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詐騙陷阱多!這招讓你阻止財產被轉走

<資料來源: 聰明貸款整理>

近年來,台灣不動產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從「零元買房」到冒名申貸、甚至透過假投資誘騙屋主抵押房產,讓許多民眾在毫無防備之下,痛失多年積蓄甚至失去名下房產,猶如日本地面師情節。據內政部統計,全台已有多件疑似不動產詐騙案件成功被攔阻,主要靠的是政府強化的「地政防詐機制」與「即時通報服務」。

如果你也擁有房產,或正在規劃買賣交易,一定要了解這些最新的防詐機制,關鍵時刻能保住你的財產。

詐騙手法進化:從話術操作到冒用身分

近來被揭露的「江媽炒房團」就是經典案例。該集團與建商合作,假借「低自備款購屋」、「無息貸款」等話術,誘導民眾參與炒房,並協助偽造財力證明、向銀行詐貸數億元。不僅讓銀行損失慘重,更有不少民眾被當作人頭戶,房產與名譽雙雙受損。

近期也有詐騙集團鎖定名下有房的民眾,以「高報酬投資」為名,誘使他們將房屋抵押借款投入虛擬幣、海外基金等高風險標的,一旦血本無歸,還可能連房子也不保。

內政部出手強化「四大防線」,防詐更即時

為了遏止詐騙集團手法日益精密,內政部自2023年底啟動強化機制,重點包括:

1. 延長辦理登記時間審慎查核
將不動產抵押與移轉案件辦理時間從原本的1~3天,延長至3~5天,以便地政人員有更多時間與警政機關聯繫、審查是否涉及詐騙。

2. 建立「警政-地政」橫向聯防機制
若臨櫃辦理過程出現可疑情況,地政人員可立即通報警方到場或聯絡家屬,確認是否為真實交易;警方接獲報案後也會回報地政事務所,防止遭詐產權被異動。

3. 推動「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
一旦你的不動產被申請買賣、抵押或其他異動時,系統將第一時間發出簡訊與Email通知你與指定的1位家人,讓你能即時聯絡事務所採取保全措施,防止產權遭詐轉移。

4. 教育宣導與提醒關鍵風險
針對高風險對象(如高齡者、單獨辦理抵押者),地政人員會主動關懷與提問,避免在話術與壓力之下盲目簽署不明文件。

三招自保,讓你安心擁有不動產

除了政府防詐機制,屋主與買賣雙方也應掌握幾個關鍵原則:

●親自辦理,勿全權交由他人
不要輕易授權他人全權處理登記、貸款等流程,文件簽署前務必逐字確認內容。

● 涉及貸款與設定,務必與家人討論
尤其是涉及高金額的抵押或貸款行為,切記與家人討論,不要單獨決策。

●申請「即時通服務」與定期查閱登記資料
只需攜帶身分證與房屋權狀,即可在地政事務所或線上申辦,讓你的不動產多一道守門人。

面對詐騙,不是「信任」而是「查證」

不動產是一生重要資產,詐騙卻只需要一通電話、一張簽名就能奪走。無論是買屋、換屋、辦理貸款,都應抱持高度警覺與冷靜查證的態度。現在政府已搭起防詐網,接下來就靠你主動參與,把自己與家人的財產守得更穩。

更多內容


簽約前必問:銀行貸不滿怎麼辦?這條合約寫進去!

<資料來源: 聰明貸款整理>

近年來,隨著房價屢創新高,自住型買家面臨的不僅是總價壓力,還有來自銀行貸款成數縮水的雙重挑戰。過去銀行對一般住宅交易普遍提供八成房貸,但如今,這樣的條件正逐漸變成「理想狀況」,非「保證條件」。

銀行鑑價拉警報,貸不到八成成常態

以往若房屋售價為1,000萬元,銀行可提供800萬元貸款,買家僅需自備200萬元。但現在,由於市場價格普遍高於銀行鑑價,出現「價高鑑低」現象,導致貸款成數不足成為普遍現象。

舉例而言,一間市價1,500萬元的房屋,銀行可能僅鑑價至1,200萬元。依此計算,即便以八成為基準,銀行僅會提供960萬元貸款。這與買家預期的「八成貸款、300萬自備」相去甚遠,實際自備款恐上看五百萬甚至更多。

仲介話術藏風險 買家輕信恐釀交易糾紛

在交易初期,房地產仲介或代銷常會向買家保證:「可以幫忙處理到八成貸款」,使買方放心簽約。然而,等到實際進入銀行核貸階段,貸款成數未如預期時,交易糾紛隨之產生,買家可能面臨補足差額或違約風險。

「保證貸款成數,否則解約」成救命條款

為避免上述情況,實務上衍生出一項新作法:在合約中加入特約條款,例如「如買方無法貸款達總價之80%,可無條件解除契約,並全額退還訂金及已付款項」。這類條款為買方增加保障,降低因貸款不足而導致違約的風險。

不過,此類條款亦可能引發賣方顧慮。有些賣方為求平衡,可能提出對等條件,如「核貸期間若有更高出價者,賣方可無條件解約」,反而使交易穩定性降低,導致買方錯失心儀物件。

專家建議:預備三成自備款,審慎簽約

面對貸款變數,房產專家提醒買家,在簽約前應務實評估自身財務狀況,預備至少三成自備款,並事前諮詢銀行貸款鑑價區間。同時,務必審慎確認買賣契約條款內容,尤其是與貸款相關的特約條文,並保留書面記錄與書信往來,避免日後爭議。

在房價持續攀升、金融條件收緊的時代,購屋不再只是「找對物件」,更是一場對契約細節與資金安排的智慧考驗。

更多內容


加盟創業想貸款?一次看懂申請流程與資金管道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整理>

在創業浪潮持續升溫的今日,加盟連鎖企業成為許多創業者的首選途徑。透過既有品牌的知名度與經營模式,創業者能夠降低風險、快速切入市場。
然而,加盟所需的初期資金,如加盟金、裝潢費、設備購置費等,往往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元,對於資金有限的創業者而言,申請貸款成為實現夢想的重要一環。

加盟創業貸款的多元選擇

創業者在尋求資金支持時,可考慮以下幾種主要貸款途徑:

1. 房屋抵押貸款

若創業者擁有不動產,可考慮以房屋作為抵押,申請房貸以籌措創業資金。房貸的利率通常較低,且還款期限可達20年以上,減輕每月還款壓力。然而,需注意的是,若無法按時還款,可能面臨房產被拍賣的風險 。

2. 政府優惠創業貸款

政府為鼓勵創業,提供多項優惠貸款方案。例如,「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針對18至45歲的青年創業者,提供最高1,800萬元的貸款額度,涵蓋準備金、週轉性支出及資本性支出等項目,並提供最長5年的利息補貼,補貼年利率上限為2.5% 。

3. 加盟總部合作貸款專案

許多連鎖加盟總部與銀行合作,提供專屬的加盟貸款專案。這些貸款多以信用貸款方式進行,因資金用途明確且有總部背書,利率相對優惠。創業者可在簽約前,主動詢問加盟總部是否有相關融資配套 。

4. 銀行中小企業貸款

若無法透過上述方式取得資金,創業者亦可考慮銀行提供的中小企業貸款。雖然利率可能較高,且需提供擔保品或財力證明,但對於信用良好且有明確營運計畫的創業者而言,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

申請貸款前的準備要點

在申請貸款之前,創業者應做好以下準備:

●撰寫創業計畫書:詳細說明加盟品牌介紹、市場分析、預估營收與成本、還款計畫等,展現創業者的準備程度與還款能力。

●準備必要文件:包括身分證影本、事業設立登記證明、參與政府創業輔導課程證明、貸款申請書等 。

●評估自身信用狀況:良好的信用紀錄有助提高核貸成功率,建議事先查閱聯徵中心的信用報告。

量力而為、審慎評估

理財專家指出,雖然加盟創業比自行創牌風險低,但仍應評估地點、競爭、市場需求與總部支援力道,並做好最壞情境預備資金。貸款雖是助力,亦代表長期負債壓力,建議控制在可承受還款範圍內。 讓夢想起飛,需要周全計畫與穩健資金。若您也想透過加盟踏出創業第一步,不妨提早規劃、善用貸款資源,把握成功契機。

更多內容


自由業沒薪轉、貸款全碰壁?教你破解銀行審核關卡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整理>

近年來,斜槓、自營、自由接案等工作型態蓬勃發展,愈來愈多民眾選擇跳脫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然而,當需要購屋、創業或周轉資金時,卻常因缺乏固定薪轉紀錄、報稅收入不穩定,而在申請貸款時屢遭銀行婉拒。自由業者要怎麼貸款?成為不少人的共同難題。

缺薪轉成致命傷 信用紀錄成關鍵

根據銀行審核標準,穩定收入與薪轉紀錄是最基本的門檻,通常會要求申貸人提供近3~6個月的薪資轉帳證明。但自由工作者多以現金、匯款或零星收入為主,難以提供具代表性的薪資證明,讓銀行難以評估其還款能力。

不過,信貸與房貸並非完全無門。專家指出,自由業者若想成功貸款,應主動建立「可見的財務紀錄」,例如穩定報稅、固定將收入存入特定帳戶,或長期使用信用卡並準時繳款,這些都是替自己建立信用的好方式。

積極報稅、準時繳費 提高信用評分

自由業者應將每年的工作收入如實申報,即便初期繳稅負擔較重,但有助於未來貸款時銀行認定其還款能力。 

此外,善用信用卡、定期繳納健保、稅金、保險等,也是強化個人信用的具體行動。銀行在評估貸款條件時,除了重視薪資穩定性,也會參考整體財務行為及信用分數。維持良好紀錄,有助於取得較優利率與貸款額度。

靈活運用產品 搶先準備資料

目前部分銀行或融資機構對自由工作者推出彈性產品,例如「職業貸款」、「創業貸」、「保單質押貸款」等,可依個人資產或收入模式量身定做。若手上有保單、不動產或定存,也可作為擔保品,降低貸款風險。

專家建議,自由業者若有貸款需求,應事前準備齊全資料,包括近兩年報稅清單、銀行存款紀錄、發票與合約憑證、信用卡對帳單等,這些都能有效向銀行展現其穩定性與償債能力。

貸款前審慎評估 負債比控制在合理範圍

即使成功申貸,自由業者也應對自身現金流有清楚掌握,避免陷入過度負債的風險。財務顧問建議,總負債比不宜超過月收入的40%,並保留3~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以應對工作量波動帶來的財務挑戰。

在靈活與自由的工作型態下,建立穩定信用、主動準備財務資料,自由業者仍有機會順利貸款、實現資產目標。

更多內容


父母幫孩子買房?最新免稅額活用全攻略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

在台灣,許多父母對「幫孩子買房成家」仍抱持高度責任感。但問題是:直接買房送給子女會被課重稅嗎?

答案是:可能會,但你也可以合法省下不少稅金!

雖然納稅是國民義務,但透過合法方式善用「贈與免稅額」與「房貸策略」,不僅可以節省贈與稅,還能穩健完成資產傳承與保障。

以下我們用實際案例,帶你認識三種常見做法,幫助你聰明買房給孩子!

最新贈與免稅額:你一定要知道 根據財政部公告每人每年可免稅贈與 244萬元,雙親合計最多 488萬元/年。

這筆免稅額,就是為子女購屋節稅的關鍵工具。

三種常見方式:哪一種最聰明最省稅?

方式一:純現金購屋(最容易被課稅)

案例:柯爸用現金買下一間市價2,000萬元的房子,登記在兒子名下。該房屋的「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現值」合計為1,000萬元。

贈與稅是依公告現值課徵:

贈與金額 = 1,000萬 - 244萬免稅額 = 756萬元

贈與稅 = 756萬 × 10% = 75.6萬元

除非柯爸主張這是「借款」並有:

●借貸契約

●還款紀錄

●匯款金流資料

●甚至公證文件

否則國稅局通常會認定為「贈與」並課稅。


建議:這種方式風險高,應有完備借貸證明才可避稅。
 

方式二:貸款購屋 + 附負擔贈與(最實用!)

這種方式又稱「附負擔贈與」,即:父母將含房貸的房產贈與子女,房貸成為子女負擔,可從贈與總額中扣除。

案例:柯爸購買市價2,000萬元的房子,自備款1,220萬元、貸款780萬元。房屋公告現值為1,000萬元,之後將房屋(含房貸)贈與給兒子。

計算如下:

贈與金額 = 1,000萬 - 780萬(房貸) - 244萬(免稅額)

剩餘 = -24萬元,也就是完全免稅!

接下來,柯爸還可以每年贈與現金244萬元幫兒子還房貸,仍不超過免稅額。


建議:這是目前最合法、稅負最輕、操作彈性高的方式。
 

方式三:逐年分批贈與(低稅但較繁瑣)

如果不想一次贈與整間房子,也可以採「分年轉贈」的方式。

案例:柯爸買下公告現值1,000萬元的房子,登記在自己名下,之後每年贈與兒子約200萬元的產權,預計5年內完成100%贈與。

好處是:

每年控制在免稅額內(244萬),完全不需繳贈與稅

缺點是:

每年都需辦理產權移轉、支付過戶費、可能涉及土地增值稅

房價若變動,可能影響贈與評價與稅負計算


建議:若子女尚未急需名下持有房產,或房屋本身未規劃立即出售,可考慮此方式。
 

 

哪種方式適合你?

方式 節稅程度 操作難度 適合對象
純現金購屋 低(易被課稅) 有能力一次付清、但能配合貸款憑證者
附負擔贈與 高(可免稅) 想讓子女持有不動產、又能結合房貸的家庭
逐年贈與 中(免稅但繁瑣) 長期規劃、不急著轉移全部產權者

 

協助子女購屋,記得要聰明規劃 幫助孩子買房不是問題,怎麼買、怎麼登記、怎麼轉移才是關鍵。

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只要:

●善用每年244萬元免稅額

●妥善規劃房貸搭配

●保留金流紀錄與契約證明

你就可以合法避稅、不觸法規、還能保護家庭資產完整性。

現在你知道怎麼開口向富爸爸/富媽媽討房了嗎?

更多內容


只因你借了那一筆錢,好朋友變成陌生人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

你是否曾為了幫朋友一把,借出一筆錢,或乾脆替對方作保?原本是出於好意,結果卻演變成「錢沒了、情也斷了」的局面?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替朋友貸款作保,結果對方繳不出貸款,債主找上門,連累自己得替他收爛攤;也有人只是借了幾千元給老同學,對方卻從此消失,連一句「對不起」都沒有留下。

為什麼一筆錢,就能讓一段多年情誼瞬間瓦解?

一、你以為是幫忙,他卻從此躲著你

國外有一位聽眾曾在廣播節目中分享她的經歷:她借了50美元給一位單親媽媽同事,對方原本是她每天午餐的聊天對象,也是無話不談的閨蜜。但自從借錢後,對方開始閃避、疏遠,從此不再主動聯絡。
借方沒說一句重話,也沒催債,但朋友卻被羞愧感與壓力逼得自己躲起來了。

錢改變的,不只是戶頭數字,而是關係的本質。

二、借方就是貸方的奴僕

這句話聽起來刺耳,但殘酷的現實正是如此。一旦產生債務關係,即便雙方名義上還是朋友,實質上卻變成了「債權人與債務人」。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會慢慢滲透每一次見面、每一通電話。

●他買了新手機,你心裡想:「有錢換手機,怎麼不先還我?」
●她去旅遊打卡,你覺得:「錢不是還沒還嗎?」
●聚會上他笑得很開心,而你卻滿肚子苦悶

友情從此不再純粹,因為情感已被「債」這個字劃出了一道無形的牆。

三、作保,是用你的人生為別人的選擇買單

比借錢更可怕的,是替人作保。很多人誤以為作保只是「簽個名」,實際上你簽下的是一張可能會炸裂的人生保單。

「如果銀行都不相信他還得起,為什麼你會相信?」 ——這句話應該成為你每次被要求作保時的警鐘。

故事太多,不勝枚舉:

●父母替孩子買車作保,結果孩子繳不出錢、信用破產,父母也被拖下水;
●祖父借錢給孫子買車,孫子丟了工作還不出錢,祖孫關係從此決裂;
●好友貸款買房找你當保人,說好只是過個關卡,結果你變成了還款人... 

這不是誇張,而是數以千計家庭破裂的真實案例。貸方要求擔保,是因為他們知道這筆錢很可能收不回來。

四、 感情與金錢的混搭,是最不穩的化學反應

親情、友情、愛情這些關係,最珍貴的就是信任與平等。一旦摻入金錢,尤其是「借貸」這種不對等的安排,關係就會失去重心。

你認為自己是在幫助,但對方可能覺得你在施壓;你以為他會感激,但對方可能因為壓力而反感、疏遠、甚至怨恨你。

最終,雙方都不是壞人,但都感到受傷。這不是借貸的例外,而是它的常態。

五、如果你真的想幫忙,請這樣做

借錢給朋友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請遵守幾個原則,保護自己,也保護關係:

●借出去的錢,就當作送出去了
心裡預設這筆錢拿不回來,如果你還能安心,那就借;不能,就別借。

●比借錢更好的方式:直接給予
如果金額不大,不妨當作一份祝福直接送出,省去關係的破壞與債的壓力。

●永遠不要替任何人作保
沒有例外,無論多親、多愛、多熟,你的名字就是你的資產。不要為別人的風險簽下自己的命運。

不代表你不重情,而是你更成熟

拒絕 說「不」並不是絕情,而是理智。你拒絕一次,可能會挽救一段關係、保住自己的信用、也讓對方學會為自己負責。 真誠的關係,禁不起金錢的試煉,人與人之間最怕的不是金錢,而是「你明明好意,卻成了壞人」的結局。

幫助不該以「借貸」的形式存在,真正的幫助,是給予,不是交易。

下次朋友向你借錢或要求你作保時,請記得一句話:

「如果銀行都不願意相信他,那你為什麼要用自己的人生,證明他不會失信?」

更多內容


信用評分如何提高?5 個方法讓你貸款更順利、利率更優惠!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整理>

你是否曾在辦理貸款、申請信用卡時被拒?或利率比想像中高?問題很可能出在你的「聯徵中心信用評分」上。
近年來,信用評分已成為各家銀行核貸的重要依據之一。分數高,不只提高核貸成功率,還能享有更優惠的利率與額度。那麼,該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信用評分?
本篇將告訴你 5 個實用且具體的方法,幫助你穩紮穩打建立良好信用,借錢不再是難事!

為什麼信用評分這麼重要?

信用評分是由聯徵中心根據個人過去的繳款行為、負債狀況及其他資料進行統計而得。簡單來說,就是你的「金融行為成績單」。若你曾有逾期繳款、債務過高、頻繁申貸等紀錄,都可能導致分數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完全沒有與金融機構往來(沒申請過信用卡、沒貸過款),系統甚至無法幫你評分。這樣在你真正需要資金時,銀行也無法評估你的還款能力,自然難以核貸。

提高信用評分的 5 大關鍵方法

1. 按時還款,是基本中的基本
不論是信用卡或貸款,每筆帳款的還款截止日都必須牢記在心。即便只是晚一天繳,也可能被記錄為逾期,對評分造成負面影響。

建議你設定提醒或開啟自動扣繳,確保每期帳款準時繳清。記住:「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不是說說而已!

2. 建立信用紀錄:從申請信用卡開始

想提升評分,卻從沒和銀行往來?那你得從「建立信用紀錄」開始。申請一張信用卡並持續正常使用,是最簡單的入門方式。

此外,信用卡使用年限越長,代表你與金融機構的往來越穩定,也有助於拉高分數。但別太貪心頻繁辦卡,信用查詢紀錄過多可能被視為資金需求異常,反而影響評分。

3. 避免高額度使用與分期付款

雖然信用卡讓消費更方便,但額度不是讓你「刷好刷滿」的。若刷卡金額過高,導致額度使用率過高,信用評分也會跟著下降。

尤其是「帳單分期」與「預借現金分期」這兩種行為,會被視為風險較高的貸款行為,對評分不利。若必須大額刷卡,建議先提前繳清一部分,降低帳單金額。

4. 定期檢視你的信用報告

每年可免費申請一次信用報告,務必要好好把握。雖然出錯機率不高,但若報告中出現錯誤紀錄(如未曾申請的貸款或誤記的逾期),不但影響評分,還可能成為申貸阻礙。

若發現異常,應立即與相關金融機構聯繫更正,以確保信用紀錄的準確性。

5. 改善過去的不良紀錄,展現誠意與穩定度

即便過去曾有信用瑕疵,例如逾期、違約、甚至強制停卡,只要你從現在起按時還款、積極還清欠款,信用評分依然有機會逐步提升。

根據聯徵中心說明,不良紀錄的揭露期限通常為 3 至 5 年,期間只要持續維持良好的金融行為,未來的信用評分將逐漸回歸正軌。

小提醒:別掉進這些「信用誤區」

●剪卡會扣分? 如果剪掉的是使用最久的信用卡,的確會讓信用歷史變短、評分略降。不過影響有限,仍可視需求處理。

●卡多會扣分? 不會。聯徵中心表示,信用卡張數多寡不影響評分,重點是你的使用狀況與繳款紀錄。

●查信用會扣分? 自行查詢信用報告不會影響評分。但若你短期內向多家銀行同時申請貸款,就可能被視為風險指標。

信用是一點一滴養出來的

信用不是靠一次「神操作」就能瞬間升級,它是一種生活習慣的累積。
從今天開始,養成準時還款、理性用卡、主動建立信用紀錄的好習慣,不僅能幫你打造健康的財務體質,也讓未來借貸更加順利、輕鬆、划算!

更多內容


原來貸款也能團購?企業員工這樣做最划算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

當你聽到「團購」,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下午茶、家電、還是旅遊團?但你可能沒想過,信用貸款其實也能「團購」,而且效果可能比你想像的還驚人!

公司員工貸款的「隱藏折扣」

銀行在面對個別客戶時,通常會依據個人的信用分數、收入、負債比等因素來評估貸款利率與條件。但當一群人—尤其是同一間公司的員工—一起談貸款時,情況就大不同了。

這就是所謂的企業員工專案,或稱為「員工優惠貸款」。它的概念就像是貸款界的「團購價」:
・利率比市場低
・手續費可能全免
・甚至有更彈性的還款期限或快速審核通道
對銀行來說,這不只是幫助一個客戶,而是建立整個企業員工群的長期合作關係,自然願意開出更好的條件。

為什麼公司應該考慮這種方案?

・增加員工滿意度與黏著度
提供比市場更優的貸款條件,是一種實質的員工福利,而且不需公司額外付出成本。

・強化企業品牌形象
員工會感受到公司為他們爭取福利的用心,進一步提升公司形象與雇主吸引力。

・提升財務健康與專注力
當員工在經濟上感到有支援,焦慮降低,自然更能專心於工作表現。

主動談就對了!

如果你是HR、管理層,或者對公司內部福利有興趣的員工代表,可以考慮這幾個步驟:

・統計意願人數
向同仁簡單調查是否有貸款需求,了解初步規模。

・接洽幾家銀行
主動聯繫銀行業務,並建議詢問薪轉銀行,表明你想為公司員工爭取專案條件。通常規模在10人以上就有談判空間。

・比較條件,擇優合作
透過比價,選出提供最具競爭力的銀行方案,再向員工統一公告。

・建立機制與信任
協助員工與銀行接洽,但不涉入個人交易細節,確保個資與隱私。

員工個人也能主動爭取嗎?

即使公司還沒有正式團購專案,只要你能說服幾位同事一起辦貸款,也可以主動向銀行提出「小規模員工方案」。很多銀行對這類案子其實樂見其成,只是多數人從未嘗試去談。

信用貸款不只是個人行為,它也可以是一種集體談判的力量。當你善用團隊、公司或社群的規模優勢,就有機會為自己和夥伴談到更好的條件。
下次別再默默一個人去辦貸款,記得問問你同事:「欸,我們要不要一起貸款團購一下?」

更多內容


融資公司是否應設專法?監管與改革的十字路口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整理>

隨著近年融資市場快速發展,許多創業者、信用紀錄不足者與資金短缺民眾,紛紛轉向融資公司尋求協助。然而,這些公司往往審核條件寬鬆、貸款利率偏高,導致市場亂象叢生。是否應該為融資公司設立專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專法與否?監管立場分歧

目前,主管機關認為,融資公司並未吸收大眾存款,不屬於傳統金融機構範疇,因此無須另訂專法,僅需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即可,且此法罰則已達千萬元,相對具震懾力。然而,立法院內多位民意代表及部分學者認為,現行法制不足以全面遏止市場亂象,專法才是從根本改善問題的關鍵。 相關公聽會中,與會專家與民間團體也表達對現況的憂慮,認為若僅依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作為子法納管,不僅抽象,且實際效果有限,無法根本解決亂象。

市場亂象與消費糾紛不斷

由於融資公司針對信用條件不佳者提供貸款,過件率高,但相應利率與手續費也極高,常常超過法定上限。某些案例甚至出現「小額資產卻貸出高額資金」的極端現象,使借款人陷入高額負債與惡性循環。 統計指出,2020 至 2023 年間,每年平均有約 300 至 400 件與融資公司有關的消費糾紛,其中七成為「無法解約或需高額手續費提前清償」問題。這些案例暴露出制度漏洞與缺乏監管所造成的風險。

專法草案歷經波折

事實上,台灣早於 2008 年即曾提出《融資公司法》草案,原欲透過金管機構統一管理提升市場穩定性,但因金融海嘯爆發、主管機關難以明確界定等問題,草案最終擱置。 2024 年,主管機關再次著手研究專法的可行性,並預計年底前將完成分析報告。短期內,為補充監理空白,部分融資公司已被納入《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的規範,並強化揭露利率與費用,管制不當催收行為。

借鏡國際經驗:英國與日本模式

在國際間,英國與日本均已針對融資或貸金行業設立專門法律制度。英國透過《消費信貸法》建立包括冷卻期、廣告揭露、牌照制度與司法救濟機制等規範,並由金融行為監管局統一管理。日本則藉《貸金業法》限制業者放款金額不得超過借款人年收入三分之一,並設有指定信用資訊機構,防止多頭授信與過度負債。 這些措施不僅保障消費者,也提升市場透明度與信任度,值得台灣參考借鏡。

業界自律仍難取代法律約束

鑒於部分融資公司資金來自銀行,銀行公會也試圖透過內部規範加強控管。例如擬定「授信實務守則」,要求租賃公司建立風控制度、揭露風險、簽署切結書等,避免資金流向高風險領域。惟此類自律規範並無法律拘束力,難以對違規者採取強制處置,因此各界仍普遍認為專法更具實質效益。

建立專法:保護消費者與提升產業信任

從長遠來看,設立專法不僅可明確劃定融資公司屬性與管理範疇,更能有效規範利率、費用揭露、借貸流程與資本要求,減少消費者因資訊不對稱而陷入陷阱。 此外,專法可依照公司規模與風險設計不同的監管層級,小型創新業者可適度降低合規成本,而大型業者則需接受更嚴格資本與風控要求。這將有助於平衡金融發展與市場秩序,打造更健康的融資環境。

更多內容


小心貸款代辦陷阱!4大風險讓你越貸越慘

<資料來源:聰明貸款整理>

你是否曾接過電話或看到廣告,聲稱「專業貸款代辦」、「保證核貸」、「信用瑕疵也可辦」?乍聽之下似乎省時又方便,還有專人幫你搞定複雜流程,但你知道嗎?這樣的代辦服務,其實隱藏著不小的風險,甚至有可能讓你背上更多債務或惹上法律麻煩!

金管會已明令:銀行禁止接受貸款代辦送件

近期立法院質詢中指出,許多詐騙集團打著「貸款代辦」的名義,用話術誘騙年輕人上鉤。例如,他們會說「你的聯徵被查太多次了,這樣銀行不會核貸」,然後鼓吹你走代辦。其實這是錯誤資訊。金管會已明確指出,多次聯徵查詢紀錄並不是拒絕貸款的合理理由,這些話術完全是詐騙!

金管會銀行局也已正式規定:銀行不得接受任何代辦公司所提交的貸款申請案件。也就是說,這些代辦送件其實在銀行眼中根本不被認可,有很高機率直接被駁回。

為什麼貸款找代辦風險這麼高?

雖然代辦公司會自稱熟悉銀行審核標準,能幫你「量身打造」貸款方案,但實際上,他們能做的通常只是幫你填資料、送件,最後核貸與否,仍然由銀行根據你的財務與信用狀況決定,並沒有特權。反而,你可能面臨以下幾個風險:

風險一:授信資料被「包裝」造假 不少代辦為了增加過件機率,會擅自修改或偽造你的財務資料。一旦被銀行發現,輕則列為黑名單,重則涉及偽造文書罪,甚至吃上官司。

風險二:信用查詢次數過多 代辦業者可能一次將你的資料送到多家銀行,造成你的聯徵紀錄出現大量查詢紀錄,讓銀行認為你資金需求異常,進而拒絕核貸。

風險三:個資外洩風險 申請貸款時,代辦通常會要求你提供身分證影本、存摺、薪資單等資料,一旦流入不法之手,恐怕會被利用成為人頭帳戶或牽涉其他金融犯罪。

風險四:高額手續費 就算你順利核貸,也別急著開心。有些代辦收取的手續費高達貸款金額的8%~15%,甚至南部地區有高達30%的案例,100萬貸款可能要繳30萬給代辦!而且,有些代辦就算貸款沒過,也會硬收諮詢費。

「打詐」不能靠老方法 金管會將持續升級查核手段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金管會也坦言「打詐不能只靠老招」,未來將與銀行業者密切合作,加強查核機制與金融教育宣導,強調:打擊詐騙,不打更詐!

貸款請走正規管道,保護自己最安心

如果你真的有資金需求,最安全、最可靠的方式就是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
銀行的專員會根據你的信用與財務狀況,提出合適的方案。避免走歪路,更不要相信來路不明的「保證過件」話術。當你願意花點時間了解貸款流程,其實一點也不難,而且也能避免讓自己陷入金錢與法律雙重風險。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