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也接過這樣的電話:「您好,我們是某某銀行,現在有優惠的信貸方案...」?
很多人都有被銀行信貸電話「狂打」的經驗,甚至有網友抱怨,人在國外旅遊接起來,不只聽了一堆不需要的貸款介紹,最後帳單還多了幾百元的漫遊費!這些電話不僅擾人,還可能誤導消費、讓人心煩意亂。好消息是,這些你其實都可以拒絕,而且是有法可依的!
令人崩潰的推銷電話
根據許多網友分享,推銷電話通常有幾個令人無奈的情境:
●明明不缺貸款,卻一再接到信貸、車貸電話。
●人在國外接到漫遊來電,不僅無法脫身,還被收取高額費用。
●掛了電話還會被再三回撥,似乎永遠擺脫不了。
一名網友的案例就很經典:人在國外接起銀行電話,被強行推銷貸款方案,最後掛掉電話時發現多付了536元漫遊費!也難怪有人好奇問:「到底是要我委婉拒絕還是直接掛電話比較好?」
銀行推銷員也有話要說
其實不少銀行電話行銷人員也感到無奈。他們有業績壓力、每日通話時數與撥打通次的硬性規定,有些甚至坦言:「沒人接電話,我們也活不下去啊!」、 「不成交沒關係,但請幫忙請讓我們把話說完,因為每天都有通時數必須達成」。
雖無奈但消費者也得要保護自己的權利。
拒絕電話行銷有方法,這「七個字」記起來就對了!
想要徹底擺脫這類推銷電話,只要一句話:「我拒絕共同行銷」,銀行就得依法將你註記為不接受電話行銷對象。
根據《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與公平交易相關規範,消費者一旦明確表示拒絕,銀行不得再來電打擾。若違反,最高可處5千萬元罰鍰,甚至還會加倍!
還有哪些自保方法?
1.推銷電話須顯示號碼
不顯號碼的推銷電話,基本上可直接掛掉。你也可以透過「Who’s Call」等APP查詢來電單位。
2.來電者須說明身分與目的
若對方一開口沒自我介紹、還裝熟亂聊,你可以直接檢舉至公平交易委員會。
3.表明拒絕後不得繼續推銷
無論你有沒有興趣,只要說出「不接受行銷」,對方就不能再糾纏。
4.電話購物享有七日鑑賞期
電話銷售購買商品或服務,除特定項目外,一樣享有網購七日退貨保障。
5.推銷內容必須誠實公開
銷售者不得對價格、贈品或商品資訊做出虛假陳述,違者可依法追究。
6.錄音與廣告資料須保存至少六個月
電話成交後,對方必須保留錄音與行銷文案供未來查核。
提防詐騙別馬虎
除了擾人的推銷電話,也得小心詐騙來電!可以用以下方法自保:
●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詢號碼真偽
●使用手機APP查詢來電單位
●來電可疑時避免回撥,或從官網聯繫銀行客服確認
說「不」,才是真正的理財高手!
懂得 現代人時間寶貴,沒必要把心力浪費在不必要的行銷電話上。學會說出「我拒絕共同行銷」,就能有效保護自己不再被電話打擾,更能避免無謂支出和潛在風險。
你也曾被銀行電話騷擾過嗎?不妨分享你的經驗,一起建立更健康的通訊環境!
在台灣,辦理信貸、房貸或車貸時,銀行通常會要求申請人提供「薪轉證明」作為還款能力的佐證。不少上班族疑惑:「我每個月薪資入帳後就領光,這樣會影響銀行對我的評分嗎?會不會影響貸款核准?」
簡單來說:薪轉帳戶每月領光,不等於貸款一定被拒,但也不是完全沒影響。
一、銀行為何重視薪轉帳戶?
薪轉帳戶能證明你有穩定收入來源。對銀行來說,它是最直接、可信的收入佐證,尤其當帳戶戶名與公司薪資入帳名稱一致,且每月時間規律(如每月5號入帳),會被視為正職工作的指標。
銀行核貸時會查看:
●是否為固定公司薪資入帳(而非臨時轉帳)
●每月入帳金額是否穩定
●薪轉帳戶是否持續使用6個月以上
二、薪水一入帳就領光,會扣分嗎?
其實帳戶餘額並非評估重點,銀行更重視「收入是否規律」和「是否能證明還款能力」。所以即使你一入帳就轉走繳卡費、還房貸,對銀行而言不是問題。
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若帳戶長期呈現透支、退票、負餘額,可能會影響評分
●若薪轉帳戶入帳金額不固定,或斷斷續續,銀行可能會懷疑工作穩定性
●若你是自營業者或接案工作者,銀行就不只看薪轉,還會要求其他佐證
三、除了薪轉,銀行還會看哪些「收入證明」?
如果你擔心薪轉帳戶不夠力,或是沒有固定薪轉紀錄,其實還有其他方法補強收入證明:
1. 扣繳憑單
若有報稅紀錄,可以提供近一年或兩年的綜所稅扣繳憑單,反映總收入水準。
2. 所得清單
向國稅局申請的綜合所得清單,對於接案者、自營業者來說非常重要。
3. 公司開立的在職證明/薪資單
如果是內部薪資轉帳無薪轉紀錄,公司可開立薪資單與在職證明來補件。
4. 勞保異動紀錄
可間接證明你有穩定工作,尤其對非正職者而言,是重要的加分資料。
5. 其他帳戶入帳紀錄
若你有固定收入入帳在其他帳戶(如兼職、租金),也可以一併提供佐證。
四、如何強化貸款的成功率?
●維持穩定薪轉紀錄:即使每月領光也無妨,關鍵是規律且持續
●避免帳戶跳票、過度負債
●申請前半年避免新增過多查詢紀錄(如頻繁申請貸款、信用卡)
●善用聯徵報告檢視自己信用評分與負債比
薪轉帳戶每月領光,並不等於你的貸款申請就會被否決。銀行看的不是你存了多少,而是你「是否有能力穩定還款」。如果你能提供多元、真實的收入證明,就能大大提高貸款核准的機會。
近年來,台灣不動產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從「零元買房」到冒名申貸、甚至透過假投資誘騙屋主抵押房產,讓許多民眾在毫無防備之下,痛失多年積蓄甚至失去名下房產,猶如日本地面師情節。據內政部統計,全台已有多件疑似不動產詐騙案件成功被攔阻,主要靠的是政府強化的「地政防詐機制」與「即時通報服務」。
如果你也擁有房產,或正在規劃買賣交易,一定要了解這些最新的防詐機制,關鍵時刻能保住你的財產。
詐騙手法進化:從話術操作到冒用身分
近來被揭露的「江媽炒房團」就是經典案例。該集團與建商合作,假借「低自備款購屋」、「無息貸款」等話術,誘導民眾參與炒房,並協助偽造財力證明、向銀行詐貸數億元。不僅讓銀行損失慘重,更有不少民眾被當作人頭戶,房產與名譽雙雙受損。
近期也有詐騙集團鎖定名下有房的民眾,以「高報酬投資」為名,誘使他們將房屋抵押借款投入虛擬幣、海外基金等高風險標的,一旦血本無歸,還可能連房子也不保。
內政部出手強化「四大防線」,防詐更即時
為了遏止詐騙集團手法日益精密,內政部自2023年底啟動強化機制,重點包括:
1. 延長辦理登記時間審慎查核
將不動產抵押與移轉案件辦理時間從原本的1~3天,延長至3~5天,以便地政人員有更多時間與警政機關聯繫、審查是否涉及詐騙。
2. 建立「警政-地政」橫向聯防機制
若臨櫃辦理過程出現可疑情況,地政人員可立即通報警方到場或聯絡家屬,確認是否為真實交易;警方接獲報案後也會回報地政事務所,防止遭詐產權被異動。
3. 推動「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
一旦你的不動產被申請買賣、抵押或其他異動時,系統將第一時間發出簡訊與Email通知你與指定的1位家人,讓你能即時聯絡事務所採取保全措施,防止產權遭詐轉移。
4. 教育宣導與提醒關鍵風險
針對高風險對象(如高齡者、單獨辦理抵押者),地政人員會主動關懷與提問,避免在話術與壓力之下盲目簽署不明文件。
三招自保,讓你安心擁有不動產
除了政府防詐機制,屋主與買賣雙方也應掌握幾個關鍵原則:
●親自辦理,勿全權交由他人
不要輕易授權他人全權處理登記、貸款等流程,文件簽署前務必逐字確認內容。
● 涉及貸款與設定,務必與家人討論
尤其是涉及高金額的抵押或貸款行為,切記與家人討論,不要單獨決策。
●申請「即時通服務」與定期查閱登記資料
只需攜帶身分證與房屋權狀,即可在地政事務所或線上申辦,讓你的不動產多一道守門人。
面對詐騙,不是「信任」而是「查證」
不動產是一生重要資產,詐騙卻只需要一通電話、一張簽名就能奪走。無論是買屋、換屋、辦理貸款,都應抱持高度警覺與冷靜查證的態度。現在政府已搭起防詐網,接下來就靠你主動參與,把自己與家人的財產守得更穩。
近年來,隨著房價屢創新高,自住型買家面臨的不僅是總價壓力,還有來自銀行貸款成數縮水的雙重挑戰。過去銀行對一般住宅交易普遍提供八成房貸,但如今,這樣的條件正逐漸變成「理想狀況」,非「保證條件」。
銀行鑑價拉警報,貸不到八成成常態
以往若房屋售價為1,000萬元,銀行可提供800萬元貸款,買家僅需自備200萬元。但現在,由於市場價格普遍高於銀行鑑價,出現「價高鑑低」現象,導致貸款成數不足成為普遍現象。
舉例而言,一間市價1,500萬元的房屋,銀行可能僅鑑價至1,200萬元。依此計算,即便以八成為基準,銀行僅會提供960萬元貸款。這與買家預期的「八成貸款、300萬自備」相去甚遠,實際自備款恐上看五百萬甚至更多。
仲介話術藏風險 買家輕信恐釀交易糾紛
在交易初期,房地產仲介或代銷常會向買家保證:「可以幫忙處理到八成貸款」,使買方放心簽約。然而,等到實際進入銀行核貸階段,貸款成數未如預期時,交易糾紛隨之產生,買家可能面臨補足差額或違約風險。
「保證貸款成數,否則解約」成救命條款
為避免上述情況,實務上衍生出一項新作法:在合約中加入特約條款,例如「如買方無法貸款達總價之80%,可無條件解除契約,並全額退還訂金及已付款項」。這類條款為買方增加保障,降低因貸款不足而導致違約的風險。
不過,此類條款亦可能引發賣方顧慮。有些賣方為求平衡,可能提出對等條件,如「核貸期間若有更高出價者,賣方可無條件解約」,反而使交易穩定性降低,導致買方錯失心儀物件。
專家建議:預備三成自備款,審慎簽約
面對貸款變數,房產專家提醒買家,在簽約前應務實評估自身財務狀況,預備至少三成自備款,並事前諮詢銀行貸款鑑價區間。同時,務必審慎確認買賣契約條款內容,尤其是與貸款相關的特約條文,並保留書面記錄與書信往來,避免日後爭議。
在房價持續攀升、金融條件收緊的時代,購屋不再只是「找對物件」,更是一場對契約細節與資金安排的智慧考驗。
在創業浪潮持續升溫的今日,加盟連鎖企業成為許多創業者的首選途徑。透過既有品牌的知名度與經營模式,創業者能夠降低風險、快速切入市場。
然而,加盟所需的初期資金,如加盟金、裝潢費、設備購置費等,往往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元,對於資金有限的創業者而言,申請貸款成為實現夢想的重要一環。
加盟創業貸款的多元選擇
創業者在尋求資金支持時,可考慮以下幾種主要貸款途徑:
1. 房屋抵押貸款
若創業者擁有不動產,可考慮以房屋作為抵押,申請房貸以籌措創業資金。房貸的利率通常較低,且還款期限可達20年以上,減輕每月還款壓力。然而,需注意的是,若無法按時還款,可能面臨房產被拍賣的風險 。
2. 政府優惠創業貸款
政府為鼓勵創業,提供多項優惠貸款方案。例如,「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針對18至45歲的青年創業者,提供最高1,800萬元的貸款額度,涵蓋準備金、週轉性支出及資本性支出等項目,並提供最長5年的利息補貼,補貼年利率上限為2.5% 。
3. 加盟總部合作貸款專案
許多連鎖加盟總部與銀行合作,提供專屬的加盟貸款專案。這些貸款多以信用貸款方式進行,因資金用途明確且有總部背書,利率相對優惠。創業者可在簽約前,主動詢問加盟總部是否有相關融資配套 。
4. 銀行中小企業貸款
若無法透過上述方式取得資金,創業者亦可考慮銀行提供的中小企業貸款。雖然利率可能較高,且需提供擔保品或財力證明,但對於信用良好且有明確營運計畫的創業者而言,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
申請貸款前的準備要點
在申請貸款之前,創業者應做好以下準備:
●撰寫創業計畫書:詳細說明加盟品牌介紹、市場分析、預估營收與成本、還款計畫等,展現創業者的準備程度與還款能力。
●準備必要文件:包括身分證影本、事業設立登記證明、參與政府創業輔導課程證明、貸款申請書等 。
●評估自身信用狀況:良好的信用紀錄有助提高核貸成功率,建議事先查閱聯徵中心的信用報告。
量力而為、審慎評估
理財專家指出,雖然加盟創業比自行創牌風險低,但仍應評估地點、競爭、市場需求與總部支援力道,並做好最壞情境預備資金。貸款雖是助力,亦代表長期負債壓力,建議控制在可承受還款範圍內。 讓夢想起飛,需要周全計畫與穩健資金。若您也想透過加盟踏出創業第一步,不妨提早規劃、善用貸款資源,把握成功契機。
近年來,斜槓、自營、自由接案等工作型態蓬勃發展,愈來愈多民眾選擇跳脫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然而,當需要購屋、創業或周轉資金時,卻常因缺乏固定薪轉紀錄、報稅收入不穩定,而在申請貸款時屢遭銀行婉拒。自由業者要怎麼貸款?成為不少人的共同難題。
缺薪轉成致命傷 信用紀錄成關鍵
根據銀行審核標準,穩定收入與薪轉紀錄是最基本的門檻,通常會要求申貸人提供近3~6個月的薪資轉帳證明。但自由工作者多以現金、匯款或零星收入為主,難以提供具代表性的薪資證明,讓銀行難以評估其還款能力。
不過,信貸與房貸並非完全無門。專家指出,自由業者若想成功貸款,應主動建立「可見的財務紀錄」,例如穩定報稅、固定將收入存入特定帳戶,或長期使用信用卡並準時繳款,這些都是替自己建立信用的好方式。
積極報稅、準時繳費 提高信用評分
自由業者應將每年的工作收入如實申報,即便初期繳稅負擔較重,但有助於未來貸款時銀行認定其還款能力。
此外,善用信用卡、定期繳納健保、稅金、保險等,也是強化個人信用的具體行動。銀行在評估貸款條件時,除了重視薪資穩定性,也會參考整體財務行為及信用分數。維持良好紀錄,有助於取得較優利率與貸款額度。
靈活運用產品 搶先準備資料
目前部分銀行或融資機構對自由工作者推出彈性產品,例如「職業貸款」、「創業貸」、「保單質押貸款」等,可依個人資產或收入模式量身定做。若手上有保單、不動產或定存,也可作為擔保品,降低貸款風險。
專家建議,自由業者若有貸款需求,應事前準備齊全資料,包括近兩年報稅清單、銀行存款紀錄、發票與合約憑證、信用卡對帳單等,這些都能有效向銀行展現其穩定性與償債能力。
貸款前審慎評估 負債比控制在合理範圍
即使成功申貸,自由業者也應對自身現金流有清楚掌握,避免陷入過度負債的風險。財務顧問建議,總負債比不宜超過月收入的40%,並保留3~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以應對工作量波動帶來的財務挑戰。
在靈活與自由的工作型態下,建立穩定信用、主動準備財務資料,自由業者仍有機會順利貸款、實現資產目標。
在台灣,許多父母對「幫孩子買房成家」仍抱持高度責任感。但問題是:直接買房送給子女會被課重稅嗎?
答案是:可能會,但你也可以合法省下不少稅金!
雖然納稅是國民義務,但透過合法方式善用「贈與免稅額」與「房貸策略」,不僅可以節省贈與稅,還能穩健完成資產傳承與保障。
以下我們用實際案例,帶你認識三種常見做法,幫助你聰明買房給孩子!
最新贈與免稅額:你一定要知道 根據財政部公告每人每年可免稅贈與 244萬元,雙親合計最多 488萬元/年。
這筆免稅額,就是為子女購屋節稅的關鍵工具。
三種常見方式:哪一種最聰明最省稅?
方式一:純現金購屋(最容易被課稅)
案例:柯爸用現金買下一間市價2,000萬元的房子,登記在兒子名下。該房屋的「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現值」合計為1,000萬元。
贈與稅是依公告現值課徵:
贈與金額 = 1,000萬 - 244萬免稅額 = 756萬元
贈與稅 = 756萬 × 10% = 75.6萬元
除非柯爸主張這是「借款」並有:
●借貸契約
●還款紀錄
●匯款金流資料
●甚至公證文件
否則國稅局通常會認定為「贈與」並課稅。
建議:這種方式風險高,應有完備借貸證明才可避稅。
方式二:貸款購屋 + 附負擔贈與(最實用!)
這種方式又稱「附負擔贈與」,即:父母將含房貸的房產贈與子女,房貸成為子女負擔,可從贈與總額中扣除。
案例:柯爸購買市價2,000萬元的房子,自備款1,220萬元、貸款780萬元。房屋公告現值為1,000萬元,之後將房屋(含房貸)贈與給兒子。
計算如下:
贈與金額 = 1,000萬 - 780萬(房貸) - 244萬(免稅額)
剩餘 = -24萬元,也就是完全免稅!
接下來,柯爸還可以每年贈與現金244萬元幫兒子還房貸,仍不超過免稅額。
建議:這是目前最合法、稅負最輕、操作彈性高的方式。
方式三:逐年分批贈與(低稅但較繁瑣)
如果不想一次贈與整間房子,也可以採「分年轉贈」的方式。
案例:柯爸買下公告現值1,000萬元的房子,登記在自己名下,之後每年贈與兒子約200萬元的產權,預計5年內完成100%贈與。
好處是:
每年控制在免稅額內(244萬),完全不需繳贈與稅
缺點是:
每年都需辦理產權移轉、支付過戶費、可能涉及土地增值稅
房價若變動,可能影響贈與評價與稅負計算
建議:若子女尚未急需名下持有房產,或房屋本身未規劃立即出售,可考慮此方式。
|
哪種方式適合你? |
|||
|---|---|---|---|
| 方式 | 節稅程度 | 操作難度 | 適合對象 |
| 純現金購屋 | 低(易被課稅) | 低 | 有能力一次付清、但能配合貸款憑證者 |
| 附負擔贈與 | 高(可免稅) | 中 | 想讓子女持有不動產、又能結合房貸的家庭 |
| 逐年贈與 | 中(免稅但繁瑣) | 高 | 長期規劃、不急著轉移全部產權者 |
協助子女購屋,記得要聰明規劃 幫助孩子買房不是問題,怎麼買、怎麼登記、怎麼轉移才是關鍵。
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只要:
●善用每年244萬元免稅額
●妥善規劃房貸搭配
●保留金流紀錄與契約證明
你就可以合法避稅、不觸法規、還能保護家庭資產完整性。
現在你知道怎麼開口向富爸爸/富媽媽討房了嗎?
你是否曾為了幫朋友一把,借出一筆錢,或乾脆替對方作保?原本是出於好意,結果卻演變成「錢沒了、情也斷了」的局面?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替朋友貸款作保,結果對方繳不出貸款,債主找上門,連累自己得替他收爛攤;也有人只是借了幾千元給老同學,對方卻從此消失,連一句「對不起」都沒有留下。
為什麼一筆錢,就能讓一段多年情誼瞬間瓦解?
一、你以為是幫忙,他卻從此躲著你
國外有一位聽眾曾在廣播節目中分享她的經歷:她借了50美元給一位單親媽媽同事,對方原本是她每天午餐的聊天對象,也是無話不談的閨蜜。但自從借錢後,對方開始閃避、疏遠,從此不再主動聯絡。
借方沒說一句重話,也沒催債,但朋友卻被羞愧感與壓力逼得自己躲起來了。
錢改變的,不只是戶頭數字,而是關係的本質。
二、借方就是貸方的奴僕
這句話聽起來刺耳,但殘酷的現實正是如此。一旦產生債務關係,即便雙方名義上還是朋友,實質上卻變成了「債權人與債務人」。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會慢慢滲透每一次見面、每一通電話。
●他買了新手機,你心裡想:「有錢換手機,怎麼不先還我?」
●她去旅遊打卡,你覺得:「錢不是還沒還嗎?」
●聚會上他笑得很開心,而你卻滿肚子苦悶
友情從此不再純粹,因為情感已被「債」這個字劃出了一道無形的牆。
三、作保,是用你的人生為別人的選擇買單
比借錢更可怕的,是替人作保。很多人誤以為作保只是「簽個名」,實際上你簽下的是一張可能會炸裂的人生保單。
「如果銀行都不相信他還得起,為什麼你會相信?」 ——這句話應該成為你每次被要求作保時的警鐘。
故事太多,不勝枚舉:
●父母替孩子買車作保,結果孩子繳不出錢、信用破產,父母也被拖下水;
●祖父借錢給孫子買車,孫子丟了工作還不出錢,祖孫關係從此決裂;
●好友貸款買房找你當保人,說好只是過個關卡,結果你變成了還款人...
這不是誇張,而是數以千計家庭破裂的真實案例。貸方要求擔保,是因為他們知道這筆錢很可能收不回來。
四、 感情與金錢的混搭,是最不穩的化學反應
親情、友情、愛情這些關係,最珍貴的就是信任與平等。一旦摻入金錢,尤其是「借貸」這種不對等的安排,關係就會失去重心。
你認為自己是在幫助,但對方可能覺得你在施壓;你以為他會感激,但對方可能因為壓力而反感、疏遠、甚至怨恨你。
最終,雙方都不是壞人,但都感到受傷。這不是借貸的例外,而是它的常態。
五、如果你真的想幫忙,請這樣做
借錢給朋友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請遵守幾個原則,保護自己,也保護關係:
●借出去的錢,就當作送出去了
心裡預設這筆錢拿不回來,如果你還能安心,那就借;不能,就別借。
●比借錢更好的方式:直接給予
如果金額不大,不妨當作一份祝福直接送出,省去關係的破壞與債的壓力。
●永遠不要替任何人作保
沒有例外,無論多親、多愛、多熟,你的名字就是你的資產。不要為別人的風險簽下自己的命運。
不代表你不重情,而是你更成熟
拒絕 說「不」並不是絕情,而是理智。你拒絕一次,可能會挽救一段關係、保住自己的信用、也讓對方學會為自己負責。 真誠的關係,禁不起金錢的試煉,人與人之間最怕的不是金錢,而是「你明明好意,卻成了壞人」的結局。
幫助不該以「借貸」的形式存在,真正的幫助,是給予,不是交易。
下次朋友向你借錢或要求你作保時,請記得一句話:
「如果銀行都不願意相信他,那你為什麼要用自己的人生,證明他不會失信?」
你是否曾在辦理貸款、申請信用卡時被拒?或利率比想像中高?問題很可能出在你的「聯徵中心信用評分」上。
近年來,信用評分已成為各家銀行核貸的重要依據之一。分數高,不只提高核貸成功率,還能享有更優惠的利率與額度。那麼,該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信用評分?
本篇將告訴你 5 個實用且具體的方法,幫助你穩紮穩打建立良好信用,借錢不再是難事!
為什麼信用評分這麼重要?
信用評分是由聯徵中心根據個人過去的繳款行為、負債狀況及其他資料進行統計而得。簡單來說,就是你的「金融行為成績單」。若你曾有逾期繳款、債務過高、頻繁申貸等紀錄,都可能導致分數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完全沒有與金融機構往來(沒申請過信用卡、沒貸過款),系統甚至無法幫你評分。這樣在你真正需要資金時,銀行也無法評估你的還款能力,自然難以核貸。
提高信用評分的 5 大關鍵方法
1. 按時還款,是基本中的基本
不論是信用卡或貸款,每筆帳款的還款截止日都必須牢記在心。即便只是晚一天繳,也可能被記錄為逾期,對評分造成負面影響。
建議你設定提醒或開啟自動扣繳,確保每期帳款準時繳清。記住:「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不是說說而已!
2. 建立信用紀錄:從申請信用卡開始
想提升評分,卻從沒和銀行往來?那你得從「建立信用紀錄」開始。申請一張信用卡並持續正常使用,是最簡單的入門方式。
此外,信用卡使用年限越長,代表你與金融機構的往來越穩定,也有助於拉高分數。但別太貪心頻繁辦卡,信用查詢紀錄過多可能被視為資金需求異常,反而影響評分。
3. 避免高額度使用與分期付款
雖然信用卡讓消費更方便,但額度不是讓你「刷好刷滿」的。若刷卡金額過高,導致額度使用率過高,信用評分也會跟著下降。
尤其是「帳單分期」與「預借現金分期」這兩種行為,會被視為風險較高的貸款行為,對評分不利。若必須大額刷卡,建議先提前繳清一部分,降低帳單金額。
4. 定期檢視你的信用報告
每年可免費申請一次信用報告,務必要好好把握。雖然出錯機率不高,但若報告中出現錯誤紀錄(如未曾申請的貸款或誤記的逾期),不但影響評分,還可能成為申貸阻礙。
若發現異常,應立即與相關金融機構聯繫更正,以確保信用紀錄的準確性。
5. 改善過去的不良紀錄,展現誠意與穩定度
即便過去曾有信用瑕疵,例如逾期、違約、甚至強制停卡,只要你從現在起按時還款、積極還清欠款,信用評分依然有機會逐步提升。
根據聯徵中心說明,不良紀錄的揭露期限通常為 3 至 5 年,期間只要持續維持良好的金融行為,未來的信用評分將逐漸回歸正軌。
小提醒:別掉進這些「信用誤區」
●剪卡會扣分? 如果剪掉的是使用最久的信用卡,的確會讓信用歷史變短、評分略降。不過影響有限,仍可視需求處理。
●卡多會扣分? 不會。聯徵中心表示,信用卡張數多寡不影響評分,重點是你的使用狀況與繳款紀錄。
●查信用會扣分? 自行查詢信用報告不會影響評分。但若你短期內向多家銀行同時申請貸款,就可能被視為風險指標。
信用是一點一滴養出來的
信用不是靠一次「神操作」就能瞬間升級,它是一種生活習慣的累積。
從今天開始,養成準時還款、理性用卡、主動建立信用紀錄的好習慣,不僅能幫你打造健康的財務體質,也讓未來借貸更加順利、輕鬆、划算!
當你聽到「團購」,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下午茶、家電、還是旅遊團?但你可能沒想過,信用貸款其實也能「團購」,而且效果可能比你想像的還驚人!
公司員工貸款的「隱藏折扣」
銀行在面對個別客戶時,通常會依據個人的信用分數、收入、負債比等因素來評估貸款利率與條件。但當一群人—尤其是同一間公司的員工—一起談貸款時,情況就大不同了。
這就是所謂的企業員工專案,或稱為「員工優惠貸款」。它的概念就像是貸款界的「團購價」:
・利率比市場低
・手續費可能全免
・甚至有更彈性的還款期限或快速審核通道
對銀行來說,這不只是幫助一個客戶,而是建立整個企業員工群的長期合作關係,自然願意開出更好的條件。
為什麼公司應該考慮這種方案?
・增加員工滿意度與黏著度
提供比市場更優的貸款條件,是一種實質的員工福利,而且不需公司額外付出成本。
・強化企業品牌形象
員工會感受到公司為他們爭取福利的用心,進一步提升公司形象與雇主吸引力。
・提升財務健康與專注力
當員工在經濟上感到有支援,焦慮降低,自然更能專心於工作表現。
主動談就對了!
如果你是HR、管理層,或者對公司內部福利有興趣的員工代表,可以考慮這幾個步驟:
・統計意願人數
向同仁簡單調查是否有貸款需求,了解初步規模。
・接洽幾家銀行
主動聯繫銀行業務,並建議詢問薪轉銀行,表明你想為公司員工爭取專案條件。通常規模在10人以上就有談判空間。
・比較條件,擇優合作
透過比價,選出提供最具競爭力的銀行方案,再向員工統一公告。
・建立機制與信任
協助員工與銀行接洽,但不涉入個人交易細節,確保個資與隱私。
員工個人也能主動爭取嗎?
即使公司還沒有正式團購專案,只要你能說服幾位同事一起辦貸款,也可以主動向銀行提出「小規模員工方案」。很多銀行對這類案子其實樂見其成,只是多數人從未嘗試去談。
信用貸款不只是個人行為,它也可以是一種集體談判的力量。當你善用團隊、公司或社群的規模優勢,就有機會為自己和夥伴談到更好的條件。
下次別再默默一個人去辦貸款,記得問問你同事:「欸,我們要不要一起貸款團購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