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前3個月超低利率」騙了你!信貸常見陷阱解析

<聰明貸款整理>

當資金需求浮現時,向銀行申辦信用貸款是許多人的首選。不過,大多數人在申請時,首要關注的往往是「利率多少」,卻容易忽略一份貸款合約中真正需要留意的細節。事實上,一些看似優惠的條件,背後可能藏有陷阱,若沒仔細檢視,未來在還款時恐怕會後悔莫及。 以下幾點,是銀行業者與理財專家普遍提醒借款人要特別注意的部分:

1. 「超低利率」其實只是短期誘因

許多信貸廣告標榜「前3個月利率0.01%」或「年利率1.68%起」,看似非常優惠,實際上優惠利率僅適用在短短幾個月。當優惠期過後,利率可能瞬間調升至4%、5%甚至更高,導致還款壓力倍增。

提醒:申貸前請務必確認整體貸款期間的「實質年利率(APR)」,這個數字才是比較不同信貸方案的關鍵依據。

2. 各種手續費用藏在名目中

除了利率,銀行可能還會以開辦費、帳戶管理費、信用查詢費等名義,向借款人收取額外費用。雖然金管會目前規定這些費用須收固定金額、不得按貸款金額比例計算,但實務上仍有許多民眾未能事前察覺,導致實拿金額與預期不符。

提醒:申辦前先上銀行官網或使用比較平台查詢「貸款總費用年百分率(APR)」,並要求業務人員清楚列出所有費用明細。

3. 想提前還款?小心違約金伺候

很多人以為「手頭寬裕就能提前還款」,但合約中可能早已寫明,若提早清償,將收取一筆不低的違約金,甚至加收帳務處理費。等於是「省下利息,卻多付違約成本」。 提醒:務必確認是否有綁約條款及提前清償的相關規定,並詢問具體違約金計算方式與期間。

4. 評估貸款,不只是比利率

選擇信貸方案時,除了關心利率,也應該一併比較總還款成本。以「總費用年百分率」為標準,能更準確看出貸款條件的優劣,避免只看到低利率而忽略其他隱藏費用。

提醒:不要只看「月付金」輕不輕鬆,要看整體貸款的支出結構。

看懂合約,借得安心還得輕鬆

在信貸市場競爭激烈的現在,銀行推出各式誘人的條件與促銷方案,往往讓人一時心動就草率簽約。但貸款是一筆長期財務責任,應抱持謹慎態度。

真正聰明的借款方式,是在「比利率」之外,也能「比條款」、「比彈性」、「比總費用」。申貸前多花一些時間研究,未來的每一期還款,才不會成為你財務壓力的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