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你借了那一筆錢,好朋友變成陌生人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

你是否曾為了幫朋友一把,借出一筆錢,或乾脆替對方作保?原本是出於好意,結果卻演變成「錢沒了、情也斷了」的局面?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替朋友貸款作保,結果對方繳不出貸款,債主找上門,連累自己得替他收爛攤;也有人只是借了幾千元給老同學,對方卻從此消失,連一句「對不起」都沒有留下。

為什麼一筆錢,就能讓一段多年情誼瞬間瓦解?

一、你以為是幫忙,他卻從此躲著你

國外有一位聽眾曾在廣播節目中分享她的經歷:她借了50美元給一位單親媽媽同事,對方原本是她每天午餐的聊天對象,也是無話不談的閨蜜。但自從借錢後,對方開始閃避、疏遠,從此不再主動聯絡。
借方沒說一句重話,也沒催債,但朋友卻被羞愧感與壓力逼得自己躲起來了。

錢改變的,不只是戶頭數字,而是關係的本質。

二、借方就是貸方的奴僕

這句話聽起來刺耳,但殘酷的現實正是如此。一旦產生債務關係,即便雙方名義上還是朋友,實質上卻變成了「債權人與債務人」。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會慢慢滲透每一次見面、每一通電話。

●他買了新手機,你心裡想:「有錢換手機,怎麼不先還我?」
●她去旅遊打卡,你覺得:「錢不是還沒還嗎?」
●聚會上他笑得很開心,而你卻滿肚子苦悶

友情從此不再純粹,因為情感已被「債」這個字劃出了一道無形的牆。

三、作保,是用你的人生為別人的選擇買單

比借錢更可怕的,是替人作保。很多人誤以為作保只是「簽個名」,實際上你簽下的是一張可能會炸裂的人生保單。

「如果銀行都不相信他還得起,為什麼你會相信?」 ——這句話應該成為你每次被要求作保時的警鐘。

故事太多,不勝枚舉:

●父母替孩子買車作保,結果孩子繳不出錢、信用破產,父母也被拖下水;
●祖父借錢給孫子買車,孫子丟了工作還不出錢,祖孫關係從此決裂;
●好友貸款買房找你當保人,說好只是過個關卡,結果你變成了還款人... 

這不是誇張,而是數以千計家庭破裂的真實案例。貸方要求擔保,是因為他們知道這筆錢很可能收不回來。

四、 感情與金錢的混搭,是最不穩的化學反應

親情、友情、愛情這些關係,最珍貴的就是信任與平等。一旦摻入金錢,尤其是「借貸」這種不對等的安排,關係就會失去重心。

你認為自己是在幫助,但對方可能覺得你在施壓;你以為他會感激,但對方可能因為壓力而反感、疏遠、甚至怨恨你。

最終,雙方都不是壞人,但都感到受傷。這不是借貸的例外,而是它的常態。

五、如果你真的想幫忙,請這樣做

借錢給朋友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請遵守幾個原則,保護自己,也保護關係:

●借出去的錢,就當作送出去了
心裡預設這筆錢拿不回來,如果你還能安心,那就借;不能,就別借。

●比借錢更好的方式:直接給予
如果金額不大,不妨當作一份祝福直接送出,省去關係的破壞與債的壓力。

●永遠不要替任何人作保
沒有例外,無論多親、多愛、多熟,你的名字就是你的資產。不要為別人的風險簽下自己的命運。

不代表你不重情,而是你更成熟

拒絕 說「不」並不是絕情,而是理智。你拒絕一次,可能會挽救一段關係、保住自己的信用、也讓對方學會為自己負責。 真誠的關係,禁不起金錢的試煉,人與人之間最怕的不是金錢,而是「你明明好意,卻成了壞人」的結局。

幫助不該以「借貸」的形式存在,真正的幫助,是給予,不是交易。

下次朋友向你借錢或要求你作保時,請記得一句話:

「如果銀行都不願意相信他,那你為什麼要用自己的人生,證明他不會失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