額的30%。為降低風險,多數銀行內部設有28%的警戒值門檻。近來受到匯率影響,銀行資金調度受到壓縮,一銀、合庫等高層坦言,新台幣每升值一元,將使不動產放款比率增加約15個基點(0.15個百分點),不少銀行已經「超標」。
房貸供給緊縮直接反映在申貸流程上。過去房貸審核約需四週,但隨著排隊案件暴增、承作空間受限,近來排撥期已延長至兩個月以上,公股行庫更提前示警,市場恐再現申貸塞車潮。
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也同步出現冷卻現象。受到央行持續實施信用管制、加上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啟貿易關稅戰等國際利空影響,今年上半年六都買賣移轉量僅10萬棟,創下八年新低。根據聯徵中心數據,年收入超過400萬元的高收入族群,購屋明顯縮手,今年第一季僅申貸1,044件,季減27%、年減更達40%。
不同年收入貸款買房者變化 |
|||
---|---|---|---|
項目 | 2025Q1 | 季增減 | 年增減 |
年收入60萬內 | 10,017 | -20% | -38% |
60-100萬 | 11,543 | -21% | -30% |
100-200萬 | 9,870 | -23% | -36% |
200-400萬 | 3,159 | -26% | -37% |
年收入大於400萬 | 1,044 | -27% | -40% |
總計件數 | 35,633 | -22% | -35% |
資料來源: 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經濟日報
單位: 件數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分析,房市過去流傳「跟著大戶買準沒錯」的風氣,如今卻反轉。高收入族群向來資金雄厚、資訊敏銳,具備高市場靈敏度,當這批買盤選擇觀望,意味著市場氛圍已顯保守。他提醒民眾,現階段購屋務必謹慎,切勿被行銷話術誤導,否則恐陷長期套牢風險。
陳傑鳴指出,過去AI題材盛行時,竹科新貴搶進新竹房市,引爆房價飆升;但自去年下半年起,房市資金流動性受到限制,高收入買盤逐漸退場,如今川普再度挑起關稅戰,更加深資金觀望情緒,市場熱度明顯降溫。
面對貸款緊縮與買氣下滑的雙重壓力,房市短期內恐難見明顯回溫,業者與購屋者都需審慎因應。
在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單邊加徵高額關稅、可能上看70%的激烈言論下,全球貿易局勢再度升溫。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指出,台灣可能面臨15%至20%的對等關稅壓力,若談判順利,有機會壓低至10%至15%。面對變局,政府除積極研擬因應對策,亦同步強化中小企業的出口韌性與投資誘因。
近期新台幣升值劇烈,對出口型中小企業衝擊更為明顯。經濟部指出,金屬製品、機械設備、紡織成衣等九大產業對匯率波動尤為敏感,升值將直接侵蝕企業訂單與利潤。為協助企業穩定營運,經濟部已成立「因應匯率變化任務小組」,並攜手金融機構與輔導團隊,提供避險工具、融資支持、財務諮詢及線上學習資源,全方位支援中小企業降低風險。
在融資協助方面,政府推出多項專案貸款:
●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貸款: 員工30人以下者可申請,額度最高3,500萬元,享有低利率與最高10成保證及利息補貼。
●振興專案貸款: 員工超過30人且營收下滑逾15%者適用,同樣提供最高3,500萬元貸款及全額保證。
●外銷貸款優惠信用保證方案: 出口導向企業可申請最高1億元融資,享有最高9成保證與手續費減免。
●強化貿易金融貸款與輸出保險服務: 與輸出入銀行合作,協助企業降低外銷風險、拓展國際市場。
此外,行政院近期也拍板通過延長並擴大「投資台灣三大方案2.0」,至民國116年止,預計吸引投資額上看新台幣1.2兆元,創造8萬個本國就業機會。三大方案包括歡迎台商回台、根留台灣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並納入服務業、大健康及AI等新興戰略產業,提供土地、融資、租金與稅務優惠,協助企業掌握數位轉型契機。
經濟部並呼籲大型企業善盡企業責任,優先採購本國中小企業產品,藉由訂單媒合、提升附加價值與市場多元布局,共同強化我國出口韌性,迎戰外部挑戰。
在房價與物價齊漲的雙重夾擊下,台灣上班族的購屋壓力日益沉重。根據房仲業者引用聯徵中心與勞動部資料統計顯示,六都及新竹縣市的房貸負擔率普遍超標,尤其台北市最為嚴重,平均月薪根本不足以支撐房貸。
以北市為例,2025年第一季平均鑑估房價達2,621萬元,若以貸款8成、30年期、利率2.282%試算,平均月付房貸高達8.05萬元,遠高於當地平均月薪5.46萬元,光靠單薪幾乎無法負擔。即使月薪全數用來繳房貸,仍有2.59萬元缺口,凸顯北市購屋者的沉重壓力。
相較之下,新竹市受惠於科技業薪資結構,成為目前全台薪資最高的城市,平均月薪達7.36萬元,若以當地平均房價1936萬元計算,月繳約5.95萬元,仍有餘裕1.4萬元可支應生活開銷。但即便如此,也仍超過建議的「房貸佔薪資三分之一」健康理財比例。
2025年六都+新竹縣市月薪與房貸負擔 |
||||||
---|---|---|---|---|---|---|
縣市 | 平均月薪 (萬元) | Q1平均房價 (萬元) | 月付房貸 (萬元) | 月薪與房貸差額 (萬元) | 房貸負擔率 | 1/2月薪可負擔房價 (萬元) |
台北市 | 5.46 | 2,621 | 8.05 | -2.59 | 148% | 888 |
新北市 | 4.38 | 1,560 | 4.79 | -0.41 | 110% | 712 |
台中市 | 3.98 | 1,313 | 4.03 | -0.05 | 101% | 647 |
新竹縣 | 5.83 | 1,723 | 5.29 | 0.54 | 91% | 949 |
台南市 | 4.03 | 1,120 | 3.44 | 0.59 | 85% | 656 |
高雄市 | 4.16 | 1,153 | 3.54 | 0.62 | 85% | 677 |
桃園市 | 4.64 | 1,290 | 3.96 | 0.68 | 85% | 755 |
新竹市 | 7.36 | 1,936 | 5.95 | 1.41 | 81% | 1,199 |
備註: 月薪採用勞工退休金新制2025年4月平均提繳工資,房貸取2025年Q1平均鑑估房價,核貸8成/30年/五大銀行5月新承做房貸利率2.282%/單一利率未考慮還估算房貸,房貸負擔率單以月薪計算,不含其他家庭收入。
專家指出,目前多數都會區購屋者的月付房貸金額普遍佔據月薪八成以上,單靠個人薪資難以進場,迫使不少年輕人轉向外圍地區尋找較具負擔能力的物件。以中南部都會區如台中、台南與高雄為例,若以薪資一半作為房貸預算上限,民眾僅能負擔總價約700萬元以下的住宅;但市區新成屋總價已普遍站穩千萬門檻,若不願降低地段與屋況標準,幾乎買不到合適物件。
即使退而求其次選擇屋齡20至30年以上的老宅或蛋白區,仍可能因地價上漲與區域翻漲效應,面臨價格超預算的窘境。專家建議,除提高收入、提升信用能力外,購屋族也可考慮尋求直系親屬擔任保人,以提高核貸機率與成數。
同時,房貸市場也面臨另一波挑戰。受限貸令與新青安政策效應影響,目前公股銀行的自用住宅貸款額度大幅縮減。財政部調查顯示,截至5月底,八大公股銀行剩餘貸款額度僅約794億元,其中多家銀行可貸額度逼近警戒線,甚至僅剩個位數。
隨著預售屋交屋潮到來,貸款額度緊縮恐引發民眾貸不到款、建商資金斷鏈等風險。市場觀察指出,不少銀行提高審查門檻,或暫緩受理新案申請,讓即使符合新青安資格的民眾也可能面臨貸款卡關困境。
房市專家警告,若貸款政策不調整,購屋族難以順利取得資金,建商回款出現困難,恐導致爛尾樓風險升高,進一步衝擊整體房市穩定。
在房價與薪資脫鉤的趨勢下,購屋不僅考驗財務能力,更是價值觀與現實的艱難選擇。當「買得起」變成一種奢望,如何重新定義「剛性需求」與「能力所及」,也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在中央銀行接連祭出信用管制、壓低房貸成數之下,台灣房市正步入一場全面性的冷卻期。
根據聯徵中心資料,今年第一季全國新增房貸僅3.56萬件,年減35%,創下七年新低,顯示信貸收縮正全面壓縮購屋動能。專家指出,平均核貸成數降至近五年新低,利率則升至2.36%,創近17年新高,加重民眾購屋負擔。
許多購屋者不得不提高自備款或轉向坪數較小的物件。以台北市為例,總價約3600萬元的新屋,在貸款僅能取得七成的情況下,自備款須達千萬元以上,還需預留因利率上升導致的月付增加風險。房仲業指出,自從限貸令上路後,買氣驟減,導致新貸案件大幅萎縮,市場進入觀望盤整期。
而限貸效應不僅衝擊購屋族,也深刻影響建商與銀行,形塑「三輸局面」:
●購屋者:預售簽約時銀行願貸七成,交屋時僅能貸三成,自備款缺口暴增,部分買方面臨違約風險。
●建商:法人購宅、第三戶以上與餘屋貸款成數全面壓縮至3成,資金回收困難,導致中小型業者現金流緊繃,甚至出現爛尾樓案例。
●銀行:放款緊縮下無法有效分散風險,反而面臨不良債權增加,金融體系潛藏風險升高。
這場風暴背後,是政策與市場結構的碰撞結果。央行於2024年9月祭出第七波限貸令,意圖抑制投資炒作、壓抑房價,但也造成開發商資金斷鏈。一位全數完銷的預售案,仍因成本飆升與融資受阻最終爛尾,購屋者求償無門,顯示「時間差效應」正發酵。
根據內政部資料,自2017年至2024年,全國建照核發數量較使用執照多出32萬戶,這些供給即將於未來3至4年完工交屋。在信貸限縮與需求急凍的雙重壓力下,市場恐面臨量縮與價跌的雙重挑戰。目前新古屋成交價已跌至實價登錄的85%至95%,部分郊區與重劃區更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
交易量亦持續萎縮。六都今年前五個月交易量創八年新低,業界預估全年成交棟數恐跌破28萬件,創下七年來新低。內部數據顯示,多數房仲品牌6月交易量年減幅高達37%至50%,反映出市場動能正快速流失。
國內政策與國際局勢同步施壓。貿易談判未果、區域戰爭推升通膨、新台幣升值衝擊出口產業,加深民眾對經濟前景的疑慮。市場信心薄弱之下,買方退場、賣方不願讓價,形成「想買的貸不到、想賣的降不夠」的僵局。
不過,市場也出現兩極化現象。有建商為了去化壓力推出「送裝潢、送家電」等變相讓利手段;投資客提高議價彈性,但整體房價尚未明顯鬆動。專家分析,具備科技園區、交通建設等題材的核心區域仍具抗跌力,但外圍重劃區已有價格鬆動跡象。
展望下半年,若央行未針對「已簽約未交屋」的購屋族提出過渡措施,恐導致更多爛尾樓與交屋糾紛,形成社會矛盾與金融風險同步升高的隱憂。業界普遍認為,房市若要擺脫寒冬,關鍵在於信貸政策能否適度調整,實現打炒房與穩市場的平衡。
近期有不動產業者反映,因中央銀行的信用管制措施,導致民眾無法申辦地上權貸款。
對此,央行2日發出聲明澄清,強調並非所有地上權貸款都受限,只要符合三種特定條件,即可不受央行房貸管制規範。
根據央行說明,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地上權借款人,不會受到不動產抵押貸款規定的限制:
1.符合財政部「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條件,或名下無房無貸,且購屋對象非高價住宅者。
2.繼承取得房屋及房貸者,其新申請購屋貸款(非高價住宅)不計入名下房屋數與房貸戶數,因此不受限制。
3.已有房產者具實質換屋自住需求,與金融機構簽訂切結書後,所申辦的第一戶或第二戶購屋貸款(非高價住宅),亦不受限。
央行進一步強調,即使符合上述三項條件,申貸人仍須通過金融機構的授信審核程序,包括擔保品條件、借款人收入狀況、信用評分等,才有機會順利核貸。
此外,央行也指出,地上權貸款受限的主因並非央行管制措施所致,而是金融機構本身對僅有地上權物件的貸款風險評估較為謹慎。由於缺乏土地所有權作為擔保,銀行在設定貸款成數或利率時,通常會較保守。
央行此番澄清,旨在釐清外界誤解,也提醒民眾地上權貸款並非全面封殺,但須視實際條件及銀行內規而定。
在央行持續緊縮不動產貸款的政策下,買房族面臨前所未有的三大挑戰:貸款難、交易冷、房價仍居高不下。儘管利率飆升、貸款條件收緊,房價卻未見明顯下修,讓民眾在房市中進退兩難。
銀行貸款政策不一 首購族需多方嘗試
近來一名首購族讀者分享購屋經驗,指出為了順利貸款,不得不多跑幾間銀行,甚至遇到某些公股銀行直接表明「暫不收件」。也有銀行願意放貸,但開出的利率高達3%以上。即便具備新青安資格,貸款能否成功核撥,仍取決於各銀行內部額度與政策彈性。
這名讀者最終在家中長輩資助下,將自備款提高至1,000萬元,成功取得貸款。她表示,一家銀行雖僅願意放貸六成,但以低利率作為交換條件,反而比另一家願意貸八成但利率偏高的銀行更具吸引力。
不動產估價師林利州表示,銀行放款額度有限,導致不同銀行的貸款條件落差大,購屋者需花時間比價與談判。他也呼籲金管會強化「房貸額度查詢平台」資訊透明度,避免民眾一家一家打電話詢問的困境。
成交量創低點 全台房市陷入交易冰凍
雖然正值新屋交屋潮,但成屋市場卻因房貸核撥遲滯與市場信心不足而持續低迷。根據六都地政局統計,今年上半年六都合計買賣移轉棟數僅10萬棟,年減26.6%,創下2018年以來同期新低,北高台南更跌至八至九年來的谷底。
六都6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 |
|||||
---|---|---|---|---|---|
區域 | 6月買賣移轉棟數 | 月增率 (%) | 年增率 (%) | 上半年買賣移轉棟數 | 年增率 (%) |
台北 | 2,037 | 17.6 | -22.2 | 11,748 | -24.0 |
新北 | 4,211 | -12.6 | -21.6 | 23,013 | -30.5 |
桃園 | 3,639 | 11.4 | -21.6 | 19,642 | -17.1 |
台中 | 3,122 | -7.9 | -33.9 | 20,261 | -21.6 |
台南 | 2,139 | 23.1 | -10.8 | 9,833 | -32.3 |
高雄 | 2,947 | 30.7 | -27.2 | 15,705 | -34.2 |
合計 | 18,095 | 5.2 | -24.0 | 100,202 | -26.6 |
資料來源: 六都地政機關
信義房屋與永慶房屋分析指出,房市自用需求雖仍存在,但受央行信用管制、國際經濟不穩與貸款困難影響,交易意願明顯下滑。即便部分蛋白區建商祭出讓利促銷,也未能有效拉抬買氣。市場普遍預估,今年全台交易量恐難守住28萬棟,甚至可能挑戰八年新低的27萬棟。
房價抗跌背後:數據落後與市場修正延遲
令人疑惑的是,打房政策頻出,但房價卻未如預期明顯下跌。投資客「帥過頭」指出,這與實價登錄的時間落差有關。許多目前揭露的成交紀錄,其實是三、四年前預售屋交屋後才登錄,無法反映當前市場真實狀況。若觀察中古屋市場,已出現每季約2.5%的下跌趨勢,顯示房價正悄悄修正中。
他也提醒購屋族,現在並非貸不到款,而是得更積極比價與談判。同時也建議避免短時間內查詢多家銀行聯徵,以免影響信用評分與核貸機率。
下半年:交易難解、信心待重建
房市目前陷入「貸款難、交易冷、房價抗跌」的三重壓力,加上地緣政治風險與通膨陰影籠罩,買氣復甦恐需更長時間。對購屋族而言,自備款與資金調度成為能否成功入市的關鍵門檻;對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控管金融風險與維護市場正常運作間取得平衡,將是下半年關注重點。
近年台灣「融資租賃貸款」風潮大起,從機車貸、手機貸、商品貸到萬物皆可貸,看似便捷的資金救援,實則暗藏高利與陷阱。
單親媽媽李小姐的故事,揭開這場經濟暗潮下的血淚真相。
李小姐為撐起生活與照顧兒子,努力兼差、節流開支,卻因一筆手機貸款陷入債務泥淖。她誤信名為「王道」的貸款顧問是銀行人員,實際卻是「王道國際理財顧問公司」的代辦商。60,000元貸款,扣除手續費、代辦費後,實得僅33,000元,卻需償還高達75,240元,實質利率飆破127%,遠超《民法》16%上限。
李小姐並非特例,類似糾紛層出不窮。立委王世堅指出,自2018年以來,辦公室接獲超過百件融資租賃陳情,並直指業者如「吸血鬼」,藉由虛假交易、人頭公司、空白本票等方式層層剝削民眾。
根據金管會與司法院資料,債務更生聲請案自2016年起暴增近4倍,2024年已達1,707件;消保機構協商案件亦居高不下。立委賴惠員更揭露,2023年僅中租迪和債務人聲請更生案件即增80件,2024年再增131件,顯示問題已成社會隱憂。
學者指出,這類貸款模式早已從原本面向中小企業的實體租賃,演變為面向個人的虛假買賣與高利借貸。2016年起「機車貸」橫空出世,2018年「無卡分期」轉戰線上,接著是「手機貸」、「商品貸」,乃至任何生活物品都能成為借款憑證的「萬物貸」。
儘管名義上為「商品分期」,實則已成「假交易真放貸」。資深業務ZIV指出,拍張冰箱照片即可貸款,利率動輒20%以上,加上手續費、保證金,實質負擔驚人,彷彿合法包裝的地下錢莊。
疫情爆發後,融資需求暴增,科技公司如「Gogolook」推出JUJI機車貸、PChome旗下推出瑪吉PAY搶市,而這場無監管的紅海戰爭,也引來詐騙與博弈產業搭便車。民眾為下注或虛擬投資向融資公司借錢,最終血本無歸。
呼應立法院財委會多次討論的融資亂象,王世堅嚴批三大業者「中租迪和」、「和潤」、「裕融」為「薯條三兄弟」,呼籲儘速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監管。輔仁大學吳宗昇副教授也警告,這些已成掠奪性貸款,政府若不出手,恐釀新一波「卡債風暴」。
當一張冰箱照片能換來高額貸款,背後卻是一張空白本票與終生債務,李小姐的悲歌可能只是序章。台灣社會,準備好面對這場「合法高利貸」的真相了嗎?
●本文內容參考「報導者」專題: 揭開「融資租賃」的高利結構與剝削真相 ,歡迎點擊鏈結深入了解相關報導、並贊助該網站
為壓抑首都圈房價快速飆升、遏止「恐慌性購屋」蔓延,韓國政府近日宣布一連串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房市調控措施。新規定不僅全面封堵多屋族的購屋資金管道,連首購族也面臨貸款成數與年限雙重縮減,引發市場震撼,外界預期房市將迎來一波急凍期。
首爾房價飆升引恐慌搶購潮
根據《中央日報》報導,2025年以來,首爾房價呈現明顯上漲趨勢,購屋氛圍緊繃。今年5月首爾公寓價格月增0.54%,截至6月中旬,累計漲幅已達0.45%。交易熱絡,6月僅上半月成交量就突破7,000件,市場普遍存在「現在不買就買不起」的焦慮,情況頗似台灣曾出現的「新青安效應」。
多重房貸新政:多屋族首當其衝
韓國政府此次政策主軸在於壓抑投機炒作,尤其針對持有多戶房產者,推出一連串強硬措施:
●房貸總額設限:首都圈及調控地區的購屋貸款最高僅能申請6億韓元(約新台幣1,411萬元),超出即無法核貸。
●多屋族貸款成數歸零:擁有兩間以上住宅者,將無法申請任何房貸,等同於切斷其資金來源。
●換屋須限期售屋:若購買新房,原有住宅須在6個月內賣出,否則新房貸即取消,且未來三年內不得再貸。
●強制入住條款:不論是否為首購,貸款購屋者都必須在六個月內實際入住,以防假自住、真投資。
首購族福利縮水:貸款條件變嚴
過往受到政策扶持的首購族群,也無法逃過這波收緊貸款政策的風暴:
●成數下修:首購貸款比例從80%降至70%。
●優惠額度降低:如新婚家庭可申請的優惠貸款額,從4億韓元減至3.2億韓元(約新台幣752萬元)。
●年限縮短:房貸最長期限由40年縮為30年,等於每月需負擔更高還款壓力。
遏止炒房:資金與信用全面緊縮
為防堵資金繞道進場炒房,韓國政府亦加強其他層面的控管:
●生活資金貸款排除多屋族:僅持有一戶者可申請最高1億韓元作為生活用途房貸,多屋族則無資格。
●禁止「以租養貸」投機模式:首都圈與調控區全面禁止轉租名義投資的特定房貸產品。
●信用貸款總額上限:不得超過申貸者的年收入。
●政策性房貸配額減半:整體家庭貸款供給量大幅削減,連青年、新婚族適用的政策性貸款也僅發放原定75%的配額。
政策衝擊引熱議 台灣網友關注效仿可能
新任總統李在明上任不到一個月即雷厲風行推出此波政策,展現強力打房決心。新政一出,在韓國國內引發廣泛討論,海外也備受關注。不少台灣網友在論壇上熱議:「台灣是不是也該來一劑猛藥?」也有人憂心本地市場結構與財務體質難以承受如此劇烈政策。
韓國這波打炒房行動後續效果如何,將成為亞洲各國觀察的重要指標。
在高房價壓力下,國人房貸年限持續延長。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第四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達317期,約為26.4年,不僅與前一季持平,更追平歷史新高。與2022年同期的297期相比,短短兩年間大增20期,顯示長期房貸已成為購屋主流。
觀察六都與新竹地區,平均貸款期數全面突破25年以上門檻。其中,新竹縣更高達343期,約為28年半,位居全台之冠;新北市、台中、台南與高雄緊追在後,平均貸款年限普遍落在27年以上。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自2023年第三季新青安房貸政策實施以來,30年甚至40年的長年期貸款快速普及,購屋者平均貸款年限已連續六季突破25年。這樣的選擇除有助於降低每月還款壓力,也有利於提高核貸金額,進而增加購屋彈性。
不過,曾敬德也提醒,拉長年限雖可短期紓壓,但總利息支出將大幅增加,尤其選擇「寬限期」的民眾更需特別留意。當寬限期結束後,本金攤還壓力將突然加重,若未事先做好財務規劃,恐陷入長期債務困境。
對此現象,網路論壇PTT上出現兩極化聲音。有人戲稱這波趨勢是「貸貸相傳」、「一輩子幫建商養房」;也有網友理性分析,指出若未及早進場,可能會在未來房價續漲中被推向經濟邊緣。
隨著房價居高不下與銀行政策配合度提高,長年期房貸儼然成為時代趨勢。專家建議購屋族在評估房貸條件時,應全面考量還款能力與總利息成本,才能避免日後陷入「房奴」壓力泥淖。
六都與新竹全區房貸期數 |
||||
---|---|---|---|---|
縣市 | 2022年Q4(期) | 2023年Q4(期) | 2024年Q4(期) | 2024年Q4(年) |
台北市 | 289 | 290 | 308 | 25.7 |
新北市 | 300 | 310 | 325 | 27.1 |
桃園市 | 295 | 317 | 322 | 26.8 |
新竹市 | 308 | 331 | 336 | 28 |
新竹縣 | 314 | 327 | 343 | 28.6 |
台中市 | 306 | 316 | 325 | 27.1 |
台南市 | 292 | 297 | 325 | 27.1 |
高雄市 | 302 | 307 | 329 | 27.4 |
全國 | 297 | 304 | 317 | 26.4 |
資料來源: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全台房貸壓力持續升溫,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2024年第四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達317期(約26.4年),不僅與前一季持平,更連續兩季站上歷史高峰。高房價之下,購屋族為降低每月還款壓力,普遍選擇拉長貸款年限,30年甚至40年期貸款成為市場主流。
六都與新竹地區的房貸期數全面突破25年門檻,其中新竹縣以343期(約28.6年)居冠,其次為新北、台中、台南、高雄與新竹市,平均期數皆超過27年,顯示長期房貸已是主流選擇。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2023年第三季「新青安」房貸政策上路後,超過25年期貸款的比率明顯上升,連續六季居高不下,市場需求轉向更長期的貸款結構。
曾敬德分析,銀行對於30年以上房貸的接受度提升,是長年期房貸普及的另一推力。延長貸款年限可降低每月月付金,有助借款人通過銀行審核、提升可貸額度,是購屋族紓解資金壓力的重要工具。
不過他也提醒,長期房貸將使總利息負擔明顯增加,尤其使用「寬限期」方案的借款人,在寬限期結束後可能面臨還本壓力劇增,務必提前做好理財規劃。
除了貸款期數創高外,房貸取得難度也同步升高。根據聯徵中心資料,六都2025年第一季房貸件數年減36.3%,台北市平均核貸成數跌破七成至68.6%,創近20季新低;同期全國房貸利率更升至2.36%,為2009年有統計以來新高,顯示「超低利率時代」已正式結束。
房市成交冷清與信貸環境緊縮,加重購屋族壓力。專家建議,即將交屋但貸款受限者,可多方比較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條件,或嘗試增列配偶、家人作保,提升貸款成功率。也有民眾考慮透過轉貸、建商協助或短期融資補差額,靈活調整資金調度。
此外,央行對房市的控管仍未鬆手,最新「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反升至37.1%,引發市場議論。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指出,因企業貸款減緩、房貸族不提前還款等因素,使整體不動產放款占比居高不下,短期內恐難達成央行降溫目標。
央行目前未鬆綁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也讓貸款難度雪上加霜。
總體而言,在高房價與信用緊縮雙重夾擊下,民眾傾向選擇長期房貸以換取月付壓力緩解,但也須警覺總利息支出與未來升息風險,避免因追求短期舒緩而衍生長期財務負擔。
六都與新竹全區房貸期數 |
||||
---|---|---|---|---|
縣市 | 2022年Q4(期) | 2023年Q4(期) | 2024年Q4(期) | 2024年Q4(年) |
台北市 | 289 | 290 | 308 | 25.7 |
新北市 | 300 | 310 | 325 | 27.1 |
桃園市 | 295 | 317 | 322 | 26.8 |
新竹市 | 308 | 331 | 336 | 28 |
新竹縣 | 314 | 327 | 343 | 28.6 |
台中市 | 306 | 316 | 325 | 27.1 |
台南市 | 292 | 297 | 325 | 27.1 |
高雄市 | 302 | 307 | 329 | 27.4 |
全國 | 297 | 304 | 317 | 26.4 |
資料來源: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