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專家常說:「不論有沒有車,買房時最好一併買車位。」
這句話並非行銷話術,而是關乎資產價值與轉售彈性的現實考量。
即使目前沒有開車需求,車位仍可出租產生收益,或在未來出售時提升房屋吸引力。 不過,車位不是想賣就能賣——是否擁有「獨立產權」才是關鍵。以下帶你深入了解車位的產權分類與購買眉角。
一、車位並非都能單獨買賣,關鍵在「產權」
多數民眾以為「有車位」就代表能自由買賣,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若車位沒有獨立產權,只能與主建物一起出售,或僅能轉售給同一社區住戶。
目前台灣的產權車位主要分為三種類型:法定停車位、增設停車位與獎勵停車位。這三類的法律性質與可移轉性各不相同。
二、三種產權車位的差異與重點
1. 法定停車位:社區中最常見
「法定停車位」是依照建築法規,按樓地板面積比例所設置的車位。
由於這些車位屬於公設的一部分,無法以主建物方式單獨登記產權,因此只能隨房一起出售。
若想轉售,也只能售予同一大樓內的住戶。
● 重點:
無法單獨買賣或出租給社區外人士。
多數大樓的停車位屬於此類。
2. 增設停車位:可望擁有獨立產權
「增設停車位」是建商在法定車位之外,自行增設的停車空間。
這類車位可依實際狀況登記為公設或獨立產權。若設有獨立出入口、與法定車位明顯區隔,就能單獨登記、獨立出售,買方不一定需是社區住戶。
● 重點:
若有獨立產權,可自由交易、出租。
適合預留投資或彈性使用的買方。
3. 獎勵停車位:政府鼓勵下的額外空間
「獎勵停車位」是建商因配合政府政策(如提供更多停車空間以換取容積獎勵)所設置。 與增設車位類似,可擁有獨立產權並單獨出售,甚至可售予其他住戶或附近居民。
雖然部分社區對「外部人士進入停車場」可能有疑慮,但管委會並無實質禁止權,只能以道德勸說的方式建議所有權人不要賣給外人。
●重點:
有獨立產權,可對外交易。
管委會難以限制交易對象。
三、停車位形式多樣,購買前應考慮實際需求
除了產權的差異,停車位的型態也多種多樣: 平面、坡道平面、機械平面、坡道機械、倉儲塔式…等。
不同形式影響價格、使用便利性與維修成本:
北部地狹人稠,機械式車位占多數,價格相對親民,但需負擔維護與檢修費。
中南部土地取得容易,平面車位普遍且保值性高。
購買前建議實際試停,確認空間大小、出入動線與高度限制,避免日後停車不便。 四、為什麼專家建議「有房就該有車位」?
保值性強:
隨著都市化發展,停車位供不應求,特別是北部地區。 擁有車位不僅增加生活便利,更能在轉售時提高整體資產價值。
出租潛力高:
即便沒有車,也可將車位出租,穩定收租,成為被動收入來源。
轉售優勢明顯:
多數購屋族偏好「屋+車位」的一次性交易,無車位的物件往往較難脫手。
買車位不是奢侈,而是長遠的資產配置,車位不只是停車空間,更是資產的一部分。 了解不同車位的產權與法規限制,才能避免買到「有位無權」的陷阱。
購屋前,多問一句、看清權狀、了解管理規約, 讓你的房與車位,都能成為真正的資產,而非負擔,當然,在電動車日漸興起的年代,停車位是否可以搭配充電樁使用,也會是一個重要購買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