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青安房貸政策自2023年推出以來,確實在短時間內催出房市買氣,但熱潮過後,也開始浮現一連串「房貸後遺症」。不少民眾趕搭政策順風車進場,如今卻面臨財務壓力急速升高的困境。
有網友近日在「匿名3公社」發文透露,自己趕上新青安優惠貸款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如今卻後悔不已。「目前有兩個小孩、車貸加上房貸,每月開銷幾乎壓掉所有收入,生活緊繃到喘不過氣。」他苦笑說,成了「有殼蝸牛」,卻同時也成了債務奴隸。
網友們紛紛留言回應:「越級打怪升級快,撐過去就是你的」、「再過幾個月,會有上千人跟你一樣水深火熱」、「趁寬限期趕快去兼差外送吧」。也有人直言,新青安不僅是政策紅利,更是建商庫存的解套工具,「疫情後房市漲勢被包裝成不得不買的恐慌心理,現在才發現價格鬆動、很多人認賠求售。」
房貸成數下滑 房市熱度降溫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全國新增購屋貸款平均成數約60%,為2020年第4季以來最低水準,顯示銀行房貸審核趨嚴、民眾自備款門檻大幅拉高。
其中台北市、台中市平均貸款成數更低於6成,台中市更創下15年來新低。
高力國際不動產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指出,貸款成數即代表買方的「槓桿比率」。成數高代表資金寬鬆、容易推升房價;反之,成數下滑顯示政策調控奏效,買方資金壓力加重、房市交易降溫。以今年首季數據來看,已可視為央行「冷卻房市」的階段性成果。
利率持續攀升 房貸資金吃緊成常態
同樣根據官方資料,今(2025)年第1季全台新增房貸平均利率達2.6%,創下2009年以來最高紀錄,較2021年資金寬鬆時期的1.52%暴增逾7成。
六都中,以高雄最高達2.64%,台北市為2.59%。短短兩年半,房貸利率已上升0.55個百分點、增幅近27%。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房貸利率升高主因包括央行升息、銀行資金吃緊及市場競爭減弱。部分銀行甚至出現「信貸利率低於房貸利率」的罕見倒掛現象,反映出資金成本壓力持續增加。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補充,央行近年持續要求銀行降低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導致銀行透過調高利率「以價制量」。在高房價、高利率雙重壓力下,購屋門檻不斷升高,也讓剛性需求族群的購屋壓力雪上加霜。
投資報酬趨平 房價恐迎修正期
黃舒衛指出,近兩年大量交屋潮推高市場供給,空置率上升、租金報酬率下滑,壓縮了整體投資報酬的殖利率曲線。若房價持續高檔、利率不降,房市投資報酬可能進一步被侵蝕,未來不排除將引發價格修正。
房貸壓力下的世代焦慮:「不生不婚,還房貸幹嘛?」
另一方面,網路上也掀起一場關於「房貸與人生意義」的激辯。 有網友以「阿伯語氣」發文質疑:「不婚不生還拚命繳房貸幹嘛?你死了,貓咪又不會幫你還貸款!」直言既然沒有子女承接,「人在天堂、債留銀行」才是最完美的結局。
貼文引發網友熱議,支持者認為這是財務觀念轉變的寫照,「以房養老才是最聰明的理財法」、「不婚不生就該花光銀行的錢」。但也有人批評過於輕率,「老了沒收入、房子又難賣,到時候會更慘」,甚至有人諷刺:「貓會乖,但銀行不會等你。」
新青安功過兩極,從政策紅利變財務壓力
整體觀察,新青安政策確實刺激了短期房市買氣,但隨著利率攀升、貸款成數下降、生活支出高漲,越來越多民眾感受到沉重壓力。專家認為,未來房市將進入「高價低槓桿」的新常態,剛性需求仍存在,但衝動購屋族的財務風險也將逐漸浮現。
正如一名網友無奈感嘆:「新青安讓我有了房,也讓我失去了喘息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