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房市在高利率與景氣降溫的夾擊下,「房貸寬限期」成為市場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過去許多民眾在購屋時選擇「寬限期」作為財務緩衝,但隨著利率上升與本金攤還期逐步到來,隱藏的違約風險正逐漸浮現。
央行總裁楊金龍已多次提醒,寬限期屆滿後,借款人必須同時承擔利率上升與本金攤還的雙重壓力,若現金流不足,可能導致還款困難。主管機關也明確規定,部分特定購屋貸款不得設定寬限期,以避免借款人延後風險,進一步加重金融體系的壓力。
寬限期到點,壓力為何這麼大?
●現金流躍升:在寬限期內,借款人只需繳息不還本,但一旦進入本息攤還,月付金額可能瞬間增加 20%~40% 以上。
●利率風險延後爆發:過去兩年的升息效應,將在寬限期結束後「一次體感」,讓壓力更為集中。
●資產流動性下降:房市量縮盤整,想透過賣屋脫手並非易事,降低了緩解財務壓力的選項。
銀行如何防範違約風險?
銀行端已經採取多種措施,來降低「寬限期到點潮」帶來的衝擊:
1.提前預告與壓力測試
在寬限期結束前 6 至 12 個月,銀行會主動進行試算,模擬不同利率情境下的本息金額,並提醒客戶提前準備。
2.梯式恢復還本
不是一次性跳到全額本息,而是逐步增加還本比例,讓借款人有時間調整收支。
3.延長年期或個案展延寬限
針對收入穩定、信用良好的客戶,銀行可能考慮延長剩餘年期,或在特殊情況下展延寬限期,降低短期壓力。
4.部分提前還本
與客戶約定每年或每季額外清償一部分本金,兼顧現金流與降低總利息支出。
5.嚴控貸款條件
銀行在核貸時,針對投資性買方、多屋族或高風險族群採取較低成數、嚴格收入驗證,並限制某些貸款不得設定寬限期。
6.高風險名單管理
將可能在寬限期屆滿後出現問題的客戶列入觀察名單,提早展開溝通與資金安排。
借款人應該怎麼做?
●提前試算月付:用目前利率與剩餘年期算清楚寬限期後的每月支出。
●準備緊急金:建立至少 6 至 12 個月可覆蓋本息與生活支出的現金緩衝。
●考慮提前還本:在財務允許時,先行減少本金,降低未來月付壓力。
●保留轉貸彈性:比較不同銀行的轉貸條件,以備未來需要時可調整結構。
●主動與銀行溝通:若已經預見壓力,及早與銀行討論「梯式還本」或「延長年期」的可能,比最後一刻才求助更有空間。
房貸寬限期原本是購屋族初期的緩衝,但在利率高檔、房市盤整的環境下,也可能成為潛藏的風險來源。
主管機關已多次示警,銀行也積極透過風控措施來防範違約潮。對借款人來說,最關鍵的不是「寬限期能撐多久」,而是「寬限期結束後能不能順利接軌」。提早規劃、掌握現金流,才是避免掉入風險陷阱的最佳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