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央銀行接連祭出信用管制、壓低房貸成數之下,台灣房市正步入一場全面性的冷卻期。
根據聯徵中心資料,今年第一季全國新增房貸僅3.56萬件,年減35%,創下七年新低,顯示信貸收縮正全面壓縮購屋動能。專家指出,平均核貸成數降至近五年新低,利率則升至2.36%,創近17年新高,加重民眾購屋負擔。
許多購屋者不得不提高自備款或轉向坪數較小的物件。以台北市為例,總價約3600萬元的新屋,在貸款僅能取得七成的情況下,自備款須達千萬元以上,還需預留因利率上升導致的月付增加風險。房仲業指出,自從限貸令上路後,買氣驟減,導致新貸案件大幅萎縮,市場進入觀望盤整期。
而限貸效應不僅衝擊購屋族,也深刻影響建商與銀行,形塑「三輸局面」:
●購屋者:預售簽約時銀行願貸七成,交屋時僅能貸三成,自備款缺口暴增,部分買方面臨違約風險。
●建商:法人購宅、第三戶以上與餘屋貸款成數全面壓縮至3成,資金回收困難,導致中小型業者現金流緊繃,甚至出現爛尾樓案例。
●銀行:放款緊縮下無法有效分散風險,反而面臨不良債權增加,金融體系潛藏風險升高。
這場風暴背後,是政策與市場結構的碰撞結果。央行於2024年9月祭出第七波限貸令,意圖抑制投資炒作、壓抑房價,但也造成開發商資金斷鏈。一位全數完銷的預售案,仍因成本飆升與融資受阻最終爛尾,購屋者求償無門,顯示「時間差效應」正發酵。
根據內政部資料,自2017年至2024年,全國建照核發數量較使用執照多出32萬戶,這些供給即將於未來3至4年完工交屋。在信貸限縮與需求急凍的雙重壓力下,市場恐面臨量縮與價跌的雙重挑戰。目前新古屋成交價已跌至實價登錄的85%至95%,部分郊區與重劃區更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
交易量亦持續萎縮。六都今年前五個月交易量創八年新低,業界預估全年成交棟數恐跌破28萬件,創下七年來新低。內部數據顯示,多數房仲品牌6月交易量年減幅高達37%至50%,反映出市場動能正快速流失。
國內政策與國際局勢同步施壓。貿易談判未果、區域戰爭推升通膨、新台幣升值衝擊出口產業,加深民眾對經濟前景的疑慮。市場信心薄弱之下,買方退場、賣方不願讓價,形成「想買的貸不到、想賣的降不夠」的僵局。
不過,市場也出現兩極化現象。有建商為了去化壓力推出「送裝潢、送家電」等變相讓利手段;投資客提高議價彈性,但整體房價尚未明顯鬆動。專家分析,具備科技園區、交通建設等題材的核心區域仍具抗跌力,但外圍重劃區已有價格鬆動跡象。
展望下半年,若央行未針對「已簽約未交屋」的購屋族提出過渡措施,恐導致更多爛尾樓與交屋糾紛,形成社會矛盾與金融風險同步升高的隱憂。業界普遍認為,房市若要擺脫寒冬,關鍵在於信貸政策能否適度調整,實現打炒房與穩市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