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部分利益團體持續向政府喊話,希望放寬信用管制。然而,專家提醒,金融體系若過度依賴房地產,恐怕會帶來難以承受的風險。
地產顧問蕭大立指出,銀行的核心功能在於吸收存款,再將資金借貸給各類產業或民眾,藉此賺取利差。但若資金過度集中於房貸,金融穩定性將遭遇兩大挑戰。
第一,房價並非永遠上漲,一旦經濟下行或泡沫破裂,將引爆負資產與大規模違約潮,銀行面臨呆帳甚至倒閉,進一步拖累存戶與整體社會。
第二,過度傾斜房地產也會壓縮其他產業的融資空間,使高科技、新創與中小企業資金斷流,削弱國家經濟競爭力。
他以中國為例,說明過度依賴房市帶來的系統性衝擊,並強調政府政策目的並非單純壓抑房價,而是維持金融體系安全,就像家中電線需分散使用,避免過載短路。
值得關注的是,當銀行資金吃緊時,保險公司悄然回到房貸市場。根據聯徵中心統計,2025年3月保險公司新增房貸量達657件,是2023年同期的五倍,雖仍低於銀行規模,但已逐漸成為民眾的替代管道。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壽險業過去因通路與成本劣勢,曾幾乎退出市場。2013年景氣高峰時單月曾有3,300件房貸,但2023年1月一度縮水至僅67件。不過,自央行第七波管控後,保險公司逐步回流,去年第四季至今,平均每月已能承作近600件。
在利率競爭力方面,差距並不大。2025年3月,銀行平均房貸利率為2.326%,農漁會2.32%,保險公司2.34%,幾乎持平。曾敬德提醒,現階段民眾不妨多比較不同管道,包括農漁會、網銀與保險公司,或能找到更適合自身的貸款條件。
整體來看,銀行管制與保險業回流同時出現,正好反映金融市場的資源重新分配。專家認為,政府堅守貸款集中度管制,是為了金融安全;而保險公司重返房貸市場,則讓民眾在資金緊俏之際多了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