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購屋時為了兼顧「收益」與「自住」,選擇購買仍在出租中的物件,卻在申請新青安房貸時遭拒。財政部近日明確指出,只要房屋登記時仍有租約存在,即便買家打算等租約屆滿後自住,也無法申請新青安優惠貸款,更不得享有利息補貼。
根據規定,申請新青安房貸者,須符合「自用住宅」條件,若購屋時房屋已有承租人,即構成「轉租」,違反貸款政策精神。財政部強調,申辦資格以建物登記謄本的日期為準,若該房屋在謄本登記日起六個月內完成購置,即屬有效申請範圍,但「租約未屆滿」將使申貸資格直接喪失。
有民眾反映,購屋時曾被代書或賣方以「租約穩定、收益保障」作為吸引條件,計畫等約滿後再申請新青安,但最終仍遭行庫拒絕。財政部提醒,購屋者若先以一般房貸承作,日後再「自行改貸」新青安,依現行規定也不適用利息補貼,形同失去優惠資格。
目前新青安提供0.5個百分點的利息補貼,貸款利率為1.775%,明顯低於一般首購利率2.2%或銀行常見房貸利率2.4%,因此條件嚴格審查也勢在必行。
嚴審風暴擴及舊青安 公股行全力查核防炒房
為防杜人頭戶及投機炒作行為,八大公股銀行近月來加強查核新、舊青安房貸戶。各行指出,目前查核中不合規件數均控制在2%以下,其中違規主因為「轉租」,而非人頭戶。
公股行高層表示,青安房貸原意在協助真正有自住需求的年輕人與家庭,為確保政策落實,銀行不僅要求申請人填寫「自住切結書」,更透過「事前、事中、事後」三道關卡進行審核,包括申請人背景、房屋使用情況及後續實地勘查等,並配合政府跨部會資料比對,查核出租、所有權異動或營業使用等情況。
第一銀行統計,自新青安開辦以來截至2024年9月底,不合規案例占比不到2%,多為出租使用所致。華南銀行則指出,將持續利用租金比對與所有權查詢等資料,配合內政部進行交叉查核。彰化銀行也表示,對於違反規定的貸款戶,將依法追回補貼利息並協助轉貸其他合適方案。
特殊情況仍可申請 天災損房與「幫爸媽貸款」不影響
財政部補充,若民眾手上唯一持有的房產為天災受損的半倒住宅,並有相關證明文件者,即使再購新屋,仍可申請新青安貸款。另外,部分民眾擔心過去曾以自己名義替父母辦房貸會喪失資格,財政部則明確表示,只要名下、配偶與未成年子女名下均無自有住宅,或屬單身身分,仍具備「一生一次」的新青安資格。
整體而言,截至今年5月底,新、舊青安共撥貸逾46.5萬戶,總金額達新台幣2兆3,730億元。政府與金融體系持續強化資格把關與查核作業,避免貸款資源遭濫用,回歸政策本質——真正協助有購屋需求的家庭穩定落腳。
新青安房貸政策雖曾掀起一波搶貸熱潮,然而隨著政策將於2026年7月31日截止、核貸難度升高,愈來愈多首購族選擇改申請一般房貸。市場觀察顯示,政策吸引力大不如前,銀行房貸部門更面臨「額度見頂」與「交屋潮」雙重壓力。
政策熱度驟降 新青安撥貸年減四成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指出,新青安政策於2024年5月曾創下單月核貸8000多件高峰,但隨後因政府加強稽查,市場熱度驟降。根據統計,2025年4月撥貸僅剩4000多件,年減約四成,顯示買氣明顯退潮。
「新青安政策將於2026年結束,未來利率補貼不再,加上貸款限制多、排隊久,反而不如選擇一般首購房貸實際。」賴志昶分析,目前不少首購族乾脆不再執著於新青安,改申請一般房貸,利率約2.5%~2.6%,銀行也樂於承作。
公股銀行壓力爆表 房貸成燙手山芋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新青安對公股行庫造成沉重壓力,尤其在第一線查核違規事項的情況下,導致銀行核貸日趨保守。Dcard與Threads等平台上,不少網友反映「申請困難、排隊撥款」,甚至出現核貸後撥款延後至2個月後的案例。
有網友分享,詢問合庫、農會時皆被告知「額度已滿」,只好改走一般房貸。另一名網友則指出,即使成功核貸新青安,但條件嚴格、綁保單、貸款成數低,整體不如預期。有網友建議「台銀雖成數偏低但撥款快」、「土銀、第一銀仍可嘗試但需排隊」。
央行緊縮放貸 一般房貸也難逃限縮命運
不僅新青安面臨困境,一般首購房貸也遭遇收緊潮。中央銀行從2023年起陸續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要求銀行自主管控全年房貸總額,造成整體承作意願下滑。根據央行資料,今年前半年新承作房貸金額多在600~700億元間徘徊,遠不及過去動輒千億元水準。
銀行房貸主管透露,「下半年交屋潮來臨,不只新青安,一般首購貸款也得『能避則避』。」他指出,若採用收支比200%的嚴格審核標準,年收入不到160萬元的民眾將難以貸足8成房貸,核貸條件空前嚴苛。
未來新政策仍有空間?
針對是否可能出現「新新青安」或其他房貸補助政策,徐佳馨認為政府勢必會調整相關政策,只是目前輿論對新青安態度偏負面,短期內難見重啟動能。
至於市場建議,專家普遍鼓勵首購族在房貸緊縮時期,「提早準備資金、彈性看待貸款方案」,避免最後關頭資金斷鏈。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25年1至5月全台住宅使用執照(簡稱使照)核發量達55,347戶,年增3.1%,不僅突破5.5萬戶大關,更創下2006年以來同期新高紀錄。隨著近年建商大舉推案,完工潮逐步到來,未來一至兩年仍將是使照高峰期,市場正迎來一波「大量交屋潮」。
根據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分析,這波交屋潮起因於2018年後台商資金回流、疫情後貨幣寬鬆激發的建案潮,再加上疫情期間建案普遍因缺工、缺料而工期延宕,導致新成屋從2024年起陸續落成,交屋量明顯放大,預期2025年全年使照量有望再度突破新高。
|
歷年1-5月住宅使照量前三名 |
||
|---|---|---|
| 排名 | 西元年 | 1-5月住宅使照量(戶) |
| 1 | 2025 | 55,347 |
| 2 | 2024 | 53,665 |
| 3 | 2008 | 49,419 |
資料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彙整。
註: 住宅使照量統計建物用途為住宅(含農舍)。
桃園、台中、新北交屋量領先
觀察今年1至5月各都會區使照核發量,以桃園市的11,725戶居冠,其次為台中市的9,459戶,新北市則以9,324戶位居第三。其中,新北市年增25.3%、桃園市成長22%,雙雙突破兩成,交屋量擴張明顯。陳金萍指出,有科學園區題材或大型重劃區開發的城市,仍是建商積極推案熱區,使照數字也相對突出。
|
近二年1-5月住宅使照量變化 |
||||
|---|---|---|---|---|
| 縣市 | 1-5月住宅使照量(戶) | 年增幅 | ||
| 2024年 | 2025年 | |||
| 台北市 | 3,441 | 3,017 | -12.3% | |
| 新北市 | 7,443 | 9,324 | 25.3% | |
| 桃園市 | 9,610 | 11,725 | 22.0% | |
| 新竹縣市 | 3,260 | 2,671 | -18.1% | |
| 台中市 | 8,668 | 9,459 | 9.1% | |
| 台南市 | 4,065 | 3,617 | -11.0% | |
| 高雄市 | 7,054 | 7,417 | 5.1% | |
| 全台 | 53,665 | 55,347 | 3.1% | |
資料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彙整。
註: 住宅使照量統計建物用途為住宅(含農舍)。
購屋族警覺:房貸成數未如預期,資金壓力升高
然而,面對這波交屋潮,市場卻隱含風險。陳金萍示警,目前正值房貸審核趨嚴、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持續影響下,購屋者恐面臨「貸款成數不如預期」的困境。尤其是非首購族,若貸款成數落差過大,資金缺口可能動輒數百萬元,資金調度壓力劇增。
即便預售屋銷售率普遍不錯,加上房地合一稅限制短期轉售的誘因,但在貸款限制之下,許多購屋人交屋前才發現核貸額度縮水,若未提前準備資金,恐將面臨違約風險。
及早規劃財務、諮詢貸款條件
對此,陳金萍建議,潛在交屋者應及早審視自身信用條件與家庭財務狀況,預先了解可能可貸金額,並多方諮詢銀行貸款業務,評估最合適的貸款產品與資金調度方式。唯有做好萬全準備,才能避免交屋前資金斷鏈,陷入違約風險。
從歷年建照與使照趨勢可見,2024與2025年是交屋高峰的開始,房市進入另一階段的「落成消化期」。市場雖熱,但購屋者的資金與信貸條件是否到位,將是能否順利交屋、平穩過渡的關鍵。
新青安房貸政策推出後,年輕族群的購屋意願明顯提升。根據中信房屋研展室彙整聯徵中心統計資料,35歲以下年輕人申辦房貸的件數占比排名顯示,新竹縣以38.8%居冠,依序為屏東縣38.3%、台南市36.8%、高雄市36.5%、桃園市35.7%,顯示這五大地區成為年輕購屋族最積極進場的熱區。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表示,年輕人購屋除了重視房價,更關注當地的發展潛力與就業機會,這也成為這五大熱區吸引年輕買盤的主因。
新竹縣:竹科效應撐起購屋熱潮
新竹縣蟬聯榜首,主因是竹科產業發展帶動年輕工程師大量湧入,購屋需求快速成長。然而,新竹市與竹北市的房價已站上5字頭,預售屋甚至上看6至7字頭,使許多購屋族轉向新豐、竹東、寶山、新埔等房價相對親民的周邊區域,帶動整體交易量。
屏東縣:非都會區唯一上榜,潛力快速浮現
屏東為榜單中唯一非屬七大都會區的縣市,卻以38.3%的年輕貸款占比緊追新竹。莊思敏指出,近年屏東受惠於科技園區、台積電設廠、高鐵南延及捷運延伸等建設利多,加上縣府積極推動青年返鄉就業政策,不僅吸引在地青年購屋,也承接來自高雄的外溢買盤,房市潛力備受看好。
台南、高雄:建設帶動,基期低成吸引力
南二都台南與高雄因科技業與公共建設利多匯聚,加上相對較低的房價基期,吸引大量首購族、小家庭及就業人口進場。不過,隨著市況逐步降溫,投資買盤轉趨觀望,導致區域市場進入盤整期,未來發展仍需觀察。
桃園市:通勤族首選,房價與生活品質兼顧
桃園靠近雙北,房價卻親民不少,在捷運、高鐵、航空城與各大重劃區陸續開發下,成為北市外溢人口及年輕首購族的首選。越來越多青年選擇「以通勤換取可負擔的生活」,推升桃園年輕房貸占比達35.7%。
專家提醒:購屋前審慎評估還款能力
莊思敏強調,新青安政策確實降低購屋門檻,讓更多年輕人得以提早實現置產夢。不過,面對長期貸款壓力,仍需審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與還款能力。若過度使用財務槓桿,可能導致債務比重過高,削弱抗風險能力,甚至壓縮自我投資與生活品質的空間。
|
2025Q1全台五大年輕房貸族購屋熱區 (單位: 件) |
|||
|---|---|---|---|
| 縣市 | 35歲以下年輕房貸族申貸件數A | 新增房貸總件數B | 年輕房貸族佔比 A/B |
| 新竹縣 | 459 | 1,184 | 38.8% |
| 屏東縣 | 288 | 752 | 38.3% |
| 台南市 | 776 | 2,110 | 36.8% |
| 高雄市 | 1,933 | 5,298 | 36.5% |
| 桃園市 | 2,018 | 5,645 | 35.7% |
註: 統計排除新增房貸件數不足100件之縣市
資料來源: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中信房屋
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企業對資金運用趨於保守,也反映在金融體系中小企業放款數據上。金管會最新公布,截至2025年5月底,本國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達新台幣10兆4,670億元,雖然較上月底增加28億元,但單月增幅創下近十年同期新低,成為觀察經濟景氣動向的重要警訊。
根據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王允中說明,放款成長趨緩與多項市場與政策變數有關,包括企業振興貸款補貼到期、部分建設案交屋後償還貸款、新建案承作意願下降,以及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企業出口與投資時程,加劇中小企業保守心態、降低融資需求。
儘管5月單月增幅疲軟,但累計今年前5個月,中小企業放款總增幅仍達1,290.2億元,為近十年同期第五高,達成金管會全年放款目標4,600億元的28.09%。
從個別銀行表現觀察,民營銀行在放款增長上表現亮眼,前五大增幅銀行依序為中國信託(增352億元)、永豐銀行(增255億元)、台新銀行(增244億元)、台北富邦(增238億元)與玉山銀行(增124億元)。相較之下,部分公股銀行則出現放款餘額下滑,包括台灣銀行(減221億元)、華南銀行(減158億元)與土地銀行(減125億元)等。
至於放款餘額總量,仍由公股銀行居主導地位。截至5月底,第一銀行以9,672億元居冠,其次依序為合作金庫8,382億元、台灣企銀8,007億元、華南銀行7,725億元與兆豐銀行7,071億元,顯示中小企業長期融資仍高度依賴公股行庫支持。
資產品質方面,5月底中小企業放款占全體企業放款比率為64.66%、占民營企業比重為68.37%,分別較上月增加0.22與0.25個百分點。平均逾期放款比率為0.21%,較4月底下降0.03個百分點,反映銀行整體風險控管尚稱穩健。
金管會表示,將持續督促並鼓勵銀行,在確保資產品質與風險控管前提下,積極支持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協助其在經濟變局中穩定營運、強化韌性,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在房價高漲與信用緊縮的雙重壓力下,許多情侶或新婚夫妻在購屋時,為保障彼此財產權益,選擇採「一人一半」的房屋共同持分登記。然而,這項過去看似周全的安排,卻可能在換屋時成為政策下的隱形地雷。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受到央行近年接連啟動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影響,共同持分者會同時喪失「首購資格」。這意味著,一旦要換屋、申請第二戶房貸時,不僅貸款成數可能被限縮至五成,連寬限期等優惠條件也難以取得。
曾敬德分享實際案例,有對夫妻早年共同購屋、登記各半,婚後隨著家庭成員增加,空間不敷使用決定換屋,卻發現雙方都已不具首購身分。最終他們選擇將房屋贈與其中一人,再由「乾淨身分」的另一方申貸,才成功取得新屋貸款。然而因新舊兩屋同時背負貸款,加上新房裝修動輒上百萬現金,財務壓力過重,最終仍選擇賣掉原屋減輕負擔。
換屋族「一買一賣」機制受限 銀行承接意願低
針對換屋族面臨的困境,央行雖設有「一買一賣」切結機制,若能於一年內賣出原屋,仍可享有首購貸款優惠。但曾敬德表示,在當前銀行資金吃緊下,多數金融機構對此類案件採保守態度,擔心貸後追蹤不易,不願輕易承接。
根據聯徵中心與央行資料統計,2023年第3季至2025年第1季間,全台共核發約36.3萬件房貸,但同期銀行受理「一買一賣」協處案件僅約2142件,佔比連1%都不到,顯示大多換屋族對制度持觀望態度,或選擇「先賣後買」以避風險。
政策轉向 改變購屋策略
央行自2023年9月起祭出第七波限貸政策,第二屋貸款成數全面下修至五成,導致過去常見的共同持分登記模式「一次用掉兩個首購名額」成為市場大忌。
住商不動產大南區協理林祺博指出,換屋族在限貸政策下普遍採保守策略,不少民眾為避免售屋壓力,選擇延後換屋或先出售原屋後再買。他也建議,現階段民眾購屋應重新檢視登記方式與貸款規劃,避免未來重複踩雷。
專家建議:換屋前先盤點三件事
曾敬德提醒,換屋族應在換屋前盤點三件事:
1.頭期款籌措能力:是否能在裝潢與搬遷支出之外,仍保有足夠流動資金?
2.貸款條件爭取:是否能以單方無房貸紀錄配偶申請貸款,以享更佳利率與寬限期?
3.稅務規劃考量:房地合一稅是否影響出售舊屋後的實得金額?
他強調:「市場上仍偶爾出現高CP值物件,有意換屋的家庭不妨提前布局,避免因政策限制錯失良機。」
新青安優惠貸款政策原本是政府協助首購族的重要工具,卻因近期一則「年薪不夠被勸退」的案例,引發民眾對核貸門檻升高的擔憂。雖然相關銀行火速澄清「並未拒貸」,但市場疑慮未解,專家更指出,即便符合資格,銀行核貸標準仍趨嚴。在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後,房市風險升溫,申貸條件與區域違約率的微幅變化,均反映出房市可能進入更嚴苛的「篩選期」。
年薪百萬才撐得起新青安?收入負債比成關鍵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一位民眾購買總價約1,200萬元預售屋,申請新青安貸款時卻因年收不足而遭拒貸。若以貸款8成、年期40年、利率1.775%計算,每月需還約2.8萬元,若依照銀行普遍認定還款佔所得比例約30%-40%,年薪必須達百萬元以上才有機會順利過關。
銀行普遍評估財務能力時,除了房屋本身條件,最重視的還是「收入負債比」。張旭嵐指出,當房貸及其他貸款總額超過年收入的7成,銀行便會酌情降低核貸成數,甚至直接拒貸。
高收入不等於最好貸?貸款成數、利率有玄機
根據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統計,2025年第一季的平均核貸成數為71.82%,其中年收120至160萬元的民眾平均貸款成數最高,達72.96%;年收80至120萬者也有72.94%。但收入過高或過低,反而核貸成數下滑,例如年收80萬以下與300萬以上的族群平均成數約降至70.9%。
房貸利率方面,2025年第一季整體平均已升至2.36%,相較前一年度2.11%略增0.25%。有趣的是,收入較低者反而享有相對優惠的利率,如年收120萬以下者的平均利率為2.34%,而年收300萬族群則達2.44%。
三類物件恐遭「踩雷」 首購者需慎選
張旭嵐提醒,即使符合新青安條件,若所購物件條件不佳,也可能無法順利核貸。尤其以下三類房產常落入「難貸區」:
1.蛋殼區新屋:新興重劃區發展未成熟、空屋率高,易出現鑑價不符、貸不滿八成。
2.蛋白區老屋:非交通便利區域的老屋,因鑑價低與年限短導致月繳金額高,增加財務壓力。
3.小坪數住宅:12坪以下的小宅易被視為投資用途,不少銀行直接拒收,建議購屋至少選擇15坪以上。
違約率雖低,房市潛藏風險浮現
內政部最新數據指出,截至2024年第四季,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為0.07%,處歷史次低。但專家警告,這可能只是短暫現象,因房價支撐仍在,一旦市場轉向,違約風險恐將升溫。
台北市的違約率已從0.08%上升至0.10%,為全國最高,反映高槓桿購屋者正面臨壓力。南部的台南、高雄違約率也逐步攀升至0.08%。相較之下,新竹市仍維持在0.02-0.03%的低點,主要受惠於竹科族穩健的購屋能力。
住商不動產分析指出,2025年恐迎來「三重衝擊」:史上最大交屋潮、寬限期陸續到期、"利率脫鉤超過3%"的現象,將成為高槓桿買盤的最大考驗。
在房價與物價齊漲的雙重夾擊下,購屋夢愈發遙不可及。根據台灣房屋集團針對2025年第一季聯徵中心房貸資料與勞退新制平均工資分析,全台主要都會區房貸負擔率驚人,北中南上班族幾乎難以靠薪水單獨撐起一間房,購屋壓力達爆表程度。
台北最「心苦」 月薪差房貸2.6萬
以台北市為例,第一季平均鑑估房價為2,621萬元,在貸款成數8成、利率2.282%、30年期本息攤還條件下,每月房貸需繳約8.05萬元,然而北市上班族平均月薪僅有5.46萬元,不吃不喝仍短少2.59萬元,堪稱全台最難買房的城市。
相比之下,新竹市雖房價高,但因科技業支撐,勞工平均月薪達7.36萬元,購屋壓力相對輕微。以房價1,936萬元試算,每月房貸約5.95萬元,雖仍高出理財建議(房貸佔薪資上限三分之一),但每月尚有約1.4萬元可支配,成為購屋負擔壓力最小的都會區。
單薪族淪為「脫北者」 蛋白區買房成趨勢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薪資成長遠遠追不上房價漲幅,除非「靠爸」、「雙薪」,否則單身族根本無法在都會區落腳,進而促成「脫北潮」,轉向蛋白區或中南部尋找較合理的房價。
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的情況亦不樂觀,若以月薪一半作為可負擔房貸試算,推估購屋總價幾乎壓縮至700萬元以下,與當地新屋行情差距甚大。
情侶買房後分手 3房新屋成燙手山芋
而除了薪資與房價的巨大落差外,購屋者還得面對人生變數。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與前男友共同買下一間預售屋後感情破裂,房屋登記在她名下,男方拿走其他財產,她則留下即將交屋的3房新屋。月薪僅3.5萬至4萬元的她,無力負擔高額房貸,還無法轉手或出租,因為該物件申請的是新青安房貸,違規恐面臨罰則。 原PO苦惱表示,即使考慮讓前男友分期買下,對方也因壓力過大中途喊卡。
考慮賣房止損,又遇上房市低迷,變現不易。「沒有想賺錢,但也不想賠錢售」,她的窘境引起大量網友共鳴與勸說:「長痛不如短痛,先止血最重要」。
年薪百萬也不保過件 銀行貸款審核更趨嚴
除了房價高漲,近年貸款審查也明顯收緊。另一名網友分享,自己任職於大型企業、年薪可達百萬,但因工作年資未滿一年,擔心銀行不認可收入穩定性而影響核貸。所幸網友回應表示,「若有保人問題不大」,也有不少人建議可提供每月薪資單與資產證明,以彌補扣繳憑單不足。
但亦有網友提醒,「每年房貸成數在變」,甚至近期已出現最高僅能貸到7.5成的案例,顯示即便條件看似良好,也無法保證獲得預期貸款額度。
有信貸、車貸恐被扣分 拉保人也未必萬無一失
還有一位年收近200萬的夫妻檔,也為貸款成數煩惱。太太為公務員,名下有信貸,先生則有車貸,雖然兩人收入穩定,仍擔心8成貸款無法如願。有網友建議她「先還清信貸再申請」,也有人認為「找建商配合銀行較容易」,但前提仍是負債比不能過高,否則將面臨提高利率或降低成數的風險。
有資深網友分享自身經驗,房貸審查不僅看所得,也精算負債比、信用評分,甚至連保險分期繳費都會被列入計算,建議購屋族在申貸前先清理財務,提升信用。
買房難,不只是高房價的問題
當代年輕人面對的購屋困境,已不再只是「房價貴」那麼單純。從高房價、低薪資,到銀行核貸保守、人生不確定因素等多重夾擊下,「能不能買、能不能貸、能不能還」成了三大關卡。在這樣的時代,購屋不僅需要謹慎規劃,也需為人生的不確定留有餘地。
024年上半年,台灣房市在新青安貸款與低利環境帶動下,一度陷入「搶紅單」、「排隊買房」的瘋狂榮景。然而,自從中央銀行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限貸令生效後,市場風向急轉直下,許多高點進場的購屋族與投資人如今面臨嚴峻考驗,成為這波修正浪潮中最慘烈的犧牲者。
根據臉書粉專「賣厝阿明 知識+」版主阿明指出,2024年不少民眾在房市高點大舉開槓桿入手預售屋,有人甚至同時購買兩間、動用房貸與信貸全上、押上身家押注房價續漲。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如今房市買氣急凍,房價下修,卻仍乏人問津。有投資人痛訴:「一間賣不掉、一間租不出,即便降價到實價登錄9折也沒人理會,每月還款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
高點進場,三大致命風險浮現
阿明指出,這些「高槓桿套牢族」正面臨三大結構性困境:
一、流動性陷阱
隨著市場冷卻,買方觀望情緒濃厚,導致物件去化速度明顯放緩。以台中為例,2024年交屋潮湧現,但接手買盤不足,造成賣壓撞牆。即使降價出售,買方仍抱持等待心態,陷入「越降越沒人買」的惡性循環。
二、租金不敵利息
部分投資人試圖轉為出租自救,但雙北地區平均租金報酬率僅1.5%~2%,房貸利率卻已超過3%。換句話說,投報遠低於持有成本,現金流呈現長期負值,形成「貼錢養房」的窘境。
三、寬限期即將結束
根據阿明指出,2024年申辦的購屋貸款,將於2025至2026年陸續結束寬限期,屆時本息攤還金額將暴增2~3倍,勢必進一步壓縮投資人財務空間。部分人已選擇認賠殺出,寧願虧損10%~20%也要變現脫身,避免日後資金斷鏈。
雙貸族創歷史新高,風險壓力前所未見
根據金融聯徵中心數據,全台「房貸+信貸」雙貸族人數已突破39萬人,平均分別背負612萬房貸與110萬信貸,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雖然2024年第4季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仍僅0.07%,為歷史次低紀錄,但專家普遍認為這與「寬限期未到」有關,實際違約壓力恐在未來一至兩年內浮現。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也示警,當前房貸利率已有個案突破3%,再加上交屋潮壓力山大,未來一旦景氣未見回溫,高槓桿投資人恐將面臨「血洗式修正」。
限貸令持續施壓,市場復甦非朝夕之事
根據資料,央行自實施第七波限貸令以來,放款集中度僅從37.5%降至36.94%,距目標範圍(35%~36%)尚有距離,短期內政策難以鬆綁,房市要全面反彈仍需時日。專家認為,這波修正不僅是市場自然調整,也是對過度槓桿操作的一次集體教訓。
與其苦撐,不如積極解套
面對市場逆風,阿明提醒苦撐的投資人:「與其坐等市場回暖,不如主動出擊。」包括與銀行協商延長貸款期限、尋求債務整合、或評估資產處分與資金重配,皆為可能的解套方式。他強調,房地產非穩賺不賠,「未來若要進場,至少準備2年現金流,才能避免成為下一個『早知道』族群。」
自2023年起,中央銀行多次祭出信用管制,去年9月更啟動第七波限貸措施,重擊房市買氣。然而,儘管市場對「斷頭潮」風聲鶴唳,根據最新資料,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仍維持歷史低檔。2024年第4季全國違約率為0.07%,雖為近年第二低紀錄,但南部地區如台南、高雄已出現違約率微幅上升,專家警告,今年市場將面臨新一波震盪。
違約率仍低 殘酷現實尚未揭幕
住商機構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統計,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自2023年第1季創下0.06%歷史新低後,至2024年第4季止,一直維持在0.07%。這代表目前仍是銀行可控的風險範圍,整體未見大量房貸斷頭現象。
不過,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提醒,數據之所以尚未惡化,是因為「交屋大限」尚未全面到來,加上前期房價仍具支撐力,許多早期入手者即便想脫手,仍能找到接手買方,避免資金斷裂。
但這樣的穩定只是暫時現象,賴志昶指出:「隨著市場交屋潮逐漸逼近,且銀行目前呈現鑑價保守、貸款成數下修、利率上揚的『三緊』狀態,今年的違約數據恐怕不容樂觀。」
六都觀察:北市違約率居高 南二都走升
從各大都會區數據來看,台北市2023年第1季違約率為0.08%,至2024年第4季已升至0.10%,成為七都中最高。新北市則持平維持在0.07%,桃園穩定在0.05%,台中市自0.03%微升至0.05%,皆顯示市場仍相對穩定。
但南部地區卻開始出現變化。台南市從2023年第3季的0.06%攀升至2024年第4季的0.08%;高雄市則在0.07%與0.08%間震盪,最新一季回升至0.08%。賴志昶分析,南二都近年因高科技產業話題吸引大量投資客進場,其中不少人採取高槓桿操作,若市場景氣反轉,風險將率先浮現。
新竹地區表現則相對亮眼。新竹縣違約率僅升至0.02%,新竹市則從0.04%回落至0.03%,為全台最低。賴志昶指出,這與竹科高薪買盤穩定進場有關,購屋族群財務體質較佳。
|
七都暨全台購置住宅貸款違約率 (單位:%) |
||||||||
|---|---|---|---|---|---|---|---|---|
| 區域 | 2023Q1 | 2023Q2 | 2023Q3 | 2023Q4 | 2024Q1 | 2024Q2 | 2024Q3 | 2024Q4 |
| 台北市 | 0.08 | 0.08 | 0.08 | 0.09 | 0.10 | 0.09 | 0.10 | 0.10 |
| 新北市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 桃園市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 台中市 | 0.03 | 0.04 | 0.04 | 0.04 | 0.05 | 0.05 | 0.05 | 0.05 |
| 台南市 | 0.07 | 0.07 | 0.06 | 0.06 | 0.07 | 0.07 | 0.07 | 0.08 |
| 高雄市 | 0.08 | 0.07 | 0.08 | 0.08 | 0.08 | 0.08 | 0.07 | 0.08 |
| 新竹縣 | 0.01 | 0.01 | 0.01 | 0.01 | 0.02 | 0.02 | 0.02 | 0.02 |
| 新竹市 | 0.02 | 0.04 | 0.03 | 0.03 | 0.02 | 0.03 | 0.03 | 0.03 |
| 全台 | 0.06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0.07 |
資料來源: 內政部、住商機構彙整
高利率+交屋潮+寬限期到期 違約風暴恐一觸即發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儘管台灣整體違約率與國際相比仍屬偏低,但市場潛藏三大風險:
1.房貸利率與市場脫鉤,部分個案利率已超過3%;
2.2022年以後購屋者所享的寬限期將陸續到期;
3.史上最大規模交屋潮即將引爆現金壓力。
她警告:「一旦高槓桿買方無力負擔將面臨斷頭,市場恐現局部性血洗,帶來連鎖效應。」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則形容目前房市為「不動產」:價格不動、成交低迷、違約率原地踏步。他認為,違約後至法拍通常需半年時間,若違約狀況持續累積,最快2025年第3季將開始觀察到法拍件數攀升,但不致於形成大規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