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信貸戰開打 各銀行推限時優惠助民眾靈活周轉

<聰明貸款報導>

隨著年底消費旺季到來,各大銀行紛紛推出信貸優惠專案,從低利率、免手續費到快速撥款服務,全面迎戰年終資金需求高峰。

玉山銀行率先鎖定電動車族群,推出專屬貸款方案,符合資格者最高可貸500萬元,採一段式利率2.86%起,總費用年百分率3.13%起,且免提供財力證明。同時,其「e指信貸」方案首期利率僅0.01%,最長可貸7年,開辦費最低2,000元,協助一般消費者彈性運用資金。

王道銀行則以「限時免開辦費」搶攻市場,年滿18歲且年收入達24萬元即可申請,最高貸款額度500萬元,總費用年百分率最低2.25%。台北富邦銀行「富邦信貸」同樣祭出0元手續費與0.01%首期利率優惠,全程線上申辦、貸款最長7年,吸引偏好數位服務的族群。

中國信託銀行的「Online貸」主打高額度與抽獎活動,最高可貸800萬元、總費用年百分率3.30%起,凡於年底前成功撥款,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GoPro HERO13 Black全方位運動攝影機」,結合金融與生活風格行銷。

永豐銀行「數時貸」則主打「快」字訣,最高貸款額度800萬元、總費用年百分率2.43%起,線上申請後最快10分鐘即可完成撥款,手續費限時0元,強調即時資金到位、輕鬆應對急用資金需求。

凱基銀行的「信貸神助攻」方案提供最高1,000萬元額度與最長10年期貸款,限時免開辦費,總費用年百分率3.17%至16.78%,讓客戶可透過長期攤還有效降低每月還款壓力。

迎接11月購物節與年終資金調度潮,台新銀行也推出「信貸限時優惠專案」,自11月1日至11月11日申辦個人信貸可享手續費1,111元優惠,並開放十年期長期貸款方案。台新銀行指出,該方案特別針對房屋修繕、教育支出與創業資金等多元用途設計,協助客戶以更彈性的貸款年限達成理財目標。

此外,台新銀行持續推動數位轉型,其自動化信貸系統結合大數據與AI技術,撥款流程平均縮短84%,並榮獲「臺灣年度最佳新消費性貸款產品」大獎。銀行強調,未來將以「成為客戶安全且高效的智慧夥伴」為願景,打造更便捷安心的數位貸款體驗。

今年年末信貸市場競爭白熱化,各銀行從低利、免費到即時撥款齊發力,搶攻民眾的年底資金需求,消費金融戰火正式點燃。

 

2025年末信貸方案比較表

銀行 / 方案 最高額度 利率 / 首期 總費用年百分率(APR) 手續 / 開辦費 年限 / 特色
玉山銀行
電動車專屬貸款 / e指信貸
最高可貸 500 萬 電動車專案一段式利率:2.86% 起;e指信貸首期 0.01% 電動車專案 APR:3.13% 起 e指信貸開辦費最低 NT$2,000;電動車專案→免提供財力證明(符合條件) e指信貸最長可貸 7 年;電動車專案免財力證明,主打購車族。
王道銀行(O-Bank) 最高可貸 500 萬 總費用年百分率 2.25% 起 限時免開辦費(0 元) 年滿 18 歲且年收入≥24 萬即可申請;主打低門檻與免開辦費。
台北富邦銀行
「富邦信貸」
最高可貸 500 萬 首期利率 0.01%;第2期起最低 3.50% 手續費限時 0 元(線上申辦) 可全程線上申請,貸款最長 7 年,強調數位便利。
中國信託(CTBC)
Online貸
最高可貸 800 萬 總費用年百分率 3.30% 起 手續費 NT$3,000 起 即日起至 12 月底完成撥款可參加抽獎(GoPro HERO13);主打高額度與行銷活動。
永豐銀行(SinoPac)
「數時貸」
最高可貸 800 萬 總費用年百分率 2.43% 起 手續費限時 0 元 線上申辦:營業時間內最快 1 小時回覆;線上簽約後最快 10 分鐘撥款(主打速度)。
凱基銀行(KGI)
「信貸神助攻」
最高可貸 1,000 萬 總費用年百分率 3.17% ~ 16.78% 限時免開辦費 貸款最長 10 年(主打長期攤還以降低月付);高額度適合較大資金需求者。
台新銀行(Taishin)
限時優惠 2025/11/1–11/11
視客群與額度而定(方案可申辦十年方案) 限時手續費 NT$1,111(活動期間) 可升級至 10 年期(特定客群);強調延長年限以降低月付、數位自動化撥款(平均縮短 84% 撥款時間)。

備註:表格內容依據使用者提供資料整理,實際申辦條件、利率與費用以各家銀行公告或核准結果為準。

更多內容


新青安房貸明年7月到期 卓榮泰:不會相同方式延長 將設更周延監管機制

<聰明貸款報導>

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日於立法院施政總質詢中表示,「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貸款)將於2026年7月底到期,現行政策確實應予檢討,不會以相同方式延長。未來政府將設定更周延的條件與監管機制,確保政策美意不被誤用,並持續以新的方式支持青年購屋需求。

財政部政務次長阮清華(4)日受訪時指出,新青安房貸屬跨部會房市政策,未來的貸款成數、期限與寬限期等條件,將由財政部會同內政部、央行及金管會等單位通盤檢討,並非由單一部會決定。他強調,政策延續與修正將視市場狀況、房價變化與青年購屋需求而定,不會僅以預算為考量。

阮清華指出,目前新青安貸款最高額度為1,000萬元、最長40年期、寬限期5年,利息由住宅基金及公股銀行共同補貼2碼(約0.5個百分點),對無自用住宅者幫助顯著。至於是否檢討利率、貸款額度或寬限期,將依市場發展進行全面評估。他並透露,目前使用寬限期五年的借款人約占兩成,顯示需求差異大,未來規劃會兼顧彈性與風險控管。

根據財政部統計,近月新青安房貸申請量明顯下滑,今年3月申請戶數達5,400餘戶,至8月降至3,600餘戶,9月再減至3,319戶,動撥金額263.52億元,較8月減少38.23億元,創上路以來新低。阮清華說,部分原因在於銀行放款上限與市場熱度下降,不過隨政策放寬後,動撥數已逐步回升。

在立法院質詢中,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指出,新青安貸款上路後房價已上漲約15.4%,自民進黨執政以來累積漲幅更達33%,並質疑政策排富機制不足,曾查出1,852戶人頭戶、追回補助1.3億元,甚至有年收入超過300萬元或年齡逾50歲者仍享優惠。對此,卓榮泰坦言,當初確實應在年齡與資格設計上有更多考量。

卓榮泰強調,政府推動居住正義不會停步,將在檢討現行方案後,推出更符合青年需求、並兼顧房市穩定的新機制,「我們不要讓國人誤用這個政策的美意。」

新青安貸款自2023年8月上路,由財政部及內政部共同推動,八大公股銀行辦理,針對無自用住宅的青年提供較低利率與寬限優惠,政策補貼期限至2026年7月底。

更多內容


新青安鬆綁後銀行釋額度 利率止穩跡象浮現

<聰明貸款報導>

過去一年受限於銀行房貸水位逼近《銀行法》第72條之2的放款上限,以及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影響,市場一度出現「錢難借」現象。銀行普遍緊縮授信、調升利率、降低貸款成數,甚至傳出「沒有額度」的情況。不過隨著政策鬆綁與壽險業投入,房貸市場近期出現止穩跡象。

信義房屋指出,自行政院9月宣布「新青安貸款」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放款比率後,銀行不動產放款比例緩步下滑,市場資金壓力明顯緩解。部分銀行已開始釋出額度,加上壽險業積極承作房貸,市場利率逐漸回穩。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過去市場資金寬鬆時,銀行為爭取房貸業務,利率往往貼近公教人員優惠水準;但去年起緊縮後,首購族房貸利率普遍上看2.5%以上,消費者議價空間有限。如今網路銀行與壽險公司加入競爭,利率2.48%起、開辦費優惠5,000元起,最長可貸30年,讓市場重新出現選擇性。

他指出,部分銀行雖提供較低利率,但附帶條件多、成數偏低;反觀壽險公司利率約2.5%,且可貸成數高、免搭配商品,對借款人相對有利。隨著銀行額度釋放與壽險業積極承作,房貸市場競爭度提升,利率有望在短期內維持穩定。不過曾敬德也提醒,銀行仍以風險控管為優先,目前主要開放給條件單純、信用良好的借款人。

根據財政部統計,行政院自9月起實施新青安貸款不計入放款上限後,公股銀行「已核貸尚待撥款」案件數由1萬2923件降至5219件,減幅近6成;待撥金額亦由1257億元降至566億元,減幅達55%。撥貸排隊時間縮短至最多2個月,貸款作業回歸穩定。

財政部表示,自2023年8月推出新青安貸款以來,由公股銀行與內政部住宅基金共同補貼利息,總補貼2碼(0.5個百分點),以一段式利率計算僅約1.775%,提供最高1,000萬元額度與5年寬限期,被視為市場「破盤價」方案。不過政策初期曾爆發「人頭戶」、「出租戶」等違貸亂象,財政部已於2024年6月限制新青安「一生僅能貸一次」,並配合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以強化制度防弊。

對於政策鬆綁效應,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新青安初衷是協助首購族,但實際上也對資金吃緊的建商帶來部分喘息空間。不過在整體房市趨緩下,對刺激買氣與改善建商資金壓力的幫助仍有限。

此外,財政部自2020年底起持續強化房市稅務查核,4年半以來共查獲個人交易與租賃違規案件3.4萬件、企業違規1,957件,查出囤房族逃漏稅8,610件,近年每年平均補稅金額超過8億元。政府強調將持續監控市場秩序,防止房市炒作與稅負規避行為。

,新青安鬆綁措施已使銀行貸款壓力獲得舒緩,房貸市場重新出現競爭氣息。隨著利率逐步止穩、額度逐漸釋放,首購族的資金取得環境有望比去年更為寬鬆。

更多內容


不動產放款比率降至年內新低 房貸水位壓力暫獲緩解

<聰明貸款報導>

銀行對不動產放款的比率持續下降,房貸水位壓力出現緩解跡象。根據金管會資料,9 月不動產放款總額較前月減少約 100 億元,整體不動產放款比率降至 25.77%,為今年以來新低。銀行界指出,雖然放款金額下降,但資產總額同步成長,使比率下滑,水位超過 27% 的銀行家數也從年初的 11 家降至 8 家。業者分析,近期行政院拍板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在《銀行法》第 72 條之二放款比率限制外,為銀行釋放部分額度空間,預期第四季房貸撥款將略有回升。

中央銀行理事會在 10 月底討論中指出,目前房地產交易量明顯縮減、價格略有修正,但房貸集中度仍偏高。多數理事認為,應維持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以確保金融穩定,同時密切觀察房貸戶的還款能力與市場風險。央行官員並提醒,利率已處相對高檔,部分家庭若財務壓力持續上升,恐出現繳款困難,銀行應提前評估風險曝險。

在銀行端,雖有政策鬆動,但貸款成數與審核趨勢仍嚴。多家銀行針對第二戶房貸提高利率至 3.6% 以上,部分甚至暫停受理,另對於屋齡較高、小坪數或商辦混合用途等物件也持保留態度。房仲業者指出,目前市場交易降溫,銀行更重視資產品質與客戶償債能力,使核貸件數較去年同期大減。

展望未來,房貸市場仍將面臨交屋潮考驗。根據業界估算,未來三年預計超過 40 萬戶預售屋交屋,2025 年就有約 14.6 萬戶進入貸款申請期。屆時銀行放款需求將集中湧現,若資金調度不及或放款額度受限,可能引發「排貸」或「搶貸」情形。

不動產放款比率下滑雖為金融體系釋壓,但高利環境、信用管制及交屋潮壓力交互作用,顯示房貸市場仍在調整期。市場普遍預期,除非央行在明年上半年釋出更多放款彈性或降息訊號,房市與貸款動能短期內仍難出現明顯回升。 

綜合觀察與未來可能發展路徑

關鍵因素 當前狀態 潛在風險 / 關鍵觀察點
放貸空間 新青安貸款排除於放款比率限制,短期內為銀行釋放部分額度空間。 鬆綁效果受限於銀行整體資產與流動性;若買氣未回溫,放貸增加有限。
信用管制政策 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仍在施行,監管基調偏向維持穩健。 若管制持續,可能進一步抑制房貸與購屋需求;但過早放鬆亦可能增加銀行風險曝險。
交屋潮與貸款需求 未來 2-3 年有大量預售屋交屋(估計超過 40 萬戶),2025 年約 14.6 萬戶交屋。 大量集中申貸可能造成排貸或搶貸,若銀行資金調度不足,將衝擊交屋時程與購屋者權益。
利率與負擔能力 利率處於相對高檔,借款人的還款負擔增加。 中低收入與換屋族承受較大壓力,違約或償還困難風險上升。
房市買氣與價格 交易量萎縮、房價出現區域性修正。 若買方持續觀望,政策鬆綁效果有限,房市回溫可能延後。

更多內容


9月國銀不動產放款比率降至25.77% 創近9年半新低

<聰明貸款報導>

金管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36家國內銀行(不含土地銀行與輸出入銀行)之不動產放款比率平均降至 25.77%,已連續四個月走低,並創下自2016年5月以來的新低點。分析指出,分母(銀行存款與金融債)擴大與分子(不動產放款額)微幅減少,為本次比率下滑的主因。

9月不動產放款總額由上月約15.42兆元微幅降至約15.41兆元;與此同時,存款與金融債總額由約59.56兆元增至59.8兆元,導致比率由8月的25.89%降至25.77%。

水位超過27%的銀行家數由年初的11家降至8家,顯示高水位銀行數量明顯減少。

本次比率下降有二大因素同時作用:
一為金管會自9月起同意將「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之撥貸排除計入72-2條限額,初步統計排除額度約191億元;
二為銀行當月整體資產規模增加(存款與金融債擴張),而本期不動產承作餘額出現微幅收斂,兩者合力使比率下滑。
金管會與業界均指出,排除新青安雖有幫助,但比率下降的幅度同時受「分母上升」影響,不完全單由排除條款造成。

銀行業者表示,比率下降代表整體「房貸水位」緩和,理論上可為銀行釋出更多房貸承作空間;但亦有專家提醒,放款空間擴大不等於放款條件放寬,銀行仍將依風險控管、信用標準與資金配置策略審慎承作。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指出,過去為避免觸及法定上限,許多行庫將內部控管門檻設定在26%~28%,現階段下調的水位可望緩解房貸市場的供給緊繃現象,但能否轉為實際放款成長,仍須觀察後續交易量與銀行業務策略。

對消費者:若銀行實際將釋出的承作空間轉化為房貸產品,短中期內有助於改善「房貸難借」情況;但對於無穩定薪轉或風險較高的申貸族群,審核條件可能仍未放鬆。

對政策面:政府透過新青安排除計算,短期內可引導公股行庫支援青年購屋,但是否擴大影響範圍與延續性,將取決於撥貸規模與後續政策調整。

9月不動產放款比率創下近9年半低點,代表市場資金面出現變動與政策效果的初步反應。接下來關鍵在於銀行是否將此「水位空間」轉換為實際房貸供給,以及房市交易量能否因信貸政策調整而出現明顯回升。
業界與政策制定單位仍需持續觀察下季度數據,以評估是否進一步鬆綁或調整相關措施。

更多內容


銀髮族退休金新選擇!以房養老成長創歷年新高

<聰明貸款報導>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5年9月底,全台16家國銀承作之「以房養老」累計核貸件數已達10,014件(1萬14件),核貸餘額約583億元,較上季再新增約372件與25億元,創下歷年第3季同期新高。此一數字顯示,逆向房貸(以房養老)已從早期的試探性市場,逐步發展成為銀髮族重要的退休金融工具。

銀行業者與主管機關分析,推升以房養老成長的關鍵因素包括:
一、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對穩定退休現金流的需求上升;
二、近年房價整體上揚,使房屋估值提高、可動用房產的借貸空間變大;
三、政策面支持與銀行內部激勵(部分行庫將該業務列為業務目標),再加上該類放款在某些計算上不受《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給予行庫較大操作彈性。

在承辦結構上,六大行庫仍為市場主力,合計承辦約9,703件、核貸約553億元,約占整體比重的97%。其中,土地銀行在第3季新增件數與金額表現最為亮眼,合作金庫等行庫亦貢獻顯著新增量。此一格局顯示公股行庫在推動社會化、政策導向型的以房養老業務上扮演關鍵角色。

儘管業務量擴大,市場也對潛在風險保持警覺。多家媒體與專家指出,「以房養老」雖能為長者提供即時現金流,但也可能造成資產流動性不足、遺產處置或繼承安排複雜化等問題;此外,隨著「獨居高齡」(獨老宅)數量增加,部分長者若缺乏完善的後續照護或財務諮商,可能面臨生活與資產管理的雙重挑戰。專家建議,可搭配安養信託、顧問諮詢或其他保險、理財工具,建立「雙重防線」以降低長期風險。

業界建議的改善方向包括:
一、強化放款前的財務與風險評估(含長期生活費用估算);
二、提供更多樣化的還款或撥付機制(例如終身年金化、分期或彈性撥付);
三、建立跨單位的長者金融諮商與法律輔導資源,協助長者與家屬在決策時充分理解合約內容與權益;
四、政府與金融監理機構可進一步檢視是否需配套法規或指引,保障弱勢長者權益。

更多內容


房貸水位降至新低 房市進入「軟著陸」調整期

<聰明貸款報導>

為紓解「房貸荒」,金管會9月宣布「新青安貸款」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上限,政策奏效後首月即出現明顯變化。 根據台灣房屋彙整金管會資料顯示,9月銀行不動產放款較上月減少約100億元,但整體資產增加達2,400億元,使得放款比率降至25.77%,連續4個月下滑,創下今年新低。房貸「水位超標」的銀行家數,也從年初11家降至8家,行庫放款彈性逐漸回升。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銀行法》第72條之2被視為銀行放款的「天條」,規範不動產放款不得超過存款與金融債發行額的30%。因此,只要「減少放款」或「增加資產」,都能讓水位下降。多數銀行為預留放款空間,通常會自設26%至28%的警戒區間。她表示,去年房市熱絡時期,水位逼近上限,不少銀行被迫踩煞車,造成市場出現長達一年多的「房貸荒」。

然而,隨著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壓抑投資買盤,加上股市回升、民眾存款攀高,使銀行資產擴增;再加上新青安貸款免納入上限計算,9月成為今年首度「分母上升、分子下降」的月份,水位降到年內最低,市場資金壓力獲得緩解。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指出,雖然新青安放寬確實有助釋放銀行放款空間,但實際效益有限。金管會統計顯示,9月不計入的「新青安」撥款僅191.3億元,與超過15兆元的不動產放款總額相比,影響微乎其微,「就像撒哈拉沙漠的一粒沙」。他並提醒,新青安加碼補貼將於明年屆滿,屆時申辦量能恐減弱,對市場資金的支撐效應也將逐步遞減。

整體而言,銀行今年吸納資金力道強勁,存款與金融債總額自年初57.4兆元上升至59.8兆元,增加超過2兆元,銀彈充足,有助年底交屋旺季。不過,房市買氣仍未回溫,預料不動產放款比率將維持微幅下降趨勢。

根據央行統計,9月房貸餘額達11兆4,49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但年增率僅5.43%,為2023年10月以來新低,且連12個月放緩。六都買賣移轉棟數跌至1.6萬棟、年減近28%,反映市場保守氣氛。台銀等五大銀行新增房貸金額僅505億元,創下兩年半新低。

此外,建築貸款(土建融)年增率也在9月首度轉為負數,餘額降至3兆4,31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百億元,為近九年首見。央行官員表示,建商開案趨於保守、購地意願下降,使貸款需求減弱,但並未出現系統性風險。

央行與金管會多重管制政策持續發酵,市場交易量萎縮、房價漲勢趨緩,房市正進入「量縮、價盤整」的健康調整階段。專家認為,隨著資金水位回穩與政策逐步退場,房市正朝「軟著陸」方向發展,為長期穩健成長奠下基礎。

更多內容


房市「量縮價撐」續演 換屋族與寬限期族成新風險焦點

<聰明貸款報導>

房市景氣持續降溫,銀行承作態度趨向保守。雖然政府近期針對自住與換屋族祭出部分鬆綁措施,但銀行端實務審核仍嚴格,導致「量縮價盤」局面延續,換屋族與房貸寬限期族正成為市場觀察的新焦點。

公股銀行高層指出,在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未鬆手、利率維持相對高檔的背景下,未來半年房市將呈現「量減、價盤整、區域分化」的格局。部分地區因供給多、需求疲弱,議價空間擴大,但精華區與自住型物件價格仍具支撐。

換屋族原本被視為房市潛在買盤,但即使政策將「先買後賣」的舊屋出售期限從一年延長至18個月,多數銀行仍不願接受相關切結書,核貸態度偏保守。業界指出,一旦被認定為第二屋,貸款成數通常降至五成,利率也相對偏高,導致換屋族資金壓力上升。專家建議,若無急迫購屋需求,採「先賣舊屋、再買新屋」仍是較穩妥的策略。

另一方面,市場上也出現不少採用「寬限期房貸」的自住族。由於寬限期內僅需繳利息、暫不還本金,短期負擔相對輕,但銀行在後續信貸或房貸增貸審查時,仍會以「寬限期結束後的月付金」作為評估依據。換言之,表面負擔減輕,實際上並未降低銀行眼中的風險,甚至可能影響後續貸款核准率。

房貸市場雖有政策鬆綁訊號,但實際承作端仍「鬆中帶緊」。銀行對多屋族與高風險案件的貸款條件維持嚴格,換屋族與寬限期借款戶將成為後續房貸風險監測的關鍵族群。

更多內容


五大銀行9月新承作房貸創2年5個月新低

<聰明貸款報導>

中央銀行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房市持續降溫。9月五大銀行(台灣銀行、合作金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及第一銀行)新承作房貸金額僅505.04億元,較8月減少111.54億元,創下2023年5月以來、近兩年半最低水準。央行官員指出,選擇性信用管制的效果逐漸顯現,房市交易量縮減,使得新房貸承作金額同步下滑。

根據央行統計,9月五大銀行新承作放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12%,較8月的2.196%下降0.076個百分點;若扣除國庫借款影響,實際利率為2.155%。其中購屋貸款利率微降至2.294%,消費性貸款利率則小幅上升,其餘貸款利率普遍下滑。央行分析指出,整體貸款結構轉變是利率下跌的主要原因,低利率的新青安房貸占比增加,而高利率的土地融資與企業資本支出貸款金額減少。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葉盛說明,9月全台房市交易延續冷卻態勢,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僅16,075棟,月減3.53%,年減29.55%。今年前九月六都移轉棟數累計年減27.85%,其中新北市年減38.32%、高雄市35.2%、台南市32.38%,顯示市場交易量明顯萎縮。葉盛指出,央行信用管制措施規範貸款成數,對房市融資需求及成交動能產生顯著影響。

儘管整體房貸金額下降,新青安房貸仍維持高檔。9月新青安貸款金額達222億元,占比升至43.96%,高於8月的40.54%,創下新高。由於新青安貸款利率較低,占比增加進一步拉低整體房貸利率水準。葉盛表示,雖然新青安方案提供市場一定支撐,但也反映出一般購屋貸款需求明顯減弱。

房價方面根據信義房價指數統計,大台北地區9月房價年減1.67%;永慶房產集團第3季報告顯示,全台房價季減2.75%、年減6.84%,跌幅擴大。葉盛指出,今年除春節期間外,房市交易動能普遍疲弱,價格也開始出現鬆動。他強調,央行推動選擇性信用管制的目的並非打房,而是為了防範金融風險、維持市場穩定。

央行最新報告顯示,不動產相關貸款年增率持續下降,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餘額、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及建築貸款餘額的年增率,已分別從去年高點9.4%、11.3%、4.7%,降至今年8月底的4.9%、6.3%、0.7%。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也從去年高峰的37.61%降至36.71%,顯示金融體系曝險程度逐步降低。

 

更多內容


銀行房貸申貸人數慘縮35% 保險公司趁勢搶市

<聰明貸款報導>

央行自去年9月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以來,「錢難借」成為房市的關鍵字。最新聯徵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H1)全體金融機構新申貸房貸人數僅約 11.8萬人,比去年同期大減 5.4萬人,其中銀行新申貸人數更慘縮 35%,反映出限貸效應持續發酵。然而,市場卻出現「逆行者」——保險公司房貸年增86.2%,一舉成為房貸市場的最大黑馬。

銀行收緊 民間資金另覓出路

根據台灣房屋集團統計,五大類金融機構中,銀行的房貸申貸量縮水最劇,上半年不到10萬人申貸,較去年同期的15萬多人減少約5.3萬人。反觀保險公司,上半年新增申貸人數達 3813人,幾乎翻倍成長。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 張旭嵐 指出,第七波限貸令讓銀行房貸業務陷入「保守封印」狀態,受限於總量管制、提高存準率、金檢壓力與《銀行法》第72條之2等多重因素,銀行放款門檻明顯提高,導致有購屋需求的民眾被迫尋找替代管道。

「當銀行變得難借錢,市場自然會找出路。」張旭嵐指出,自限貸令上路以來(去年9月至今年6月),保險公司新申貸人數累計已達 6304人,成為房市資金的「第二條命脈」。

保險業房貸利率反轉 平均不到2.4%

過去保險公司房貸利率普遍高於銀行,但近一年形勢逆轉。根據聯徵中心資料,今年6月保險公司新申貸案件的平均利率 不到2.4%,甚至略低於銀行平均利率 2.417%。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 陳定中 指出,銀行因應政策管控拉高利率「以價制量」,反而讓保險公司以低利率搶占市場,加上保險業放款上限達 35%(銀行為30%),資金水位更充裕,操作空間也更大。

據金管會盤點,截至明年底前,保險業仍有 3300億元 的房貸承作空間,顯示潛力驚人。東森房屋研究中心經理 葉沛堯 指出,保險公司態度轉趨積極,除了利率具吸引力,對優質保戶及都會區標的給予條件也更寬鬆,「對首購族與換屋族來說,保險公司反而成了市場上的及時雨。」

葉沛堯補充,雖然房貸搭配壽險商品是常見選項,但依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強制捆綁銷售,民眾可自由選擇是否投保。

郵局雖利率最低 但條件受限

郵局雖以平均利率最低著稱,但放款金額上限僅 2000萬元,貸期不超過30年,且有明確年齡限制,彈性不足。相較之下,保險公司利率次低、條件較寬,成為新一代房貸族的熱門選擇。

從數據觀察,今年上半年房貸市場的主調是「銀行緊縮、保險突圍」。銀行在政策壓力下以價制量,導致新申貸量大幅減少;反觀保險公司憑藉資金水位、低利策略與政策彈性,不僅吸引自住族,也成功切入銀行留下的市場缺口。

市場專家預期,若央行維持現行限貸基調,保險業者的房貸承作將持續成長,保險公司或將正式取代銀行,成為房貸市場的「新主力軍」。

 

2025年 上半年房貸往來金融機構新增授信人數

金融機構 2025H1 2024H1 年增減人數 年增率
全體銀行 98,444 151,574 -53,130 -35.1%
信用合作社 4,569 5,616 -1,047 -18.6%
農漁會信用部 11,011 13,026 -2,015 -15.5%
保險公司 3,813 2,048 +1,765 +86.2%
郵政儲金匯業局 268 246 +22 +8.9%
合計 118,105 172,510 -54,405 -31.5%

資料來源:聯徵中心,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
統計單位為人數非件數。僅統計新承做個人房屋貸款,包括購買住宅貸款、房屋修繕貸款,不包含週期、催收及呆帳之授信帳戶。無金融機構類別資料者,不予納入計算。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