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徵中心最新資料,今年1月全台同時背負房貸與信貸的「雙貸族」人數突破39萬人,達39萬0809人,創歷史新高,且平均房貸金額612萬元、信貸金額110萬元,雙雙刷新紀錄,等於每人平均背債高達722萬元。專家分析,房價高漲與投資理財熱潮為雙貸激增主因,但同時也警告,部分民眾以信貸補頭期買房的行為,恐讓自己陷入財務風險。
房價高、資金需求增 雙貸族愈來愈多
回顧2015年,雙貸族人數僅28.5萬人,平均總貸款約409萬元。11年間人數暴增超過10萬人,總貸款金額更上升逾300萬元。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這類借貸者多屬中產階級,可能因想提前進場購屋或投入ETF等投資工具,選擇在房貸之外申請信貸。他表示:「雖然雙貸屬負債,但若用於購買資產,只要就業穩定、資產未劇烈貶值,風險仍可控。」
房貸審核更嚴 「信貸補頭期」壓力爆表
但專家也警告,為湊足頭期款而動用信貸,是一條極具風險的道路。房貸利率雖低、年限長,但信貸利率高、期數短,形成沉重還款壓力。舉例來說,若以800萬元房貸加上200萬元信貸,月繳金額可高達6萬8千元,遠高於一般上班族可負擔範圍。 此外,隨央行連番祭出信用管制,銀行對房貸控管趨嚴。今年首季平均核貸成數已降至71.82%,利率也拉高至2.36%。買方顏先生就分享,他在購屋過程中僅獲不到5成貸款,被迫短時間內補足自備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資金壓力。
銀行慎審貸款 信用受損後患無窮
銀行人士指出,民眾申請貸款時若用途不明,或有「信貸買房」之嫌,將大幅降低核貸機率。若一旦同時背負信貸與房貸,不但信用評分可能下滑,日後想申請車貸、裝潢貸或房貸增貸,條件也會變得更加嚴苛。
專家建議:買房要「量力而為」 勿為圓夢變惡夢
曾敬德提醒,過去資金寬鬆時期,銀行對寬限期較寬容,但現今資金趨緊,銀行更傾向早日收回本金。若過度依賴寬限期還款,一旦寬限結束、還須面對信貸本金壓力,財務恐難以支撐,甚至可能面臨斷頭或法拍風險。
專家呼籲民眾,買房應「量力而為」,應避免動用信貸補足頭期款。較穩妥作法包括延後購屋、多存頭期款、購買小坪數物件或提高收入來源,以確保日後不因高負債壓力影響生活品質與家庭財務安全。
雙貸族歷年一月人數與貸款金額變化
房貸市場再度陷入緊張狀態,銀行限貸、延撥情況持續擴大,不僅民眾申貸困難,銀行與政府之間的政策拉鋸也讓市場更加不確定。據了解,目前包括大型行庫與民營房貸大戶皆啟動嚴格控管措施,有的甚至暫停收案,導致房貸市場出現「卡件潮」,預料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能恢復正常。
撥款壓力爆表 年底前恐再惡化
根據央行自去年起實施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控管,各銀行必須在年底前達到信用資源分配要求,避免資金過度流向房市。隨著交屋潮來襲,大型行庫不堪房貸量壓力,重新祭出撥款控管。據財政部統計,截至今年4月,七大公股銀行的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平均達36.11%,略高於去年底的36.1%,顯示水位仍未有效下壓。
其中一家大型行庫年初恢復正常收件後,如今又重新限控,顯示房貸放款壓力有增無減。該行主管坦言,撥款需額外行政程序,原本不願擾民才放寬,但為因應總額飆升不得不調整。
熱區交屋潮推升貸款量 六都爆量成主因
台灣房屋統計指出,2024年新增房貸件數達22.6萬件,年增近4萬,創下16年新高,這波「房貸之亂」與六都十大房貸熱區交屋潮有關。台中北屯區以近7,900件拔得頭籌,桃園、中壢、新北三重與板橋也名列前茅。
台中北屯區因14期重劃、機捷總站特區等大型建設題材,加上新成屋大量交屋,使房貸需求集中爆量;北北桃生活圈則吸引脫北族,蛋黃區、新興重劃區皆成買盤熱點,銀行核貸壓力也隨之飆高。
銀行「軟性綁架」現形 貸不到就賣壽險?
除撥款時間延長與利率上升,申貸者更面臨銀行「話術綁壽險」的無奈。有民眾控訴,申貸過程中銀行臨時提高利率、降低成數,並強推房貸壽險,否則不保證核貸,形同「強迫中獎」。實際上,雖然金管會規定壽險應為「自願購買」,但銀行多透過模糊話術與內部作業限制規避監管。
一位高雄陳姓女子購買預售屋,就因拒絕壽險方案,最終只能接受利率拉高至2.8%、貸款成數僅7成的方案。她試算後發現,僅壽險成本就超過25萬,變相抬高實際利率。
信用管制衝擊投資型買方 短投客、老屋翻修族首當其衝
自央行去年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以來,不僅法人與建商資金受到限制,部分個人買方也因成數降低、利率攀升而遭殃。理財型房貸利率飆破3.8%,甚至高過一般信貸水準,部分中小型投資客或以老屋翻修轉售為業者首當其衝。 房市論壇熱議中,不少網友抱怨「玩紅單的死得最慘」,「改裝老屋翻新被打趴」,但也有人指出此政策對自住客反而是利多,因競爭者少、價格趨穩,「甜甜價」重現。
政策有望鬆綁?央行評估排除自住貸款限制
在民怨與業界壓力下,政策可能迎來轉向。央行總裁楊金龍近日表示,正評估未來是否將總量管制排除「一般自住購屋貸款」,僅針對法人與建商進行限制。此言一出,被視為讓冰封市場解凍的曙光,建商與金融界均表正面看待。
全國商總榮譽理事長賴正鎰呼籲政府儘快鬆綁政策,幫助自住族順利交屋,也減輕銀行撥款壓力。
後市觀望氣氛濃厚、房價有撐小幅修正
儘管市場資金吃緊,但大型行庫研判房價短期內不會大跌,將呈現小幅修正。建商也趨向保守操作,重劃區開發放緩、投資退場觀望。從股市量縮、公地標售冷清等現象來看,市場整體仍處於「下行盤整」階段,風險與機會並存。
未來房市何時解凍,仍端賴央行政策走向與信貸鬆綁程度,但對自住族而言,當前或許正是「價格鬆動、利率浮動」間的進場觀察期。
台灣房市再現壓力警訊!據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4月底,國銀房貸逾期放款餘額連續第九個月上升,攀至84.42億元,創下44個月新高,逾放比同步升至0.08%,為近33個月高點。在房價高漲與資金緊縮的雙重夾擊下,房貸壓力爆表、違約風險明顯升高。
金融業者指出,房市交易持續冷卻,導致急於出售持有物件的屋主資金壓力加重,部分人無力償還貸款而成為壞帳,加上單筆房貸金額偏高,一旦倒帳即明顯墊高壞帳總額,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強調,整體房貸逾放比仍屬低檔,會持續監控風險,但銀行局長童政彰也坦言,逾放金額升高與轉銷壞帳政策息息相關;在當前情勢下,銀行寧可延後壞帳認列,也讓風險數字逐步累積。
與此同時,央行資料也顯示,2025年4月全體房貸餘額再創新高、達11兆2170億元,但年增率僅8.8%,為一年多來最低。建築貸款餘額則為3兆4441億元,年增率僅2.83%,創下近9個月來低點,反映建商推案信心嚴重下滑。
購屋者也感受到壓力升溫。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銀行授信緊縮,使核貸成數明顯下降。聯徵中心統計顯示,房貸平均核貸成數從去年第二季的73.45%降至今年第一季的71.82%;貸款利率則升至2.36%,創多年高點。不少購屋民眾反映,銀行核貸遠低於預期,被迫臨時籌措自備款,購屋壓力沉重。
此外,美國總統川普四月初拋出對等關稅政策後,引發全球股市動盪,進一步衝擊購屋信心。根據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五月調查,民眾購屋意願驟降至38.5%,為近期新低。高達77.6%的受訪者認為關稅事件影響購屋決策;46.3%支持政府應放寬第七波打炒房政策,以應對變局。
建商方面亦面臨嚴峻挑戰。因應金檢與法規,銀行對建商分戶貸款要求愈發嚴格,部分銀行甚至要求建商預存50%貸款額度,重創中小型建商現金流。建商透露,部分完工交屋案僅獲限量貸款名額,導致後續推案動能大減。
房市專家警告,當前「量縮價未跌」的局面,反映高房價問題仍未解決。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加上貸款限制與政經不確定性升溫,房市景氣下行壓力持續。專家呼籲,政府應審慎檢視信用管制對首購與剛性需求的影響,避免「一刀切」政策波及實質自住者。
台灣繼卡債後,新型態消費者債務危機擴大,以融資公司中古車貸、商品貸為主。 許多卡債族轉向融資公司卻無力償還,法律界人士憂心恐引爆繼雙卡風暴後最大債務危機。
「山道猴子」揭露亂象 金管會遲未立法引憂
「山道猴子的一生」曾引發對融資亂象關注,但問題未解反加劇。而新型債務來自融資公司,中古車貸規模恐已數千億,若不納管恐重演雙卡風暴。根據統計,卡債族轉向融資借貸案例增加。社工李喜菁發現,新型債務借款人以20至50歲青壯年為主,與舊型債務以中老年為主相反。金管會評估立法九個月仍未行動,立院將召開公聽會促改革。若專法能比照銀行採特許制,有效監管不肖業者。
借款人控訴融資陷阱 代辦聯手詐團剝削
吳先生創業失敗後透過代辦「買車借貸」,實際借款金額遠低於號稱,利息驚人,落入以債養債惡性循環。融資公司常以空白本票威脅。商品貸亂象多,假借買賣名義,以簡訊即可貸款,擔保品甚至造假。借款人常對合約、利率一無所知。律師趙興偉指出,甚至有公司以假買賣橄欖油貸款。
超貸高利成常態 弱勢族群成受害者
律師林孜俞指近年融資公司成主要債務來源,超貸、高利普遍,如低價汽車可超貸百萬。社工李喜菁指許多債務人並非揮霍,而是生活壓力或遭詐騙。學者吳宗昇統計,逾六成新型債務人是低薪族。混合型債務中,車貸、商品貸常加速惡化。近9%案件債務逾千萬。法扶求助案件中,詐騙致債比例高。
律師籲建聯徵系統 法院漸認同以殘值認定擔保
針對融資公司以高於擔保品價值的金額放款,導致借款人背負沉重債務的問題,律師趙興偉指出,目前較可行的做法是向法院爭取,以中古車等擔保品的殘值來認定擔保放款的範圍,超出部分則視為信用放款。這項主張已逐漸獲得法院認同,許多法扶個案正循此模式處理。
趙興偉和林永頌律師共同呼籲,聯合徵信中心應將融資公司對民眾的借款納入,或至少建立融資公司專屬的聯徵平台,才能有效遏止「以債養債」的問題。
學者籲監理區隔業務 金保法納管為起步
學者吳宗昇認為監理應區隔消費與法人業務,金保法納管消費端,法人端保留彈性。他認為倉促立法恐錯殺市場效率。
社工批業者鎖定貧窮詐財 專法立法才能有效遏止
社工李喜菁批融資公司鎖定弱勢放款如詐騙。林永頌指金保法難有效監管,專法能有效嚇阻不肖業者與詐團勾結。他強調專法對違規者懲處、詐騙受害者保障更完善。
在全球經濟震盪、川普關稅風波引爆金融市場動盪之際,台灣房市也陷入一波結構性轉折。央行自2020年底以來七度出手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試圖壓抑不動產市場過熱。然而即便已見初步成效,央行仍坦言目前市場狀況「有待改善」,房貸總額仍處高檔,顯示壓力並未完全解除。
信用管制七連擊,交易量與預期同步降溫
央行指出,自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以來,全國房市交易明顯降溫。2024年10月起買賣移轉棟數轉為負成長,2025年首季更年減22.1%。與此同時,民眾的房價看漲預期也持續下修,永慶房屋調查顯示,看跌比率從去年第3季的9%上升至今年第1季的43%。
儘管央行未明言現階段是否已達成調控目標,但從其持續釋放「餘額仍高」、「需改善」等字眼觀察,似乎仍對整體房市結構保持警戒。至2025年3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餘額仍達14.63兆元,較2024年底略增829億元。
此外,央行於2024年8月起採取「道德勸說」方式,要求銀行在一年內提出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的量化改善方案,並設立熱線受理購屋陳情,顯示主管機關欲在壓抑炒作與兼顧剛性需求間取得平衡。
新青安貸款明顯降溫,公股銀行觀望氛圍濃厚
與此同時,新青安房貸也同步降溫。財政部統計顯示,2025年4月的受理件數與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大減逾三成,撥貸戶數更較去年同期銳減近四成,顯示實際成交與資金流動雙雙萎縮。
市場冷卻的背後,不僅是高基期效應,更受到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的衝擊,包括美中貿易緊張、股匯市波動以及央行信用管制的滲透效應。此外,財政部與公股銀行在新青安專案中也明顯收緊,強化貸前貸後審查,有效抑制人頭戶與轉租行為,也進一步壓抑部分虛假需求。
實際觀察各公股銀行數據,更可看出觀望情緒濃厚。除了土地銀行受理戶數超過千戶外,其他行庫普遍承作低迷。像是第一銀行全台261間分行中,平均每家分行僅承作1件新青安案件;華南銀行更有超過半數分行整月未承作一筆。
政策轉向自住導向,信貸資源重新分配
面對房市冷卻與信貸資源流向失衡,財政部已於近期報告中強調四大原則:維護金融體質、保障首購需求、落實自主調控與嚴格審核貸款結構。同時要求銀行適度降低對大型建商與土建融的授信比重,並強化對自住型需求的支持,以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央行亦警示,儘管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略降,但總餘額依舊高企,信用資源過度流向房地產部門的問題仍未根除,未來將持續密切監督銀行控管目標執行情況。
冷風中的房市,等待政策與信心修復
台灣房市正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受到央行連環管制與信貸緊縮的影響,另一方面,新青安房貸退燒也暴露市場需求正在修正。未來房市是否能脫離觀望與冷清局面,將取決於兩大關鍵:一是國際經濟風險是否舒緩,二是政府在控管與扶持間能否取得適當平衡。短期內,「信心」或許才是市場最稀缺的資源。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公股銀行「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新青安)政策性房貸爆發配額疑雲進行質詢。 有立委指出,接獲民眾反映,部分公股銀行分行每季僅分配到新台幣4000萬元的貸款額度,換算下來,一季僅能承作約4件千萬元左右的房貸,引發市場對於政府是否暗中下令「限貸」的疑慮。
針對此一爆料,財政部長莊翠雲在財委會上鄭重否認,強調「沒有,財政部沒有直接下令」。 她表示,這疑似為銀行內部的調控措施,財政部將會進一步向各公股行庫查證釐清,以避免造成市場不必要的誤解。
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在質詢中也關注到今年的稅收目標以及房貸貸放情況。他指出,市場傳聞主管機關要求行庫對十大建商的貸款實施「限額管控」,甚至按月進行考核。莊翠雲對此回應,近年國內房市交易確實較為熱絡,導致房價上漲,央行基於金融穩定的立場,建議金融資源不宜過度流入不動產市場,而財政部也已要求公股銀行嚴密監控相關貸款狀況。
此外,關於換屋族貸款問題,莊翠雲說明,中央銀行對換屋族貸款設有明確規定,借款人必須依規定簽署切結書,證明其為換屋而非多屋置產。若有符合條件的民眾遭到銀行拒絕貸款,財政部將會深入了解具體原因。她也強調,新青安房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協助首次購屋及無自有住宅的民眾,政府目前也正積極查緝投機炒房與人頭戶等問題,近期房市已呈現降溫趨勢。
對於新青安貸款的「配額」爭議,莊翠雲再次強調,該配額並非由財政部所核定,而是銀行分行內部管理的方式。財政部將會要求各行庫對此進行說明,以消除市場疑慮。
根據了解,銀行法第72條之2明訂商業銀行不動產放款不得超過其存款及金融債券餘額的3成上限。目前七大公股銀行的相關比率約在26.5%至28.6%之間,尚未達到法定上限。財政部強調,將會持續密切監控銀行的貸款比率與放款品質,以確保金融安全及房市的健全發展。
此次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質詢,顯現出市場對於房貸市場可能存在嚴重限貸的擔憂,特別是新青安房貸作為協助首購族的重要政策工具,若因銀行內部的「配額」限制而緊縮,恐將進一步壓縮民眾的購屋能力,後續發展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針對近日媒體報導中央銀行將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甚至限縮十大建商貸款等傳聞,中央銀行於5月13日發布新聞稿嚴正澄清,強調相關報導與事實不符。
起因於社群平台出現貼文,指稱央行將調整現行信用管制措施,未來僅針對法人放款,排除一般民眾購屋貸款。此外,亦有媒體報導央行要求八大公股行庫降低對十大建商的放款。
對此,中央銀行明確指出,5月8日總裁於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專題報告並接受立委質詢時,確實有委員關切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實施後,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下降的狀況,並詢問6月理事會是否可能調整管制措施,同時建議對法人維持嚴格管制,但避免影響自然人及換屋族。總裁當時僅表示央行將會滾動檢討,並未提及將調整信用管制措施,排除一般民眾購屋貸款,轉為僅限法人。
關於媒體報導央行要求八大公股行庫降低對十大建商放款一事,央行也鄭重否認。央行強調,去年8月確實曾採取道德勸說,請銀行自主控管自113年第四季至本(114)年第四季的不動產貸款總量。此舉是針對銀行不動產貸款總量進行管制,並未涉及個別貸款對象,更無針對特定建商要求降低放款之情事。
央行重申,未來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是否調整,將由本行理事會綜合考量信用管制措施的執行成效,以及房地產相關政策對房市可能產生的影響後再行決定。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網路社群平台將央行總裁在立法院的備詢內容解讀為「貸款鬆綁」的房市利多,此舉也促使央行再次發聲明澄清。
此外,對於市場關注的降息議題,儘管國際間如歐洲多國和中國已採取降息措施,美國總統川普也呼籲聯準會降息,但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已多次暗示短期內並無降息計畫。中央銀行理事、台經院院長張建一也指出,考量國內經濟表現穩健及物價指數等因素,今年恐無降息空間,最終決議仍將依理監事會討論而定。
中央銀行呼籲民眾,所有關於信用管制措施及相關資訊,均會透過官方管道(如央行網站、新聞稿等)發布,對於其他來源之資訊、影片及臆測,若與央行公開資訊不符,切勿輕信,以避免受到誤導。
中央銀行新聞稿
自2024年以來,台灣房市在中央銀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的影響下,持續處於低迷狀態,房貸審核趨嚴,許多自住型買家與換屋族因貸款困難而裹足不前,被市場稱為「金龍風暴」的現象讓購屋需求受到壓抑。然而,隨著2025年第二季的到來,市場傳出央行可能調整政策的風聲,特別是央行總裁楊金龍於5月8日在立法院的質詢回應,引發了房市鬆綁的期待。
不過,央行隨後於5月13日發布聲明,澄清相關報導與事實不符,強調目前信用管制政策並未調整,房市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
央行政策風聲與澄清
5月8日,楊金龍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表示,央行將「滾動檢討」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並回應立委關切,強調政策不應過度影響自住型買家與換屋族的權益。此言論被部分媒體與社群平台解讀為央行即將放寬自住型房貸限制,僅針對法人機構維持嚴格管制,甚至傳出央行要求八大公股行庫降低對十大建商放款的說法。這些報導一度為市場注入信心,許多自住型買家期待房貸審核鬆綁能帶來購屋機會。
然而,央行於5月13日迅速澄清,強調目前並無調整信用管制措施的計畫,也未針對十大建商限縮貸款。央行指出,去年8月起採取的「道德勸說」措施,僅要求銀行控管不動產貸款總量,並未涉及個別貸款對象。未來是否調整政策,將由央行理事會綜合考量房市狀況與政策執行成效後決定。央行並呼籲民眾以官方管道(如央行網站、新聞稿)為準,勿輕信非官方來源的臆測。
房市現況與未來展望
儘管央行澄清政策未變,市場對房市未來的討論仍未停歇。根據房地產觀察人士「老黃房市筆記」的分析,當前房市成交量低迷,買方議價空間相對較大,但隨著市場對政策鬆綁的期待升溫,部分買家已開始重新評估進場時機。老黃預測,若未來央行政策確實鬆綁,可能帶來以下趨勢:
房貸審核放寬,購屋需求回升:若銀行放貸意願提升,自住型買家的貸款門檻降低,市場需求可能逐步回溫。
成交量增加,價格趨於穩定:成交量回升將增強房價的抗跌力,房市有望進入修復週期,但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仍低。
議價空間縮小,搶購時機有限:隨著買家進場,性價比高的物件將快速減少,現階段可能是最後的議價窗口。
自住型買家的應對策略
對於自住型買家而言,當前房市的低迷與政策的不確定性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老黃建議,買家應把握現階段的議價空間,優先選擇地段優越、價格合理且具增值潛力的物件。同時,購屋決策應以自住需求為主,避免過度追逐市場熱度,以免在未來可能的賣方市場中失去主動權。
此外,全球經濟局勢、美中貿易關係及國內通膨壓力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影響房市走勢。買家在進場前應充分評估個人財務狀況,並密切關注央行官方資訊,以確保決策的穩健性。
2025年台灣房市在政策風向未明的背景下,呈現出謹慎樂觀的氛圍。雖然央行已澄清未調整信用管制,但市場對未來鬆綁的期待仍在發酵。自住型買家應保持靈活,善用當前的市場條件,謹慎選擇符合需求的物件,並為可能的政策變動做好準備。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於8日在財委會答覆立委質詢時表示,針對房貸總量管制政策,若發現已損及民眾購屋或換屋權益,央行將進行檢討調整,考慮將管制對象由民眾轉為僅限法人。此舉為央行自去年九月祭出嚴厲打房政策以來,首度明確承諾將放鬆相關限制。
房市降溫,民眾購屋受阻
去年九月,央行推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包含擴大第二戶限貸令至全台、調降貸款成數上限至五成,以及升息一碼等,被視為史上最嚴厲的打房手段。這些措施雖有效抑制房市投機,但也導致房市急速降溫,六都首季房屋成交量大幅下滑。
然而,由於央行對銀行房貸實施總量管制,限制土建融和房貸占全體放款金額的比重,導致許多民眾在申請房貸時遭遇困難,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交屋潮中,許多換屋族面臨貸款無門的窘境。
立委質詢,央行承諾調整
立委郭國文在質詢中指出,央行的總量管制已引起許多民怨,尤其是在交屋潮來臨之際,銀行因額度限制,無法承作新的房貸,導致許多民眾無法順利購屋或換屋。他建議央行應將管制對象區隔,對法人(建商)實施總量管制,而對一般民眾的房貸則應排除在外。
楊金龍總裁回應,央行對於房市問題採取滾動式調整,對於民眾的民怨,央行將評估調整現行的總量管制方式。他強調,若總量管制政策確實傷害民眾權益,央行將會檢討調整,包括將管制對象改為僅限法人。
熱錢疑慮,啟動專案檢查
此外,針對近日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楊金龍總裁表示,央行已啟動專案檢查,調查是否有「疑似禿鷹」的熱錢流入。他強調,央行並非指所有外資都是禿鷹,而是觀察到疑似跡象。
楊金龍總裁也表示,央行將記取此次教訓,未來對於類似情況,將在第一時間對外澄清,避免造成市場恐慌。
內政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4季全國房貸負擔率降至46.62%,較前季下降0.18個百分點,終止連續25季的上升趨勢,創2022年第4季以來首次回落。儘管如此,全國房價所得比仍高達10.76倍,顯示購屋壓力依舊沉重。
數據顯示,去年第4季全國中位數住宅價格微漲0.29%,從1,025萬元增至1,028萬元,推升房貸負擔率0.14個百分點。同時,五大銀行新承作房貸平均利率升至2.211%,增加負擔0.09個百分點。然而,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成長0.87%,從94.74萬元提升至95.56萬元,抵銷房價與利率上漲影響,壓低負擔率0.41個百分點,帶動整體負擔率淨降。
房貸負擔率以中位數家庭購屋為基準,計算每月房貸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比例,是衡量購屋壓力的關鍵指標。目前全國負擔率處於40%至50%的「偏低」區間,購屋負擔仍不輕鬆。根據標準,負擔率50%以上為「過低」、40%至50%為「偏低」、30%至40%為「略低」、30%以下為「可合理負擔」。
在22縣市中,14縣市負擔率下降。六都中:
桃園市負擔率降幅最大(39.97%,減0.65個百分點)
其次為台北市(71.21%,減0.61%)和高雄市(45.73%,減0.07%)
反之,新北市(61.01%)、台南市(45.06%)及台中市(56.26%)負擔率分別上升0.32%、0.27%及0.09%。
六都以外,基隆市負擔率僅28.31%,屬「可合理負擔」,多數縣市落在30%至40%的「略低」區間。過半縣市負擔率下降,顯示房市熱度稍退。房價所得比從10.82倍微降至10.76倍,但仍處高位,台北市達16.43倍,意味中位數家庭需近17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房,為六都中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