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央銀行信用管制政策持續升溫,國內房貸市場再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房貸荒」困境。銀行房貸審核嚴格、撥款時程不確定,導致民眾購屋交屋時程受阻,特別是換屋族首當其衝,成為最大的受災戶。
根據銀行公會最新公布的「銀行購置住宅貸款資訊彙總表」,目前全台34家公民營銀行與農業金庫均仍有房貸承作空間,但有13家銀行坦言,因案件量過大,審核與撥款時間明顯拉長,甚至需視資金狀況排程撥款。其中包含土地銀行、合庫銀行、華南銀行、兆豐銀行、台新銀行、永豐銀行、星展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
公股銀行普遍表示,目前將有限的額度優先保留給已核准未撥款的案件,並以政策性貸款如新青安為優先考量。但即便如此,受限於央行對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的嚴格限制,各行庫也只能加強控管,導致房貸核准與撥款流程愈發遲緩。
銀行購置住宅貸款概況 |
|
---|---|
銀行類別 | 目前房貸仍需排撥或審核時間較長的銀行 |
公股銀行 | 土地銀行、合庫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行、臺灣企銀 |
民營銀行 | 台新銀行、永豐銀行、凱基銀行、遠東商銀、台中銀行 |
外商銀行 | 星展銀行、渣打銀行 |
資料來源: 銀行公會,2025/6/6止 / 工商時報
換屋族遭殃 僅一成成功簽切結書
受到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影響,換屋族群首當其衝。央行統計自2023年6月至2025年5月,第二戶房貸撥款共約2.1萬件,簽署「一買一賣」切結書者僅占約10%。據業者觀察,不少換屋民眾雖符合資格,卻因銀行拒收切結書或核貸條件嚴格,最終無法順利申貸,甚至得向民間融資求助。
根據央行彙整陳情資料,去年9月至今年5月底共有748件相關信用管制問題陳情,其中59件與換屋貸款困難有關,高達37%的案件被銀行直接拒絕。地產專家指出,即使換屋族願簽切結書,銀行往往透過延長審核時間、模糊回覆等方式「軟性婉拒」,造成換屋時程延宕甚至交易破局。
房市交易卡關 交屋需預抓六個月期程
房仲業者透露,目前市場上「有行無市」情形嚴重,不少屋主雖已與房仲簽約,最終卻無法與買方完成交易,關鍵就在貸款「下不來」。某位父親為兒子購屋已付兩成頭期款,卻因銀行貸款核不過,最終交易破局並賠上50萬元賠償金。
銀行主管直言,台幣自今年4月升值超過12%,壓縮銀行美元資產換算後的資本空間,連帶影響房貸承作額度。部分大型銀行甚至暫停受理新案,或須經總行排程同意,導致民眾從簽約到撥款,動輒等待兩至三個月,房仲業者已普遍建議客戶預抓六個月完成交易。
報稅太少反成絆腳石 自由工作者更難申貸
隨著微型創業與自由工作興起,銀行對借款人財力審核標準也同步收緊。許多自營商即使帳戶中有數十萬元存款,若無正式扣繳憑單或完整報稅紀錄,仍難以取得銀行信任。部分人為避稅而調降所得,反遭銀行打回票。
銀行主管指出,財資力審核以穩定所得與報稅資料為主,尤其公股銀行對扣繳憑單重視程度高於其他文件。業者提醒,購屋者應提前準備財務文件並強化信用評分,提升貸款核准機率。
限貸令上路 新制壓縮貸款成數換屋更難
自2023年9月央行第七波限貸令上路後,第二戶住宅最高貸款成數從六成再降至五成,並採「全國歸戶」制度,使跨縣市購屋者也被視為第二戶,導致實際貸款差額放大至三成以上。許多民眾誤以為自己為首購資格,實際卻遭限貸條件打回。
地政士建議,若夫妻名下已有一戶住宅,第二戶購屋時可改由無房貸的一方擔任借款人,雖可保有八成貸款成數,但無法享有寬限期。此外,已簽切結書的一年內出售第一戶,可申請寬限期與較高貸款成數,為換屋族提供有限緩衝。
房貸風險上升 購屋需審慎規劃
儘管部分建商與地政專家積極提供交屋教戰守則,協助客戶應對新制與房貸困境,但整體來看,房市仍處於高壓環境,銀行額度吃緊、貸款審查趨嚴,購屋者應提早與多家銀行洽談貸款事宜,並留意合約交屋時程,以免違約受損。
地產業者建議,對於計畫購屋的消費者,應了解個人財務狀況與貸款條件,評估不同銀行的承作態度與審核時程,在資金尚充裕的情況下提早準備,以降低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