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期多項房貸鬆綁政策陸續上路,意圖穩定房市信心。不過,市場觀察指出,整體貸款環境仍呈「鬆中帶緊」的狀態,低收入族群購屋困難未解,換屋族雖享期限延長,但房市觀望氣氛仍濃。
根據金融聯徵中心與銀行業者統計,年收入低於新台幣 60 萬元的族群,第二季房貸申請件數較上季減少 22%,年減幅更高達 56%。專家指出,即便政府自 9 月起將「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 72 條之 2 限制之外,實際上銀行審核仍趨保守,導致部分申貸人「貸不了、買不起」。
在政策面,中央銀行日前拍板延長換屋族「出售原屋期限」,自原本的一年放寬至 18 個月,作為配合市場交易遞延的過渡措施。此舉主要協助已購新屋但舊屋尚未出售的自住者,避免因時程延誤而喪失貸款資格。不過業界評估,該政策雖有助紓緩個案壓力,但整體成交量能否回溫,仍待觀察。
房貸趨勢方面,市場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已達 319 期,約 26.6 年,再創新高。專家分析,這反映購屋族普遍以「拉長年限、降低月付」方式應對高房價與利率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總利息負擔增加。
綜觀目前房市政策,金管會與央行採取「抑制投機、扶持自住」的雙軌策略,一方面維持貸款成數與寬限期管制,另一方面針對首購與換屋族群提供彈性空間。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房貸政策將持續微調,但若房價居高不下、薪資增幅有限,購屋難題仍難在短期內解決。
隨著多家銀行推出最長達 10 年期 的個人信用貸款(信貸)專案,台灣信貸市場近期出現明顯的「延長期限、壓低月付」競爭態勢,從純網銀到傳統商業銀行都加入戰局,試圖以更長期還款與優惠利率吸引首購族與資金周轉需求者。
訊息顯示,樂天國際銀行推出的 10 年期信貸專案,標榜最低年利率約 2.12% 且免開辦費。以新台幣 100 萬元、10 年期、年利率 2.12% 為例,每月月付金約 9,255 元,較常見的 7 年期方案能顯著減輕借款人月度負擔。連線銀行與將來銀行等純網銀也推出可長達 8 至 10 年的分期選項與短期優惠利率。
業者分析指出,此波產品演進有兩大驅動力:一是為了協助剛性自住與首購族在負擔沉重的房市環境下降低短期現金流壓力;二是銀行端希望透過延長授信期限來調整資金來源與成本結構,改變以定期存款支應的資金配置。這些變化將改寫部分銀行的資金與風險管理邊界。
傳統銀行也不落人後,以凱基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已將 10 年期納入可選方案與促銷活動,並搭配首月或綁約優惠來提高吸引力。比較平台與銀行產品頁面顯示,多數金融機構在 2025 年陸續將「最長貸款年限延長至 10 年」列為競爭亮點。
專家提醒,雖然延長還款年限能立即降低月付壓力,但也帶來幾項必須留意的風險:長期利率風險被拉長(若為變動利率或後續利率走高,借款人負擔可能回升)、借款人的長期還款能力需更多評估,以及銀行在更長授信期的風險準備與資產負債管理必須更精緻化。監理面則需關注授信結構改變是否帶來系統性風險。
市場觀察指出,短期內,延長年限與低利促銷可望拉攏有資金需求的消費與首購族,但若宏觀利率環境轉變或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將可能使此波產品競爭帶來的信用風險陸續浮現。銀行必須在搶市占與穩健放款之間取得平衡。
行政院日前拍板將「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之外,市場視為鬆綁「房貸天條」。然而業界普遍認為,此次政策效應有限,實際資金仍難流入市場,房市短期恐難明顯回溫。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陳勝宏指出,新青安排除管制雖釋出約1,300億元額度,並延長換屋者出售舊屋期限至18個月,但受央行兩度調高存款準備率影響,市場約被抽走3,000億元資金,「水龍頭鬆開一點,但水庫的水都流不進來」,貸款仍難核准。
多家建商坦言,在限貸令與高利率環境下,不論建商土建融或自住客房貸皆不易取得,市場金流壓力持續增加。業界建議央行應檢討第七波不動產信用管制、提高高級住宅門檻,並取消土融必須18個月內開工的限制,以減輕財務負擔。
吉家網董事長李同榮則預估,2025年第四季至2026年第一季房價將進入明顯修正期,台北可望下修約10%,中南部約15%,預售屋可能下跌兩成。他指出,目前房市處於「價緩跌、量緩增」的盤整階段,高房價與信心疲弱使交易低迷,「若政策只靠小利多撐市,反而易造成誤判」。
李同榮強調,新青安政策雖可短暫刺激買氣,但市場真正復甦仍需賣方讓價出清。他提醒業界,「不是每個地段都會漲,也不是每種產品都抗跌,與其等政策放水,不如面對價格修正的現實」。
台北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對於政府政策的建言 |
|
---|---|
提出建言 | 不動產公會理監事論述重點 |
針對換屋族群全面放寬限貸措施 | 理事長陳勝宏:舊換新被限縮房貸成數問題嚴重,延長到18個月仍不合理,應全面放寬。 |
針對第七波打房前購買預售屋的貸款限制不溯及既往 | 理事長陳勝宏:溯及既往會造成買方貸款成數或金額不足,衝擊建商資金週轉。 長虹建設總經理李耀中:第七波管制已造成不少買方簽約時原本財務規劃生變,出現資金缺口,釀成糾紛。 |
政府對限制高級住宅定義應全面調升 | 力銘建設董事長郭淑珍:多年未調整門檻,已造成交屋糾紛,應提高高級住宅總價認定標準以減少不必要限制。 |
針對建商18個月開工限制應適度延長 | 理事長陳勝宏:建商面臨資金斷鏈,部分建商已陷入財務壓力鍋。 長虹建設總經理李耀中:銷售緩慢、利率上升與交屋排隊潮並存,18個月限期開工已對建商造成極大財務壓力。 |
鬆綁私法人購置住宅 | 吉美建設董事長林進輝:現行限制造成外商在台購置員工宿舍或主管居所困擾,為全球少見案例,建議予以鬆綁。 |
最新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全台戶長人數突破971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暴增近45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戶長不僅變多、還變年輕,全國平均戶長年齡首度出現下滑,較去年同期減少0.25歲,呈現高齡化趨勢終止「逆勢回春」的現象。
六都全面增長 新北增最多、台北敬陪末座
六都戶長人數全數增加,其中以新北市增加8.2萬人居冠,台中市次之,而房價高居全台之冠的台北市僅增加1.4萬人,增幅最小。年齡結構方面,台中市戶長平均年齡下降0.46歲,是變年輕最明顯的城市;反觀台北市戶長平均年齡仍增加0.14歲,是六都唯一持續老化的都會區。
三大政策帶動「戶長變年輕」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全台戶長變多又變年輕,主要與近年三大政策有關:
新青安房貸助攻「無殼成家」
自2023年推出的新青安房貸,因低利率、高額度、長年期等優勢,讓不少青年成功買房,成為名副其實的「年輕屋主」。截至目前,新青安貸款撥貸戶數已超過13萬戶,直接推升全台屋主年齡結構年輕化。
囤房稅2.0促「開枝散葉」
2024年上路、2025年開徵的囤房稅2.0,使多屋族稅負顯著增加。因享有自住優惠稅率需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實際設籍,導致不少家庭將子女戶籍遷入空屋,出現大批「少年戶長」,帶動戶長數量成長、平均年齡下降。
社宅與租補政策帶動「分戶潮」
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住宅與租金補貼,申請條件需檢視戶籍內房產與所得,因此不少青年為符合資格選擇與父母分戶,甚至單身學生獨立租屋設籍。政策間接推升新設戶數,也讓戶長群體「年輕化」。
房價高企壓力續增 台北年輕人「脫北買房」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分析,台北市戶長人數增加有限且平均年齡持續上升,關鍵在於首都房價過高。即使有新青安協助,青年仍難負擔,因此多選擇「脫北」轉往新北、桃園等地購屋。這也導致台北市戶長結構偏向中高齡、收入較高族群。
高雄房貸最久 平均繳27年才脫身
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第1季全台購屋貸款平均期數為319期(約26.6年),其中高雄市高達328期,平均貸款年限達27.3年,居六都之首。 相較2020年第1季的278期,高雄房貸期數短短4年間拉長50期,相當於延長超過4年。若35歲才購屋,得繳到62歲才能還清房貸。
此外,高雄市購屋平均貸款成數為61%,代表購屋者需自備約4成資金。隨房價節節上升,不僅自備款門檻提高,房貸壓力也持續拉長。
新青安補貼恐「綁死25年」 網友掀熱議
新青安房貸進入滿週年,首購族開始憂心「補貼吃不滿」。有網友在PTT發文指出,若5年利率補貼期滿後將房屋出租,恐被追繳補貼甚至「綁死到繳清」。 部分銀行與代書回覆,目前規定傾向「需維持自住到貸清」,但官方尚未明確公告。
網友意見分歧,有人認為「新青安本就屬自住貸,出租應轉貸一般房貸」,也有人批評政策變相製造「債務陷阱」與「房價墊高」。專家提醒,政策優惠只是短期助力,長期仍須審慎規劃房貸財務,避免陷入長期壓力。
新青安房貸政策自2023年推出以來,確實在短時間內催出房市買氣,但熱潮過後,也開始浮現一連串「房貸後遺症」。不少民眾趕搭政策順風車進場,如今卻面臨財務壓力急速升高的困境。
有網友近日在「匿名3公社」發文透露,自己趕上新青安優惠貸款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如今卻後悔不已。「目前有兩個小孩、車貸加上房貸,每月開銷幾乎壓掉所有收入,生活緊繃到喘不過氣。」他苦笑說,成了「有殼蝸牛」,卻同時也成了債務奴隸。
網友們紛紛留言回應:「越級打怪升級快,撐過去就是你的」、「再過幾個月,會有上千人跟你一樣水深火熱」、「趁寬限期趕快去兼差外送吧」。也有人直言,新青安不僅是政策紅利,更是建商庫存的解套工具,「疫情後房市漲勢被包裝成不得不買的恐慌心理,現在才發現價格鬆動、很多人認賠求售。」
房貸成數下滑 房市熱度降溫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全國新增購屋貸款平均成數約60%,為2020年第4季以來最低水準,顯示銀行房貸審核趨嚴、民眾自備款門檻大幅拉高。
其中台北市、台中市平均貸款成數更低於6成,台中市更創下15年來新低。
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指出,貸款成數即代表買方的「槓桿比率」。成數高代表資金寬鬆、容易推升房價;反之,成數下滑顯示政策調控奏效,買方資金壓力加重、房市交易降溫。以今年首季數據來看,已可視為央行「冷卻房市」的階段性成果。
利率持續攀升 房貸資金吃緊成常態
同樣根據官方資料,今(2025)年第1季全台新增房貸平均利率達2.6%,創下2009年以來最高紀錄,較2021年資金寬鬆時期的1.52%暴增逾7成。
六都中,以高雄最高達2.64%,台北市為2.59%。短短兩年半,房貸利率已上升0.55個百分點、增幅近27%。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房貸利率升高主因包括央行升息、銀行資金吃緊及市場競爭減弱。部分銀行甚至出現「信貸利率低於房貸利率」的罕見倒掛現象,反映出資金成本壓力持續增加。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補充,央行近年持續要求銀行降低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導致銀行透過調高利率「以價制量」。在高房價、高利率雙重壓力下,購屋門檻不斷升高,也讓剛性需求族群的購屋壓力雪上加霜。
投資報酬趨平 房價恐迎修正期
黃舒衛指出,近兩年大量交屋潮推高市場供給,空置率上升、租金報酬率下滑,壓縮了整體投資報酬的殖利率曲線。若房價持續高檔、利率不降,房市投資報酬可能進一步被侵蝕,未來不排除將引發價格修正。
房貸壓力下的世代焦慮:「不生不婚,還房貸幹嘛?」
另一方面,網路上也掀起一場關於「房貸與人生意義」的激辯。 有網友以「阿伯語氣」發文質疑:「不婚不生還拚命繳房貸幹嘛?你死了,貓咪又不會幫你還貸款!」直言既然沒有子女承接,「人在天堂、債留銀行」才是最完美的結局。
貼文引發網友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是財務觀念轉變的寫照,「以房養老才是最聰明的理財法」、「不婚不生就該花光銀行的錢」。但也有人批評過於輕率,「老了沒收入、房子又難賣,到時候會更慘」,甚至有人諷刺:「貓會乖,但銀行不會等你。」
新青安功過兩極,從政策紅利變財務壓力
整體觀察,新青安政策確實刺激了短期房市買氣,但隨著利率攀升、貸款成數下降、生活支出高漲,越來越多民眾感受到沉重壓力。專家認為,未來房市將進入「高價低槓桿」的新常態,剛性需求仍存在,但衝動購屋族的財務風險也將逐漸浮現。
正如一名網友無奈感嘆:「新青安讓我有了房,也讓我失去了喘息的自由。」
根據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達319期,相當於26.6年,再度刷新歷史紀錄。房仲業者指出,長年期房貸正逐漸取代20年期貸款,成為市場主流。以目前購屋主力族群35歲至40歲為例,若不提前償還,恐一路繳到65歲甚至70歲退休,堪稱「一輩子房奴」。
30年期房貸全面崛起 平均期數創歷史新高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若20年與30年期房貸比例各半,平均期數應約為300期,但目前已拉高至319期,顯示30年期房貸申請量已正式超越20年期。 統計顯示,自2023年第3季新青安房貸上路後,國內平均房貸期數已連續7季突破300期。除了首購族增加外,房價高漲也是主要推手,許多民眾選擇「拉長年限、降低月付」以減輕短期壓力。
六都平均超過26年 高雄最長達27.3年
從區域來看,六都房貸期數皆已逾26年,其中新北、桃園、台南、高雄突破27年,尤以高雄328期(約27.3年)居冠。以35歲購屋族為例,若選擇30年期房貸,等於必須繳到65歲退休,甚至可能還在「領年金還房貸」。
雖然長年期房貸能讓月付看起來較輕鬆,但專家提醒,一旦寬限期結束、開始償還本金,月繳金額將大幅上升。民眾若打算拉長期數,應搭配完整財務規劃,預留退休後現金流,以免房貸變成壓垮生活的負擔。
主要都會區平均房貸期數表 |
||||
---|---|---|---|---|
區域 | 2023 Q1 房貸期數 | 2024 Q1 房貸期數 | 2025 Q1 房貸期數 | 2025 Q1 房貸年數 |
台北市 | 284 | 297 | 312 | 26.0 |
新北市 | 300 | 316 | 327 | 27.3 |
桃園市 | 300 | 318 | 325 | 27.1 |
台中市 | 301 | 319 | 321 | 26.8 |
台南市 | 290 | 309 | 324 | 27.0 |
高雄市 | 299 | 315 | 328 | 27.3 |
全國 | 291 | 305 | 319 | 26.6 |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591房屋交易網 |
網友實況:房貸壓力見仁見智
房價高、利率不低,房貸壓力到底有多大?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詢問「大家房貸都月繳多少?」引發熱烈討論,留言內容反映台灣購屋現況的兩極化。
一派認為房貸壓力可控:「貸200萬月繳1萬很輕鬆」、「貸1000萬月繳3萬8,租金還能幫我付七成」、「穩定收入、現金流規劃好就不怕」。 另一派則直呼「壓力爆表」:「月繳1萬5都快喘不過氣」、「貸太多不敢生小孩」、「自由業收入不穩根本睡不著」。 也有網友感嘆:「買房壓力大,但至少在繳給未來的自己。」這句話道出現代房奴的無奈與矛盾。
國外借鏡:日本房貸夢碎 「量力而為」才是真幸福
日本媒體《THE GOLD ONLINE》近期報導一對36歲田村夫婦的真實故事,揭示「買房不等於幸福」的殘酷現實。
夫妻倆年收入約126萬台幣,買下一間總價逾千萬台幣的新建公寓,貸款35年、月繳近3萬。然而,妻子後來因育兒放棄全職工作、丈夫轉職減薪,家庭收入不增反減,房貸壓力逐年加重。
最終兩人決定賣房止損,回到租屋生活。雖然房子沒了,但生活品質反而回升。夫妻感嘆:「以前覺得大家都在買,現在才知道量力而為才是真幸福。」
別讓房貸掏空人生
專家提醒,房貸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筆債務。若僅憑「大家都在買」的心態衝動購屋,而未審慎評估收入穩定性與未來風險,可能會重蹈田村夫婦的覆轍。
在房價高企、利率不低的時代,選擇拉長房貸期數無可厚非,但更應同步建立儲蓄、保險與投資配置。只有在「可控壓力」下成為屋主,才是真正的成家,而非被房貸綁住的一生。
2025 年下半年,老屋雖然因單價低仍被視為「小資族入門款」,但自備款壓力卻急速上升。根據金融聯徵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台屋齡 30 年以上老公寓平均鑑估價約 1,095 萬元,銀行核貸成數僅 74.9%,自備款比例達 25.1%,比去年同期增加 3.3 個百分點,平均需準備約 275 萬元,比去年多出 43 萬元。換算下來,購屋族若想在一年內補足這筆差額,每月得多存 3.5 萬元,幾乎超過基本工資,堪稱「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
在六都之中,台北市購屋族的壓力最重,老公寓平均自備款金額高達 454 萬元,比去年同期多出 70 萬元,幾乎是其他縣市的兩倍。反觀南部地區,以台南市核貸成數最低,平均自備款比重達 27%,自備款金額約 135 萬元,也較去年增加 32 萬元。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指出,近年銀行為爭取市場,對老屋放貸成數確實提高,平均貸款成數普遍達七成以上,讓老屋貸款比過去容易申請。然而,受到央行信用管制與限貸措施影響,不少購屋者仍面臨貸款審核嚴格、核貸額度下降甚至「貸不下來」的情況。他提醒,老屋雖然價格相對便宜,但銀行放款會同時考量買方的收入、信用條件、負債比與物件屋齡、地段等因素,屋齡越高的物件越容易被打折。
陳傑鳴建議,民眾若有意購買老屋,應預留 3 至 4 成自備款,並額外準備修繕費用;若目標是未來都更轉售,需先評估重建潛力與法規條件,避免高估報酬。
目前老屋雖仍具價格優勢,但「自備款負擔」已成新壓力點。隨著限貸政策延長與房貸年期普遍拉長,購屋族除了挑選物件條件,更應重視自身財務結構與長期現金流規劃。對首購與換屋族而言,如何在高房價與緊貸環境下兼顧生活品質與償債能力,將是未來數年房市的關鍵挑戰。
2025年上半年-全台及六都老公寓自備款 |
||||||
---|---|---|---|---|---|---|
類型 | 鑑估值 (萬元) | 平均核貸 成數 | 平均自備款 成數 | 自備款成數 較去年差異 (百分點) | 平均自備款 (萬元) | 自備款 較去年差異 (萬元) |
全台 | 1,095 | 74.9% | 25.1% | 3.3 | 275 | +43 |
台北市 | 1,838 | 75.3% | 24.7% | 3.1 | 454 | +70 |
新北市 | 1,077 | 75.0% | 25.0% | 3.6 | 269 | +45 |
桃園市 | 597 | 74.8% | 25.2% | 1.6 | 150 | +22 |
台中市 | 653 | 74.6% | 25.4% | 4.0 | 166 | +32 |
台南市 | 494 | 72.6% | 27.4% | 6.5 | 135 | +32 |
高雄市 | 484 | 75.3% | 24.7% | 2.0 | 120 | +17 |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台灣房屋
備註:值為2025H1屋齡30年以上公寓物件之新增房貸,差異數對比2024H1 (採四捨五入)
新青安房貸政策利息補貼將於2026年7月底結束,市場預期屆時將對部分購屋族的申貸意願產生影響。不過,公股銀行評估,即便補貼退場後利率上升,新青安仍具市場競爭力,房市買氣將從政策紅利期漸回歸剛性自住需求。
目前新青安房貸利率約為1.775%,若明年7月底補貼2碼(0.5個百分點)終止後,利率將升至約2.275%。雖然利率拉升,但相較一般新承作房貸動輒2.5%以上,新青安仍屬低利產品。公股銀表示,儘管申貸熱度將略有降溫,但剛性自住族群仍會續留市場,不致出現大幅退潮。
與其他房貸相比,目前公教員工房貸「築巢優利貸」利率約2.185%,為市面上最低利專案之一。新青安補貼結束後利率僅略高0.09個百分點,對一般民眾仍具吸引力。銀行業者認為,申貸動能不會因此驟降,但「投機客」因審查趨嚴及補貼效期將屆,進場意願恐大幅減弱,市場將逐漸回歸正常軌道。
公股銀高層指出,各行庫目前仍全力配合新青安政策,不過利息補貼倒數與嚴格稽核並行,對炒作買盤形成有效嚇阻,房市將從「搶貸潮」轉為理性自住型買盤為主,預期第四季起買氣逐步轉淡。
房市量縮現象浮現 長期貸款成市場主流
房市方面,第一銀行分析,由於美國貿易與關稅政策不確定,加上國內缺乏新利多,購屋族傾向觀望,使市場成交量回升有限,預估**第四季及明年房市仍維持「量縮、價微跌」**格局。
彰化銀行進一步指出,雖國內經濟表現仍穩健,但在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未鬆綁、貸款結構持續調整及利率上升背景下,第四季房市將呈現量縮價緩跌走勢。隨著新案完工交屋增加、供給攀升,價格仍有小幅修正壓力。
根據統計,2025年第1季全國平均房貸期數達319期(約26.6年),再創新高。相較2023年同期的300期以下,貸款年期持續拉長,顯示30年房貸已逐漸取代20年房貸成為市場主流。六都平均貸款期數皆超過26年,其中高雄328期、台南324期、新北327期,顯示年輕族群普遍藉拉長期數以降低月付壓力。
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新青安實施後首購族比例明顯提高,也推升長年期貸款申請增加。他提醒,拉長年期雖能降低短期壓力,但寬限期結束後本息還款將大幅增加,民眾應提早規劃財務,避免未來退休與房貸重疊。
政策鬆綁助市場喘息 但熱潮難再現
過去一年央行限貸令影響明顯,六都買賣移轉量自實施前的27.7萬棟降至不足22萬棟,交易量萎縮近兩成,其中台南量縮幅度高達27.3%,為六都之冠。
為活絡市場,行政院已宣布新青安排除《銀行法》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並將換屋族出售原屋期限由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業者李同榮認為,這些鬆綁措施可望提升購屋信心與交易量,惟銀行放款仍受集中度控管限制,實際效果仍取決於整體資金水位與審核政策。
曾敬德則指出,鬆綁雖能協助有需求的購屋族,但市場資金環境仍偏緊,且整體房價仍在緩跌階段,不易重現政策初期的熱潮。他認為,新青安補貼倒數與政策回歸理性,將讓市場逐步進入「以自住為核心」的穩定期。
新青安利息補貼進入倒數,象徵政策紅利期即將結束。雖然利率上升在所難免,但整體仍屬低利環境,對首購與自住族來說仍具吸引力。隨著房市成交量放緩、供給增加及政策鬆綁,新青安房貸的角色將從刺激市場的「火種」,轉為穩定剛性需求的「基石」。
隨著新青安房貸政策小幅鬆綁,首購族迎來資金解套新契機。購屋雖能透過新青安取得低利房貸,但裝潢、家具與家電等後續支出,仍成為年輕族群沉重的壓力。金融市場敏銳嗅到需求,三大純網銀齊步進場,以低利信貸專案搶攻首購族資金市場,最低年利率下探至2.12%,大幅優於一般銀行水準。
根據聯徵中心統計,目前全台約有40萬名「雙貸族」同時背負房貸與信貸,顯示購屋後的資金需求普遍存在。看準這股趨勢,樂天國際銀行、將來銀行與LINE Bank(連線銀行)近期接連推出新專案,透過延長年限、降低月付與免開辦費等誘因,讓首購族在房貸之外,仍能保持資金彈性。
樂天國際銀行主打「10年期信用貸款」,最低利率僅2.12%,免收開辦費。以貸款100萬元為例,每月還款僅約9,255元,僅為7年期信貸的七成。除降低月支出壓力外,樂天銀並加碼最高8,888元現金回饋,吸引有裝潢與生活開銷需求的年輕族群。
純網銀中唯一同時承作房貸的將來銀行,也針對年輕客群祭出專案。凡年滿18歲、年收入達30萬元以上即可申辦,若年收超過60萬元,可享一口價2.38%利率,綁約期僅12個月,最長8年還款,並提供免開辦費優惠。該設計兼顧低門檻與高彈性,迎合首購族資金周轉需求。
LINE Bank則延續「一段式利率」策略,最低利率2.28%,最長10年期,申貸金額每10萬元每日僅需負擔31元,並主打「最快3分鐘核准」,搶攻追求效率的數位世代。
值得注意的是,純網銀在數位化流程上持續深化。樂天銀導入C3憑證串接公務機關資料,申請人免自行準備文件,最快1小時可撥款,並提供24小時線上申請。這類便利性服務,正成為其差異化競爭關鍵。
純網銀透過低利率、長年期與數位便利,正逐步將信貸打造成新青安房貸的「配套方案」。對首購族而言,不僅有助於降低購屋後的資金壓力,也能讓成家規劃更具彈性。
純網銀信貸方案比較 |
|
---|---|
銀行 | 信貸方案 |
樂天國際 | 10年期最低年利率僅2.12%、且免開辦費 |
LINE Bank(連線) | 一段式利率2.28%起,最長可分10年 |
將來 | 一口價2.38%優惠,最優免開辦費回饋,期限最長達8年 |
中央銀行最新公布的八月本國銀行受限不動產貸款統計顯示,自然人名下已有房屋者,其第一戶購屋貸款撥款金額為新臺幣189.4億元,僅次於七月的205.8億元,為央行自去年九月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以來的次高紀錄。市場預期,若央行放寬對換屋族的出售限制,將有助於推升此類貸款成長動能。
根據統計,該類貸款在去年十月、十一月曾因新制上路而急凍至10.8億與45.6億元,之後於十二月開始回升,今年七月更創高峰,八月則微幅下滑。央行指出,雖然對此類貸款取消寬限期,但並未限制成數,目前平均貸款成數約為七成,在銀行風險可控且房屋條件佳的情況下仍具吸引力,加上自住需求支撐,使撥款金額呈現提升。
在餘屋貸款部分,央行自管制以來將成數上限自四成降至三成,八月統計平均成數為27.4%,已接近控制目標。央行表示,銀行並未刻意緊縮餘屋貸款,但仍遵循管制框架。
至於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截至八月底為36.71%,雖低於去年六月高點37.61%,但仍高於過去正常期約35%的水準。央行認為資金仍偏向流入不動產,因此維持選擇性信用管制具必要性。央行業務局長謝鳳瑛指出,管制目的在於避免資金過度集中房市,影響產業資金配置,同時兼顧剛性需求、都市更新與抑制炒作。
央行九月宣布,為照顧換屋族,調整協處措施,將出售舊屋期限由十二個月延長至十八個月,並回溯適用。只要在十八個月內完成舊屋出售與清償舊貸款,新購房貸即可免受成數與寬限期限制。市場關注,該措施可望釋出部分換屋需求,使名下有房第一戶購屋撥款在後續數月持續上升。
房仲業者指出,政策鬆綁加上暑假結束,九月交易量已較八月回升,六都與新竹縣市均出現量增。不過專家提醒,央行雖維持政策利率不變,但並未鬆綁房市管制,顯示官方仍在穩定與風險之間謹慎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