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央銀行不動產信用管制政策延續之下,台灣房貸成長明顯降溫,但個人週轉金卻逆勢成長。根據央行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5月底,全體銀行個人購置不動產放款餘額為12.6兆元,年增率降至7.4%;對比之下,個人週轉金餘額已達7.66兆元,年增率高達15.1%,且已連續16個月超過一成,顯示市場資金需求殷切。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週轉金增幅擴張,與銀行限縮房貸成數與額度不無關聯。面對房貸成長空間受限,銀行轉而推動其他借貸業務,包括信貸、房屋增貸與現金卡等產品,成為個人資金來源的主要管道。
「不少民眾將房屋拿去增貸,再投入股市或債券市場,追求利息與資本利得。」曾敬德指出,這種「以房養投」的行為與2013年到2014年房市高檔期類似,但當前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若投資失利,恐怕造成無力償還的風險。他提醒,「開槓桿可以,但不要開到『緊繃』,量力而為才是根本。」
另一方面,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前五個月,全國建物抵押權設定僅約23.8萬棟,較去年同期減少24%,創下近六年新低,反映購屋貸款意願明顯轉弱。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抵押權設定減少,代表新房貸戶數減少,市場購屋熱度明顯降溫。」
其中,新竹縣因銀行鑑價保守,加上多屋族貸款成數受限,導致建物抵押棟數年減逾三成,為主要都會區中衰退最劇者;相對地,桃園市因房價相對親民,民眾補足貸款缺口能力較強,申貸仍算活躍,年減幅為全台最輕。
房市與信貸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反映出民眾在限貸政策與資金壓力交織下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受限於購屋貸款困難,房市交易量下滑;另一方面則透過週轉金借貸方式,尋求投資或應急資金來源。
專家呼籲,在景氣不穩與利率環境不明下,應更加審慎使用週轉金,尤其是無擔保貸款風險更高,民眾若將資金投入高波動的金融市場,恐將自陷資金斷鏈風險。金融監理單位也須持續監控貸款流向,避免資金變相流入房市或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台灣全體銀行個人放款餘額統計 |
||||
---|---|---|---|---|
時間 | 購置不動產 | 年增率 | 週轉金 | 年增率 |
2015M05 | 72207 | 2% | 31787 | 12% |
2016M05 | 73477 | 2% | 34664 | 9% |
2017M05 | 75592 | 3% | 37881 | 9% |
2018M05 | 78278 | 4% | 41442 | 9% |
2019M05 | 81807 | 5% | 44333 | 7% |
2020M05 | 86871 | 6% | 48076 | 8% |
2021M05 | 95791 | 10% | 51462 | 7% |
2022M05 | 104290 | 9% | 55832 | 8% |
2023M05 | 108372 | 4% | 59264 | 6% |
2024M05 | 117716 | 9% | 66511 | 12% |
2025M05 | 126450 | 7% | 76604 | 15% |
資料來源: 央行網站、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彙整
單位: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