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限縮壓力加劇 年收不到60萬族群申貸連4季下滑

<聰明貸款報導>

近期房貸申貸困難的聲音頻傳,不少民眾在網路抱怨「貸不到」、「條件差」,雖然政府已透過政策鬆綁新青安房貸,但實際市場狀況仍令中低收入族群感到挫敗。

根據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統計金融聯徵中心最新數據,今年第2季全國年收入低於60萬元的購屋族,房貸申請件數僅6,240件,較第1季下滑22%,與去年同期相比更大減56%,連續四季呈現衰退。總監陳傑鳴指出,銀行限貸對財力不足的購屋者衝擊最大,許多民眾乾脆選擇「貸不到、不買了」,市場買氣逐漸降溫。

事實上,自2023年8月政府推出新青安政策後,首購族一度受惠於貸款額度提高至1,000萬元、年限延長至40年、寬限期5年及利息補貼等措施,部分緩解了自備款與月付壓力。不過,隨著銀行不動產放款逼近法定上限,金融機構開始縮手,市場陸續出現「挑客戶」、「保守估價」的情況,即便是新青安申貸者,也難逃被刁難甚至被拒的命運。

對於年收入不高的族群,買房已面臨三大難題:房屋估價偏低導致自備款增加、收支比過低銀行不願放貸、以及貸款條件惡化且等待時間拉長,進而讓購屋意願快速下滑。雖然行政院已宣布自9月1日起,新青安房貸不再納入《銀行法》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管制,但「高房價」、「銀行審核嚴格」與「房市反轉疑慮」仍是影響買氣的變數。

網路上更出現關於「40年房貸可行性」的熱議。有網友以台北市兩房含車位總價動輒1,300萬元為例,試算若貸款8成、30年期、利率2.5%,每月本息加上管理費將近4.5萬元;若延長至40年,雖能降低月付,但被批評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有人諷刺「會不會出現100年貸款,貸貸相傳?」專家則提醒,40年房貸過去確實存在,但因限貸收緊及利率偏高,目前市場已難見蹤跡。

另外,隨著iPhone 17系列上市,也有民眾分享「買手機分期影響房貸額度」的案例,引發討論。一名購屋族因朋友辦理iPhone 16的零利率分期,最後申貸金額竟被銀行砍掉100萬元。對此,地政代書楊翊晟澄清,0利率分期本身不會影響信用評分,真正的問題在於「無力繳卡費、主動轉分期」,這才是銀行認定還款能力不足的警訊。他建議準備買房的民眾應確保信用紀錄正常、收入與負債比合理,不必過度擔心日常分期付款的影響。

整體而言,銀行限貸讓中低收入族群承受最大壓力,即便政策面鬆綁,短期內仍難改善「高房價+緊縮信貸」的雙重困境。購屋者除了盯政策變化,也須審慎評估自身財務能力,避免因過度槓桿背上沉重負擔。

 

不同年收入貸款買房者變化 單位:件

年收入 2024Q2 2024Q3 2024Q4 2025Q1 2025Q2 Q2季增減幅 Q2年增減幅
0-60萬 14,150 13,100 9,854 7,968 6,240 -22% -56%
60萬-100萬 20,247 18,870 14,646 11,543 12,600 9% -38%
100萬-200萬 18,050 17,379 12,861 9,870 11,282 14% -37%
200萬-400萬 10,482 9,681 6,933 5,208 5,963 14% -43%
>400萬 2,214 1,878 1,438 1,044 1,289 23% -42%
總計件數 65,143 60,908 45,732 35,633 37,374 5% -43%
資料來源:金融聯徵中心/全向科技房產中心

更多內容


雙貸壓力創新高 影子銀行納管後恐限縮融資空間

<聰明貸款報導>

台灣民眾「成家立業」往往少不了買房、買車,但背上「房車雙貸」的財務壓力卻日益沉重。根據台灣房屋彙整聯徵中心最新資料,截至今年7月,全台同時背負房貸與車貸的人數已突破9.5萬人,平均背債金額達756.6萬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甚至高於「房貸+信貸」族群的740.5萬元,顯示同時養房、養車的壓力更甚。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近年房價站上高檔,車價則在疫情期間飆漲後持續維持高水位,使得貸款金額逐年上升。加上限貸令實施後,民眾為保有資金靈活度,多採取「貸好貸滿」策略,導致雙貸族的債務負擔逐年加重。

相較於信貸,車貸因具備實體擔保品,銀行願意核給更高額度,利率也更具優勢。根據聯徵中心數據,目前車貸平均利率落在2%至3%之間,遠低於信貸的5%至8%,在相同還款年期下,車貸的融資成本相對更低,也因此吸引不少民眾在房貸額度受限的情況下,透過車貸補足資金需求。

然而,房車雙貸的實際人數恐怕比統計數字更多。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指出,不少民眾選擇向民間租賃融資公司申請車貸,過去因不被視為金融機構,這類借貸未必會登錄在聯徵中心紀錄內,形同「影子銀行」。雖然利率偏高,但由於條件寬鬆,仍吸引許多有資金需求的族群。

金管會已於今年9月中旬啟動租賃融資公司納管措施,首波涵蓋13家中大型業者。未來這些業者在放款金額、客戶徵審、業務招攬等方面將受更嚴格規範。陳定中分析,銀行不願承作的「隱性收入族」、「信用瑕疵族」以及「以債養債族」三類民眾,將因融資彈性降低而首當其衝。隨著「影子銀行」浮上檯面,負債結構透明化,這些族群的收支比恐進一步惡化,未來不論申辦房貸或車貸,都可能更難獲得理想條件。

有業者補充,除了「房車雙貸」外,「房貸+信貸」亦是常見組合。部分民眾並非因財務困窘才借信貸,而是將其視為在股市或其他投資上取得資金的便利管道。不過,無論是哪一種雙貸模式,當前房價、車價雙高的情況下,背債風險已成為不少家庭沉重的財務課題。

 

近年房貸與車貸雙貸統計

年度 總人數 平均房貸金額(萬元) 平均車貸金額(萬元) 人均房車雙貸金額(萬元)
2012 57,398 374.1 43.4 417.5
2013 62,090 392.0 46.7 438.7
2014 66,248 412.0 49.8 461.8
2015 72,742 423.7 50.9 474.6
2016 75,065 438.1 51.3 489.4
2017 74,226 463.6 51.9 515.5
2018 73,691 480.5 53.7 534.2
2019 71,845 502.4 57.0 559.4
2020 73,893 538.0 60.8 598.8
2021 77,064 573.0 62.4 635.4
2022 79,651 608.4 64.9 673.4
2023 84,955 635.7 69.4 705.1
2024 92,852 673.0 71.8 744.7
2025(7月) 95,222 684.5 72.0 756.5

平均金額單位:萬元;資料來源:聯徵中心/台灣房屋,2025年以 7月為準

更多內容


五大銀行8月房貸金額驟減 新青安占比逾四成創新高

<聰明貸款報導>

中央銀行18日公布最新統計,五大銀行(台灣銀行、合作金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及第一銀行)8月新承作購屋貸款金額僅616.58億元,較7月大幅減少92.66億元,顯示房市交易明顯降溫。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葉盛指出,雖然房貸利率維持低檔,但在交易量縮減、銀行審核趨嚴下,放款仍相對保守,特別是對信用條件較弱的族群,取得貸款難度增加。根據內政部數據,六都8月建物買賣移轉量月減11.63%,年減更高達32.06%,累計前8月較去年同期減少27.65%,市場熱度降溫跡象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傳出政府可能鬆綁「青年安心成家房貸」(新青安)的風聲下,新青安房貸占比反而上升。央行資料顯示,五大銀行8月新承作新青安房貸占比達40.54%,續創去年7月以來逾一年新高,反映自住及首購族仍積極利用政策貸款進場。

至於利率水準,五大銀行8月新承作放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196%,較7月的2.205%略降0.009個百分點,主要因週轉金及資本支出貸款利率下降所致。另因8月並未承作國庫借款,不含國庫借款的放款平均利率亦同為2.196%。

整體而言,房市交易持續降溫,但新青安政策效應顯著,對首購族仍具吸引力。後續若政府進一步鬆綁政策,可能成為支撐市場的重要因素。

 

更多內容


央行連六凍利率 房市管制未鬆 民眾資金壓力續高

<聰明貸款報導>

中央銀行18日召開今年第3季理監事會,決議利率政策維持不變,重貼現率2%、擔保放款融通利率2.375%、短期融通利率4.25%,已連續六季「按兵不動」。同時,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並未鬆綁,市場關注的房貸緊縮問題,仍未獲得改善。

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維持利率不變主要是基於通膨回落、經濟成長溫和以及全球不確定性風險考量。他強調,房地產對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依然存在,央行決策「不是打房,而是維護金融安全」。

然而,市場反應並不樂觀。建商公會指出,過去一年限貸令讓中古屋與預售屋交易量急凍,不僅一般購屋族難以籌措貸款,首購族也深受影響。今年交屋潮預計將達15萬戶,為歷年新高,但民眾資金缺口嚴重,不少人甚至轉向地下管道籌資。

不動產業者直言,最大爭議在於限貸令的「回溯條款」。不少民眾在購買預售屋時,依照當時規定貸款7成,如今卻因政策回溯被迫補繳額外自備款,導致資金壓力、甚至斷頭違約。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批評,這樣的政策一刀切,不僅違反信賴保護原則,也等同將所有第二屋買方視為投機客,造成無差別打擊。他呼籲取消回溯,讓民眾至少能守住血汗錢。

針對換屋族,雖然央行與金管會將出售舊屋期限延長至18個月,但業界認為,若原屋缺乏市場性,延長期限無助於改善,銀行也不願承擔風險,自住房貸仍遭限縮。

在資金面,央行指出,將透過NCD(可轉讓定存單)不續發等方式,釋出市場資金,並賦予銀行一定彈性,以支應自住、都更危老與社宅相關貸款。不過,八大公股行庫受集中度限制壓力仍大,房貸排擠情況未能完全紓解。

外界質疑央行「太過保守」,但楊金龍回應,維持政策不變是「合理的決定」,未來將視第四季經濟數據,再檢討信用管制措施。房市能否止跌回穩,將取決於後續政策的調整與市場信心的回流。

更多內容


民調揭87%民眾不敢買房 新青安難挽信心

<聰明貸款報導>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即將屆滿一周年,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限貸措施,雖在打擊投機炒作上見效,卻同時重創剛性需求。最新調查顯示,高達87.1%民眾因擔憂「貸不到足額房貸」而不敢購屋,即便行政院日前拍板新青安貸款排除於《銀行法》第72-2條限制之外,仍有58.3%民眾對政策「沒有信心」,甚至67.1%直言政府打房方向錯誤。

房市交易急凍 民怨升高

富比士網路科技公司指出,自去年9月至今年8月底,六都買賣移轉量僅約22萬棟,較管制前同期的27.7萬棟大幅下滑,全年全台移轉量恐跌破28萬棟,創下2019年以來新低。面對資金斷鏈,部分已購屋民眾被迫四處籌錢:34%選擇多問銀行、29.2%向親友借貸,甚至有7.5%打算以高利率信用貸款補缺口,另有1.7%考慮向地下錢莊借款,潛藏金融風險令人憂心。

政策鬆綁 難改市場觀望

雖然行政院與央行近期陸續釋出鬆綁訊號,包括:新青安貸款排除集中度管制、換屋期限延長至18個月、台灣銀行放寬房貸收支比審核等,但房市信心仍未恢復。住商不動產發言人徐佳馨直言,現階段「最大問題不是價格,而是貸不到款」,因此買氣依舊低迷。

各地房價已出現修正,台中市東區第二季跌幅達12.2%,南區與潭子區也分別下跌逾一成;新北鶯歌區、台南麻豆區跌幅亦逼近10%。專家建議,若有購屋需求,現階段可優先考慮成屋,因議價空間較大,預售案則風險偏高。

產業憂連鎖效應 專家籲適度鬆綁

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楊玉全指出,換屋族本質上是自住需求,若房貸成數限縮不解,恐進一步拖累產業鏈及就業市場。他呼籲應比照首購族,放寬第二戶貸款成數,或至少將協處期限延長至三年以上,讓換屋族有喘息空間。

海悅國際總經理王俊傑也強調,目前第二戶限貸問題衝擊最嚴重,許多屋齡老舊的家庭欲換屋卻受阻,政策必須優先調整。

市場仍待央行下一步

房產智庫認為,第三季央行理監事會議將是關鍵,市場期待央行能進一步放寬第二戶貸款成數,或透過調降存款準備率來「開大水龍頭」。信義房屋企研室曾敬德則指出,央行仍希望房市「軟著陸」,在維持防炒房立場的同時,仍有空間動態檢討。

房市專家莊孟翰提醒,若景氣不佳,2至3年內房價恐下跌兩成,建議政府視情況鬆綁限貸至少一成;對購屋族則建議「再等等」,待價格回檔再進場。

限貸令滿周年,市場普遍認為房市已進入關鍵轉折點。部分業者樂觀解讀「最壞的時期已過」,但民調數據仍顯示社會對政策高度不滿。如何在防堵投機與保障剛性需求間取得平衡,將是政府與央行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最大考驗。

更多內容


新青安市占突破五成 行庫「表面贏家」實則苦撐

<聰明貸款報導>

新青安房貸政策推動至今,讓八大公股行庫的房貸市占率睽違16年後再度突破五成,看似重奪市場主導權,卻背負龐大壓力。行庫圈直言,這樁「三年的獨門生意」帶來量能暴衝,卻換來利差微薄、資本效率低落,甚至因補貼半碼利息而犧牲獲利,成了「表面贏家、實際苦主」。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八大行庫房貸總餘額達5兆6,927億元,占全體銀行比重50.36%,連續三個月穩站五成以上。房貸市場版圖也明顯洗牌,呈現「公股進、民營退」的格局。

過去在排行榜上緊追台銀的中信銀,因新青安衝擊逐步被拉開差距:2023年底兩者僅差257億元,但到今年7月底差距已擴大至1,963億元。民營銀行的退潮同樣明顯,國泰世華與玉山銀排名下滑,反而讓華南、第一銀,甚至彰銀擠進前十大。

然而,在市占榮景背後,行庫卻承受三重壓力:

1.大量貸款佔用《銀行法》第72-2條額度,壓縮其他業務空間;
2.低利貸款拖累資本效率;
3.行庫必須自行吸收半碼利差,獲利空間被稀釋。

金管會雖已宣布新青安不再計入72-2條,但僅解決「額度不足」的問題,卻無法扭轉「量增利不增」的宿命。

民眾信心下滑 近九成不敢買房

另根據富比士網路科技9月最新調查,高達87.1%的受訪者坦言,因憂心貸不到足額房貸而不敢買房。其中,58.3%對新青安貸款「沒有信心」,67.1%更直指「政策錯誤」與「政府失能」是主因。

當民眾面臨「已購屋卻貸不到款」的情況,僅15.9%考慮售屋,34%會改向多家銀行詢問,29.2%向親友求助,甚至有7.5%會選擇高利率信貸,1.7%可能轉向地下錢莊,潛藏金融風險不容小覷。

至於尚未購屋者,限貸令已讓「轉租取代買房」成為主流選項。調查顯示,75.4%民眾表示可能或一定會選擇租屋,僅有四分之一堅持不改變購屋計畫。同時,85.1%受訪者預期租金將持續上漲,其中逾六成認為漲幅將超過一成。

政策打炒房 誤傷自住需求

多位專家提醒,目前政策雖能壓制投機,但卻重創剛性需求。財經專家莊孟翰直言,房市價格難以「穩住」,若景氣持續低迷,未來2至3年房價恐跌兩成。他建議政府應適度鬆綁貸款成數,避免一刀切造成市場斷層。

財經作家林裕豐則指出,隨著《租賃專法》規範趨嚴,部分房東提前調漲租金以應對政策風險,導致租屋族壓力大增。這種「買不起、租更貴」的雙重困境,不僅出現在台北,六都及新竹都已浮現相同壓力。

社會憂慮經濟隱憂

富比士網路科技執行長陳高超警告,限貸令雖名為打炒房,但其副作用已擴大,從首購族的資金困境,到建商違約、爛尾樓風險,再到房市交易量大幅下滑,均顯示政策缺乏長期規劃。他直言:「若政策持續僵化,不僅房市信心難以挽回,更恐擴散至內需經濟,成為新一波隱憂。」

更多內容


金管會出手!融資租賃正式納管 消費者保障升級

<聰明貸款報導>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自 9 月 15 日起,融資租賃業正式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規範,首波涵蓋中租、裕融、和潤、日盛台駿等四大上市集團旗下共 13 家租賃公司,未來一年內將逐步擴大到約 41 家業者。金管會強調,此舉旨在提升市場透明度與消費者保護,並要求業者遵循四大規範:利率與費用揭露、契約與廣告資訊完整、禁止暴力或騷擾催收,以及建立申訴評議機制。

金管會指出,納管後,所有新簽訂的租賃契約,必須明確揭露「年利率」與「總費用年百分率」,不得拒絕提前清償,契約與廣告亦不得含有隱匿或誤導資訊。違規業者將面臨最高 1,000 萬元罰鍰,甚至限制業務。

在執行層面,大型租賃公司已提前完成內部調整,包含修正契約文本、更新廣告內容,以及縮減外包作業以降低合規風險。民眾若遇到爭議,可透過金保法的申訴評議機制尋求協助,但金管會也提醒,相關規定僅適用於新生效契約,不溯及既往。

業界反應普遍認為,合規成本將增加,短期對中小型業者壓力較大,但也有龍頭公司表示,此舉有助於提升品牌信任度,長期將帶動市場優勝劣汰。民間團體則肯定這是「第一步」,但呼籲政府應加速推動專法《融資公司法》,建立完整的監管制度。

專家分析,短期內消費者將能享有更透明的貸款資訊與合理權益保障,但小型業者可能面臨退出,市場供給出現收縮。中長期而言,市場秩序將趨於健全,對正規經營者反而是提升競爭力的契機。

金管會強調,未來將持續監督業者執行情況,並視市場發展檢討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專法規範,以確保融資租賃市場的穩定與消費者權益。

 

租賃業納入金保法現況

納管階段 時間表 涵蓋家數 主要規範
第一階段 2025年9月15日 13家(中租、裕融、和潤、日盛台駿等集團) - 必須揭露年利率與總費用年百分率
- 契約與廣告不得有誤導或隱匿
- 禁止拒絕提前清償
- 禁止暴力或騷擾催收、代簽空白票據
第二階段 2026年上半年(預計) 約 41 家業者納管 - 擴大適用同樣規範
- 強化申訴與評議機制
- 加強金管會定期檢查
第三階段 待金管會後續評估 全體融資租賃業者(未定) - 可能需立專法《融資公司法》
- 建立完整監理制度
- 強化消費者保護覆蓋面

更多內容


行政院開放新青安貸款 專家憂被誤判為炒房利多

<聰明貸款報導>

行政院9月4日拍板,將「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的集中度管制之外,並延長「換屋協處」期限。政策原意是緩解房貸核撥壅塞與避免自住換屋族受誤傷,卻因市場解讀過度,意外掀起「房市回春」的聯想,讓專家直呼「這只是補考機會,而非翻轉訊號」。

首購需求強勁 但鬆綁效應有限

新青安自2023年8月上路以來,短短一年核貸戶數已突破13萬戶,金額逼近兆元,其中七成借款人未滿40歲,顯示政策確實抓住首購族需求。儘管如此,專家估算,即便鬆綁後每月新增申貸量最多增加3千戶,每年交易量也僅能提升約10%至15%,難以複製2023、2024年房貸餘額爆增的盛況。

換言之,政策調整頂多能舒緩「貸不下來」的問題,卻難以成為推升房市的主力支撐。

換屋協處延長 使用率低成「象徵性補救」

針對換屋族,政府延長協處期限,讓自住需求者有更多時間銜接貸款,避免政策轉換下的誤傷。不過回顧2022至2024年,全台僅2412件申請,使用率極低。學者認為,這更像是「讓政策下台階」的配套,而非鼓勵換屋潮的利多訊號。

兩大「緊箍咒」仍在 銀行放款不會無限放水

房市鬆綁背後,銀行仍受兩大關卡約束:

央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截至今年7月仍達36.7%,高於央行理想值,短期內不可能鬆綁。央行也明確表態,新青安案件排除存放比,並不影響集中度計算。

貸款收支比:公股行庫多要求房貸支出不得超過收入一半,若財政部不要求下修,年輕首購族恐怕「看得到吃不到」。

在此背景下,即便資金管道部分打開,銀行仍會嚴格審核年齡、職業、收入與負債比,資金不會隨意流向市場。

房價與政策搭配才是關鍵

專家普遍認為,高房價才是青年購屋的最大壓力。雙北地區普遍房價動輒1200萬以上,年輕家庭難以負擔。建議政府除興建更多社宅外,也應思考搭配利率補貼、育兒減碼貸款等配套,才能真正改善世代居住不均。

鬆綁是「止痛藥」 不是「強心針」

不動產估價師陳碧源直言,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之外,充其量只是「止痛藥」,無法改變房市基本供需結構。若市場或業者誤導,把政策包裝成抬價利多,不僅無助於自住者,反而可能加深金融風險。

另一位專家陳孟筠則提醒,真正的市場復甦仍需仰賴出口景氣回穩、薪資成長與央行政策配合。單靠新青安鬆綁,難以撼動目前低迷的購屋信心。

總體來看,這次鬆綁更像是「補考機會」,目的是避免資金斷鏈與違約潮,而非市場翻轉的號角。房市未來走勢,仍得看政策後續搭配與基本面調整。

更多內容


新青安鬆綁+自購補貼上路 首購族迎「雙重利多」降房貸壓力

<聰明貸款報導>

內政部「114年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方案自9月1日至30日受理申請,與此同時,行政院也在9月4日拍板,將「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之外,並回溯至9月1日生效。雙重政策上路,對於首購與自住族群可望帶來實質減壓。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分析,「新青安」貸款提供最高1000萬元額度、成數上限8成、最長40年年限與5年寬限期,利率最低1.775%起。即使明年7月底利率補貼到期後,房貸利率升至2.275%,仍低於一般首購房貸約2.5%的水準,對首購族具吸引力。

至於「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則提供台北市最高250萬元、新北市最高230萬元、其他縣市最高210萬元的利息補貼,利率優惠1.512%,更低於新青安。申請條件較嚴格,需年滿18歲、本人與家庭成員名下無自用住宅,且符合所得與財產標準。貸款最長20年,並可享5年寬限期。

兩方案並非擇一使用。以新北市1200萬元房貸為例,可先申請「自購」230萬元利息補貼,再以「新青安」貸970萬元,達到利率最低化;若在台北市購屋,則可運用「自購」250萬元補貼,加上「新青安」1000萬元,剩餘額度再搭配一般首購貸款補足。

陳金萍提醒,「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僅受理一個月,且各縣市有名額限制,建議有意申請的購屋族提前備妥文件,並比較各家銀行首購房貸方案,挑選最適合的組合。

此外,臺灣銀行也宣布配合新青安政策,即日起調降「收支比率」審核標準,將無自用住宅者的門檻由200%降至180%,讓民眾在相同收入條件下可貸到更高額度,進一步減輕購屋資金壓力。不過臺銀也提醒,最高貸款額度仍不得超過購屋價格或估價的八成,購屋人仍需審慎評估自身還款能力。

整體而言,新青安放寬規範,加上自購房貸補貼同步上路,為首購與自住需求民眾提供了「雙保險」。專家建議購屋族善用政策紅利,掌握時效申請,方能有效降低房貸負擔。

 

首購無房族的房貸方案優先順序建議

優先順序 房貸方案 目前利率 最長貸款年限 最長寬限期
1 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
0.937%
(符合第一類特定身分)
1.512%
(符合第二類一般資格)
20年 5年
2 新青安優惠房貸
1.775%
(利率下限,補貼期內)
40年 5年
3 一般首購貸款
2.5% - 3%
(市面一般首購利率範圍)
30年 2 - 3年
 

新青安優惠貸款 與 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 比較表

項目 新青安優惠貸款 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
申請條件
  •  18歲以上,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名下 無自用住宅
  •  每人 限貸一次
  • 18歲以上,本人、配偶及其戶籍內直系親屬名下均 無自用住宅
  • 本人、配偶或戶籍內直系親屬共同持有2年內自購住宅並已辦理貸款者,且均無其他自有住宅
  • 並須符合家庭年所得與財產標準
申請期間
至2026年7月31日止
2025年9月1日至9月30日止
貸款額度
最高1000萬元
台北市最高250萬元
新北市最高230萬元
其他縣市最高210萬元
貸款年限
最長40年
最長20年
寬限期
最長5年
最長5年
目前貸款利率
一段式利率補貼後 1.775%
(補貼期內利率下限)
第一類特定身分(補貼後) 0.937%
第二類一般資格(補貼後) 1.512%
貸款利率補貼與期限
2碼(0.5%)
至2026年7月31日止(利率由1.775%升至2.275%)
1碼(0.25%)
至2026年7月31日止
第一類:利率由0.937%升至1.187%
第二類:利率由1.512%升至1.762%
承作機構
八大公股行庫
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漁會
資料來源:財政部、內政部、永慶房屋研展中心。申請與細節請依官方公告為準。

更多內容


新青安鬆綁不計入限貸 專家示警:供需失衡恐引爆風暴

<聰明貸款報導>

行政院近日宣布,自9月1日起「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額度,不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上限。此舉原本是為了替首購族與年輕人開一扇窗,避免因限貸令而找不到銀行承作新青安房貸。不過,市場專家卻憂心,這樣的鬆綁措施恐怕無法根本解決房市危機。

台中建經協會理事長楊志鵬直言,目前房市真正的問題在於「供過於求」與「全面限貸」。根據估算,未來三年半全台將有47萬戶新屋釋出,以每戶平均貸款1,200萬元計算,市場需5.64兆元資金。但銀行在法規上限下,能釋放的額度僅剩不到2.6兆元,缺口高達3兆元。即使放寬至30%上限,資金缺口依然龐大,顯示目前的鬆綁政策杯水車薪。

楊志鵬指出,央行擔心重演次貸風暴而嚴格控管貸款,但風暴發生的前提是「房價跌破貸款額」。目前市場新屋供給過剩,房價已透過「送家電、裝潢」等方式隱性下修,若貸款不足導致賣壓加重,房價下跌恐進一步擴大風險。他批評央行要求建商在18個月內限期開發,只會迫使更多建案開工,讓市場供給更加失衡,導致房市病態惡化。

他建議,除了新青安貸款全面排除在72-2條之外,政府應進一步檢討限貸政策,並恢復銀行依「鑑價作業」審慎放款的原則:若時價高於買價,應以買價為準;反之則採時價認定,而非一刀切式的全面限貸。


市場現況仍顯嚴峻。自央行於2024年發布限貸令後,房貸市場亂象叢生,民眾苦於貸不到款、利率升高、成數降低,甚至傳出買方因等不到撥款或房價下修而反悔解約,導致買賣雙方爭議增加。部分屋主雖依法可沒收違約金,但為避免訴訟拖延與持有成本,只能選擇與買方協商,苦不堪言。

雖然新青安鬆綁消息一出,引來大批屋主與買方關注,房仲業者更形容「電話被打爆」,但多家銀行回應仍在觀望央行態度,審核速度並未明顯加快。專家指出,即便符合新青安資格,銀行也可能因保守估價、提高首購利率、限縮貸款成數或不承作非薪轉戶,而讓購屋族的貸款夢碎。

楊志鵬最後呼籲,賴清德總統應由行政院主導,凝聚金管會、財政部與央行共識,全面檢討限貸制度,否則龐大餘屋賣壓恐造成房價崩跌,進一步引發次貸風暴,屆時新青安政策不但救不了年輕人,還可能反成壓垮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