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訊號浮現 專家:房市探底仍未過

<聰明貸款報導>

金管會自 9 月 1 日起,將「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排除於《銀行法》第 72 條之 2 的不動產放款比率計算,市場視為政府打開房貸「水龍頭」的重要訊號。不過,本報查訪八大公股行庫最新數據後發現,9 月雖出現貸款申請分流,但整體房市買氣與實際撥款表現,仍顯示觀望氣氛未散,透露三大訊號。

三大訊號浮現

第一,貸款申請分流。
過去台銀、土銀、合庫因額度受限而「塞車」,如今新青安鬆綁後,華銀、兆豐銀、台企銀等行庫受理件數明顯增加。9 月 1 日至 19 日,華銀、兆豐銀、台企銀受理件數分別達 232 件、166 件、135 件,金額合計逾 38 億元,較 8 月大幅成長,顯示新青安貸款已逐步分散。

第二,總體申貸仍下滑。
雖然部分行庫承接力道上升,但截至 9 月 19 日,八大行庫總申貸件數不足 3 千件,與 8 月的 3,667 件相比,減少近 700 件。專家指出,首購族購屋信心仍待恢復,加上房市景氣持續觀望,顯示市場仍謹慎。

第三,撥款量受「民俗月」影響。
因農曆七月交屋意願低,行庫主管預估 9 月撥款金額恐低於 300 億元,實際水龍頭開放規模要等到 10 月才會明朗。

專家:房市四大不利因素未解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分析,雖然新青安鬆綁,政府也釋出換屋族寬限 18 個月的政策,但房市仍受 「房價偏高」、「放款集中度過高」、「賣壓沉重」、「屋主心態可能回升」 四大不利因素牽制。

他指出,過去五年全台房價漲幅近五成,遠超過所得增長,房價泡沫疑慮加深。即便政府局部鬆綁,央行仍不可能全面放寬,以免炒風再起。此外,全台待售新屋與二手屋庫存均在歷史高檔,壓力沉重下房價仍有下修風險。
「民眾若急於進場,恐有接刀的風險。」陳傑鳴提醒,現階段除非遇到急售讓價的屋主,否則仍應保持觀望。

制度檢討聲浪再起

市場人士進一步指出,72 條之 2 原設計是為避免銀行過度擴張房貸,但在現行金融體系下已顯僵化。如今主管機關需靠「開巧門」讓新青安豁免,反而突顯制度本身問題。

專家建議,政府應檢討修正 72 條之 2,並思考如何活化銀行房貸資金,例如推動資產證券化、建立房貸信用保證基金,或仿效美國房利美、房地美模式,發展次級市場,才是長遠解決之道。

新青安鬆綁後,確實舒緩了部分申貸壓力,但房市並未因此全面回溫。短期內,房貸水龍頭開啟的效果更像是「人道走廊」,對市場僅具緩解作用。專家呼籲,青年購屋族應更審慎評估,以免誤判房市時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