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36家國內銀行(不含土地銀行與輸出入銀行)之不動產放款比率平均降至 25.77%,已連續四個月走低,並創下自2016年5月以來的新低點。分析指出,分母(銀行存款與金融債)擴大與分子(不動產放款額)微幅減少,為本次比率下滑的主因。
9月不動產放款總額由上月約15.42兆元微幅降至約15.41兆元;與此同時,存款與金融債總額由約59.56兆元增至59.8兆元,導致比率由8月的25.89%降至25.77%。
水位超過27%的銀行家數由年初的11家降至8家,顯示高水位銀行數量明顯減少。
本次比率下降有二大因素同時作用:
一為金管會自9月起同意將「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之撥貸排除計入72-2條限額,初步統計排除額度約191億元;
二為銀行當月整體資產規模增加(存款與金融債擴張),而本期不動產承作餘額出現微幅收斂,兩者合力使比率下滑。
金管會與業界均指出,排除新青安雖有幫助,但比率下降的幅度同時受「分母上升」影響,不完全單由排除條款造成。
銀行業者表示,比率下降代表整體「房貸水位」緩和,理論上可為銀行釋出更多房貸承作空間;但亦有專家提醒,放款空間擴大不等於放款條件放寬,銀行仍將依風險控管、信用標準與資金配置策略審慎承作。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指出,過去為避免觸及法定上限,許多行庫將內部控管門檻設定在26%~28%,現階段下調的水位可望緩解房貸市場的供給緊繃現象,但能否轉為實際放款成長,仍須觀察後續交易量與銀行業務策略。
對消費者:若銀行實際將釋出的承作空間轉化為房貸產品,短中期內有助於改善「房貸難借」情況;但對於無穩定薪轉或風險較高的申貸族群,審核條件可能仍未放鬆。
對政策面:政府透過新青安排除計算,短期內可引導公股行庫支援青年購屋,但是否擴大影響範圍與延續性,將取決於撥貸規模與後續政策調整。
9月不動產放款比率創下近9年半低點,代表市場資金面出現變動與政策效果的初步反應。接下來關鍵在於銀行是否將此「水位空間」轉換為實際房貸供給,以及房市交易量能否因信貸政策調整而出現明顯回升。
業界與政策制定單位仍需持續觀察下季度數據,以評估是否進一步鬆綁或調整相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