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找」銀行貸款商品
最新訊息/不動產相關  2025-10-14

<聰明貸款報導>

最新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全台戶長人數突破971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暴增近45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戶長不僅變多、還變年輕,全國平均戶長年齡首度出現下滑,較去年同期減少0.25歲,呈現高齡化趨勢終止「逆勢回春」的現象。

六都全面增長 新北增最多、台北敬陪末座

六都戶長人數全數增加,其中以新北市增加8.2萬人居冠,台中市次之,而房價高居全台之冠的台北市僅增加1.4萬人,增幅最小。年齡結構方面,台中市戶長平均年齡下降0.46歲,是變年輕最明顯的城市;反觀台北市戶長平均年齡仍增加0.14歲,是六都唯一持續老化的都會區。

三大政策帶動「戶長變年輕」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全台戶長變多又變年輕,主要與近年三大政策有關:

新青安房貸助攻「無殼成家」
自2023年推出的新青安房貸,因低利率、高額度、長年期等優勢,讓不少青年成功買房,成為名副其實的「年輕屋主」。截至目前,新青安貸款撥貸戶數已超過13萬戶,直接推升全台屋主年齡結構年輕化。

囤房稅2.0促「開枝散葉」
2024年上路、2025年開徵的囤房稅2.0,使多屋族稅負顯著增加。因享有自住優惠稅率需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實際設籍,導致不少家庭將子女戶籍遷入空屋,出現大批「少年戶長」,帶動戶長數量成長、平均年齡下降。

社宅與租補政策帶動「分戶潮」
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住宅與租金補貼,申請條件需檢視戶籍內房產與所得,因此不少青年為符合資格選擇與父母分戶,甚至單身學生獨立租屋設籍。政策間接推升新設戶數,也讓戶長群體「年輕化」。

房價高企壓力續增 台北年輕人「脫北買房」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分析,台北市戶長人數增加有限且平均年齡持續上升,關鍵在於首都房價過高。即使有新青安協助,青年仍難負擔,因此多選擇「脫北」轉往新北、桃園等地購屋。這也導致台北市戶長結構偏向中高齡、收入較高族群。

高雄房貸最久 平均繳27年才脫身

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第1季全台購屋貸款平均期數為319期(約26.6年),其中高雄市高達328期,平均貸款年限達27.3年,居六都之首。 相較2020年第1季的278期,高雄房貸期數短短4年間拉長50期,相當於延長超過4年。若35歲才購屋,得繳到62歲才能還清房貸。

此外,高雄市購屋平均貸款成數為61%,代表購屋者需自備約4成資金。隨房價節節上升,不僅自備款門檻提高,房貸壓力也持續拉長。

新青安補貼恐「綁死25年」 網友掀熱議

新青安房貸進入滿週年,首購族開始憂心「補貼吃不滿」。有網友在PTT發文指出,若5年利率補貼期滿後將房屋出租,恐被追繳補貼甚至「綁死到繳清」。 部分銀行與代書回覆,目前規定傾向「需維持自住到貸清」,但官方尚未明確公告。

網友意見分歧,有人認為「新青安本就屬自住貸,出租應轉貸一般房貸」,也有人批評政策變相製造「債務陷阱」與「房價墊高」。專家提醒,政策優惠只是短期助力,長期仍須審慎規劃房貸財務,避免陷入長期壓力。

專家開講/房屋貸款  2025-10-15

<聰明貸款報導>

在銀行授信收緊、預售交屋潮將至的雙重壓力下,國內壽險公司開始積極擴大房貸承作,以優惠利率搶攻首購與交屋族群,成為房貸市場的重要補充供給來源。然而,業界人士與監理機關同時提醒:壽險承作房貸可緩解短期資金供需,但在資產配置、風險集中與消費者資訊揭露等面向,仍需謹慎與配套。

國泰、富邦領頭推出 2.5% 左右優惠利率

國泰人壽、富邦人壽等壽險業者近期推出房貸產品,優惠利率區間約落在 2.5%–2.65%,並以自家保戶、首購族、以及地段精華的物件為主要承作對象。壽險業者表示,承作條件將依借款人還款能力、房屋鑑價與地段等進行差異化定價與成數控管。

央行與監理政策持續強化不動產授信與限貸,使部分銀行放款成數下降、審核更嚴,民眾申貸排隊與資金供給緊張情況明顯。同時,預售屋交屋潮帶動短期房貸需求暴增,壽險業者視此為進場契機,填補銀行資金空窗。

規模顯著成長,壽險承作房貸月放款約 50 億

壽險業者的房貸業務規模已明顯擴張。以國泰人壽為例,近期每月新承作房貸平均約 50 億元;富邦人壽也針對不同客群提供多元方案,強調以穩健風控為前提。整體壽險業的新放款金額已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顯示其在房貸市場的角色逐步增強。

壽險業承作房貸的最大優勢在於資金來源長期且穩定,能迅速回應市場的短期資金需求。對無法等待銀行撥款或面臨交屋時限的購屋者而言,壽險貸款提供了替代選項,也有助於降低市場延宕風險。

風險與挑戰:資產配置與消費者保護不可忽視

然而,專家提醒壽險業仍面臨多重挑戰:

1.資產負債配比風險 — 大量承作房貸將影響壽險資金的流動性與投資配置。

2.風險集中問題 — 若集中承作高風險區或特定客群,一旦房市下修,恐造成放款損失擴散。

3.消費者資訊揭露 — 部分房貸產品限定保戶或綁定特定條件,借款人應詳閱條款,避免因搭售或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爭議。

監理機關也強調,壽險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將房貸與保險商品不當連結,並需落實授信審查及貸後管理。

專家觀點:短期紓困,長期仍待結構調整

學者分析,壽險業介入房貸是市場自我修正的一環,短期可減緩申貸排隊與資金吃緊問題。但若要長期穩定房貸供給與抑制投機,仍需從土地釋出、稅制改革、社會住宅推動及銀行授信制度等面向著手,否則僅是將流動性問題從銀行移轉至保險業資產端。

壽險房貸以 2.5% 左右的利率成為房市資金補給的「及時雨」,短期確實有助緩解市場壓力。然而,市場專家普遍認為,這波「壽險房貸潮」要轉為穩定常態,仍需監理機關持續關注資訊透明、風控管理與消費者權益,才能在穩健與競爭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