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房市熱度不減,近期購屋族群頻頻向銀行申請房貸,卻有民眾爆料遇到銀行「潛規則」——若不加購壽險,貸款成數恐遭調降。
台中市的李先生分享自身經驗,他在年初購入一間900萬元的預售屋,原以為能順利貸到八成、約720萬元。豈料交屋前,銀行卻「提醒」若不購買房貸壽險,就無法核准原本的貸款成數,只能核貸至七成五。他無奈表示:「我原本只準備兩成自備款,少了這0.5成,根本湊不出來,只能被迫接受保險條件。」
依試算,李先生如購買一份30年期、保額700萬元的房貸壽險,保費高達40萬元,形同增加房貸總成本,相當於變相提高利息。
壽險非強制購買 購屋人權益不可不知
根據規定,房貸壽險屬「定期壽險」,其設計初衷為保障貸款人在繳款期間若發生意外(如身故或全殘),由保險公司代為償還房貸餘額,避免家人承擔債務。
不過,房貸壽險並非強制險,與火災地震險不同,銀行不得強迫民眾購買。主管機關亦明文規定,銀行在辦理房貸過程中不得搭售保險或以此為放貸條件。
但實務上,許多民眾為了貸到較高成數,或爭取更低利率,只得「配合」購買壽險。有專家指出,這樣的壽險經常成為銀行創造額外業績的工具。
為成數可考慮,為利率恐不划算
法律地政士聯合事務所負責人李冠穎表示,若購買壽險是為了增加貸款成數,尚可接受;但若僅為獲取略低的利率,從長遠還款成本來看並不划算。
以貸款500萬元、20年期來看,利率從1.6%降至1.56%,每月僅省下約138元,20年總共也只差3萬3千元左右。然而若購買房貸壽險,保費往往動輒十萬元起跳,甚至上看40萬元,明顯不成比例。
他建議,有資金考量者可選擇較低保額的壽險產品(如10萬元內),既維持與銀行的關係,也避免不必要支出。
小提醒:誰應該考慮購買房貸壽險?
以下族群適合評估是否需要房貸壽險:
●以自住為主要用途的購屋者
●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者
●壽險保額不足以支付房貸餘額者
●擔心自身意外後房貸轉嫁給家人者
若是投資型購屋、非主要住宅、短期轉手者,購買壽險的必要性則相對較低。
別讓「保障」成為負擔
房貸壽險本為保障家庭的保險工具,但若成為貸款過程中的「被迫選項」,其本意恐怕將被扭曲。民眾在申請房貸時應留意自身權益,理性評估實際需要與財務負擔,避免落入銀行話術與潛規則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