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也難過件 房貸核准門檻再升級

<聰明貸款整理>

在房價與物價齊漲的雙重夾擊下,購屋夢愈發遙不可及。根據台灣房屋集團針對2025年第一季聯徵中心房貸資料與勞退新制平均工資分析,全台主要都會區房貸負擔率驚人,北中南上班族幾乎難以靠薪水單獨撐起一間房,購屋壓力達爆表程度。

台北最「心苦」 月薪差房貸2.6萬

以台北市為例,第一季平均鑑估房價為2,621萬元,在貸款成數8成、利率2.282%、30年期本息攤還條件下,每月房貸需繳約8.05萬元,然而北市上班族平均月薪僅有5.46萬元,不吃不喝仍短少2.59萬元,堪稱全台最難買房的城市。

相比之下,新竹市雖房價高,但因科技業支撐,勞工平均月薪達7.36萬元,購屋壓力相對輕微。以房價1,936萬元試算,每月房貸約5.95萬元,雖仍高出理財建議(房貸佔薪資上限三分之一),但每月尚有約1.4萬元可支配,成為購屋負擔壓力最小的都會區。

單薪族淪為「脫北者」 蛋白區買房成趨勢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薪資成長遠遠追不上房價漲幅,除非「靠爸」、「雙薪」,否則單身族根本無法在都會區落腳,進而促成「脫北潮」,轉向蛋白區或中南部尋找較合理的房價。

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的情況亦不樂觀,若以月薪一半作為可負擔房貸試算,推估購屋總價幾乎壓縮至700萬元以下,與當地新屋行情差距甚大。

情侶買房後分手 3房新屋成燙手山芋

而除了薪資與房價的巨大落差外,購屋者還得面對人生變數。日前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與前男友共同買下一間預售屋後感情破裂,房屋登記在她名下,男方拿走其他財產,她則留下即將交屋的3房新屋。月薪僅3.5萬至4萬元的她,無力負擔高額房貸,還無法轉手或出租,因為該物件申請的是新青安房貸,違規恐面臨罰則。 原PO苦惱表示,即使考慮讓前男友分期買下,對方也因壓力過大中途喊卡。
考慮賣房止損,又遇上房市低迷,變現不易。「沒有想賺錢,但也不想賠錢售」,她的窘境引起大量網友共鳴與勸說:「長痛不如短痛,先止血最重要」。

年薪百萬也不保過件 銀行貸款審核更趨嚴

除了房價高漲,近年貸款審查也明顯收緊。另一名網友分享,自己任職於大型企業、年薪可達百萬,但因工作年資未滿一年,擔心銀行不認可收入穩定性而影響核貸。所幸網友回應表示,「若有保人問題不大」,也有不少人建議可提供每月薪資單與資產證明,以彌補扣繳憑單不足。

但亦有網友提醒,「每年房貸成數在變」,甚至近期已出現最高僅能貸到7.5成的案例,顯示即便條件看似良好,也無法保證獲得預期貸款額度。

有信貸、車貸恐被扣分 拉保人也未必萬無一失

還有一位年收近200萬的夫妻檔,也為貸款成數煩惱。太太為公務員,名下有信貸,先生則有車貸,雖然兩人收入穩定,仍擔心8成貸款無法如願。有網友建議她「先還清信貸再申請」,也有人認為「找建商配合銀行較容易」,但前提仍是負債比不能過高,否則將面臨提高利率或降低成數的風險。

有資深網友分享自身經驗,房貸審查不僅看所得,也精算負債比、信用評分,甚至連保險分期繳費都會被列入計算,建議購屋族在申貸前先清理財務,提升信用。

買房難,不只是高房價的問題

當代年輕人面對的購屋困境,已不再只是「房價貴」那麼單純。從高房價、低薪資,到銀行核貸保守、人生不確定因素等多重夾擊下,「能不能買、能不能貸、能不能還」成了三大關卡。在這樣的時代,購屋不僅需要謹慎規劃,也需為人生的不確定留有餘地。

更多內容


房市高點套牢潮來襲 高槓桿投資人陷「斷頭危機」

<聰明貸款整理>

024年上半年,台灣房市在新青安貸款與低利環境帶動下,一度陷入「搶紅單」、「排隊買房」的瘋狂榮景。然而,自從中央銀行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限貸令生效後,市場風向急轉直下,許多高點進場的購屋族與投資人如今面臨嚴峻考驗,成為這波修正浪潮中最慘烈的犧牲者。

根據臉書粉專「賣厝阿明 知識+」版主阿明指出,2024年不少民眾在房市高點大舉開槓桿入手預售屋,有人甚至同時購買兩間、動用房貸與信貸全上、押上身家押注房價續漲。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如今房市買氣急凍,房價下修,卻仍乏人問津。有投資人痛訴:「一間賣不掉、一間租不出,即便降價到實價登錄9折也沒人理會,每月還款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

高點進場,三大致命風險浮現

阿明指出,這些「高槓桿套牢族」正面臨三大結構性困境:

一、流動性陷阱
隨著市場冷卻,買方觀望情緒濃厚,導致物件去化速度明顯放緩。以台中為例,2024年交屋潮湧現,但接手買盤不足,造成賣壓撞牆。即使降價出售,買方仍抱持等待心態,陷入「越降越沒人買」的惡性循環。

二、租金不敵利息
部分投資人試圖轉為出租自救,但雙北地區平均租金報酬率僅1.5%~2%,房貸利率卻已超過3%。換句話說,投報遠低於持有成本,現金流呈現長期負值,形成「貼錢養房」的窘境。

三、寬限期即將結束
根據阿明指出,2024年申辦的購屋貸款,將於2025至2026年陸續結束寬限期,屆時本息攤還金額將暴增2~3倍,勢必進一步壓縮投資人財務空間。部分人已選擇認賠殺出,寧願虧損10%~20%也要變現脫身,避免日後資金斷鏈。

雙貸族創歷史新高,風險壓力前所未見

根據金融聯徵中心數據,全台「房貸+信貸」雙貸族人數已突破39萬人,平均分別背負612萬房貸與110萬信貸,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雖然2024年第4季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仍僅0.07%,為歷史次低紀錄,但專家普遍認為這與「寬限期未到」有關,實際違約壓力恐在未來一至兩年內浮現。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也示警,當前房貸利率已有個案突破3%,再加上交屋潮壓力山大,未來一旦景氣未見回溫,高槓桿投資人恐將面臨「血洗式修正」。

限貸令持續施壓,市場復甦非朝夕之事

根據資料,央行自實施第七波限貸令以來,放款集中度僅從37.5%降至36.94%,距目標範圍(35%~36%)尚有距離,短期內政策難以鬆綁,房市要全面反彈仍需時日。專家認為,這波修正不僅是市場自然調整,也是對過度槓桿操作的一次集體教訓。

與其苦撐,不如積極解套

面對市場逆風,阿明提醒苦撐的投資人:「與其坐等市場回暖,不如主動出擊。」包括與銀行協商延長貸款期限、尋求債務整合、或評估資產處分與資金重配,皆為可能的解套方式。他強調,房地產非穩賺不賠,「未來若要進場,至少準備2年現金流,才能避免成為下一個『早知道』族群。」

更多內容


房貸違約率仍低 但高槓桿買方恐成未爆彈

<聰明貸款整理>

自2023年起,中央銀行多次祭出信用管制,去年9月更啟動第七波限貸措施,重擊房市買氣。然而,儘管市場對「斷頭潮」風聲鶴唳,根據最新資料,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仍維持歷史低檔。2024年第4季全國違約率為0.07%,雖為近年第二低紀錄,但南部地區如台南、高雄已出現違約率微幅上升,專家警告,今年市場將面臨新一波震盪。

違約率仍低 殘酷現實尚未揭幕

住商機構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統計,全台住宅貸款違約率自2023年第1季創下0.06%歷史新低後,至2024年第4季止,一直維持在0.07%。這代表目前仍是銀行可控的風險範圍,整體未見大量房貸斷頭現象。

不過,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提醒,數據之所以尚未惡化,是因為「交屋大限」尚未全面到來,加上前期房價仍具支撐力,許多早期入手者即便想脫手,仍能找到接手買方,避免資金斷裂。

但這樣的穩定只是暫時現象,賴志昶指出:「隨著市場交屋潮逐漸逼近,且銀行目前呈現鑑價保守、貸款成數下修、利率上揚的『三緊』狀態,今年的違約數據恐怕不容樂觀。」

六都觀察:北市違約率居高 南二都走升

從各大都會區數據來看,台北市2023年第1季違約率為0.08%,至2024年第4季已升至0.10%,成為七都中最高。新北市則持平維持在0.07%,桃園穩定在0.05%,台中市自0.03%微升至0.05%,皆顯示市場仍相對穩定。

但南部地區卻開始出現變化。台南市從2023年第3季的0.06%攀升至2024年第4季的0.08%;高雄市則在0.07%與0.08%間震盪,最新一季回升至0.08%。賴志昶分析,南二都近年因高科技產業話題吸引大量投資客進場,其中不少人採取高槓桿操作,若市場景氣反轉,風險將率先浮現。

新竹地區表現則相對亮眼。新竹縣違約率僅升至0.02%,新竹市則從0.04%回落至0.03%,為全台最低。賴志昶指出,這與竹科高薪買盤穩定進場有關,購屋族群財務體質較佳。

 

七都暨全台購置住宅貸款違約率 (單位:%)

區域 2023Q1 2023Q2 2023Q3 2023Q4 2024Q1 2024Q2 2024Q3 2024Q4
台北市 0.08 0.08 0.08 0.09 0.10 0.09 0.10 0.10
新北市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桃園市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台中市 0.03 0.04 0.04 0.04 0.05 0.05 0.05 0.05
台南市 0.07 0.07 0.06 0.06 0.07 0.07 0.07 0.08
高雄市 0.08 0.07 0.08 0.08 0.08 0.08 0.07 0.08
新竹縣 0.01 0.01 0.01 0.01 0.02 0.02 0.02 0.02
新竹市 0.02 0.04 0.03 0.03 0.02 0.03 0.03 0.03
全台 0.06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資料來源: 內政部、住商機構彙整

高利率+交屋潮+寬限期到期 違約風暴恐一觸即發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儘管台灣整體違約率與國際相比仍屬偏低,但市場潛藏三大風險:
1.房貸利率與市場脫鉤,部分個案利率已超過3%;
2.2022年以後購屋者所享的寬限期將陸續到期;
3.史上最大規模交屋潮即將引爆現金壓力。

她警告:「一旦高槓桿買方無力負擔將面臨斷頭,市場恐現局部性血洗,帶來連鎖效應。」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則形容目前房市為「不動產」:價格不動、成交低迷、違約率原地踏步。他認為,違約後至法拍通常需半年時間,若違約狀況持續累積,最快2025年第3季將開始觀察到法拍件數攀升,但不致於形成大規模潮流。

更多內容


個人信貸更好借 小額貸款上限加倍到200萬

<聰明貸款整理>

金管會8日宣布重大鬆綁措施,修正《銀行法》第33條之三與第32條相關規定,大幅調高銀行對個人與關係人小額放款、無擔保消費性貸款的上限金額。自7月10日起,對同一人、同一關係人及同一關係企業的小額授信額度,以及對利害關係人的無擔保消費性貸款額度,將由原本的100萬元上調至200萬元,全面提升銀行操作彈性與作業效率。

銀行小額放款門檻提高 減少審查負擔

根據現行規定,銀行對同一自然人、法人或關係企業,若放款金額在100萬元以下,可免計入授信總餘額,也無需執行關係人審查與資料建檔。此次金管會調高門檻至200萬元,等同擴大免列管範圍。

銀行局主秘張嘉魁表示,此舉是考量銀行自2010年以來淨值已成長超過兩倍,整體風險承擔能力與資產品質均有所提升,再加上銀行公會建議與實務操作需求,適度放寬限制,可有效簡化作業流程、降低行政成本,而對銀行整體大額曝險控管影響極小。

利害關係人無擔保貸款額度同步上調

金管會也同步修正《銀行法》第32條第2項解釋令,將銀行對利害關係人可承作之無擔保消費性貸款額度,從100萬元調升至200萬元。這類貸款多屬信用貸款、現金卡貸款等常見項目。

張嘉魁指出,過去基於防範利益輸送,法規對關係人授信採較嚴控管,惟無擔保的個人消費性貸款屬日常用途,限制原已較寬。此次調高額度,則反映近年經濟成長與銀行資本體質的提升,具有充分合理性。

金管會表示,此項修正已預告完成,將自7月10日正式實施,期盼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賦予銀行更大彈性以因應市場需求與民眾資金調度,並持續關注金融穩定與健全發展。

更多內容


新青安貸款難再貸好貸滿 首購族也卡關

<聰明貸款整理>

在央行持續實施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的壓力下,即使具備「首購族」資格,想申請房貸「貸好貸滿」的難度也越來越高,導致許多購屋人陷入資金斷鏈危機。房產專家指出,不僅新青安條件已無法保證房貸高成數,部分銀行甚至拒收「切結書」,讓許多購屋族錯愕不已。

首購族也受限 新青安貸款利率、成數皆下修

根據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享的實際案例,有民眾欲申辦新青安房貸,卻僅獲得一般首購貸款條件——最高貸款成數7成5,利率為2.185%。另一案例則儘管銀行願意提供新青安方案,最終卻仍僅核貸至7成5。

「新青安剛上路時,政府全力支持首購族,如今卻處處碰壁,代表銀行資金端明顯保守,房貸條件全面收緊,」何世昌指出。

銀行拒收切結書 實際首購者也遭拒貸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名下無貸款、符合首購條件,部分民眾仍遭遇銀行拒絕受理的情形。何世昌透露,有兩位分別在台中與高雄購屋的朋友,就因銀行不接受一年內出售舊屋的「切結書」,導致無法順利申貸,最終只得依靠VIP資格與高額存款才勉強核貸成功,但利率卻高達2.6%。

「不動產放款總量及集中度被央行緊盯,各銀行只能被迫卡關,不敢放貸,婉拒理由五花八門,但結果就是無法貸款。」他分析,這樣的現象原本常見於年底,如今卻提前發生在上半年,顯示市場壓力沉重。

信用條件不佳者 轉彎申貸也被嚴查

除了貸款成數縮水,部分民眾為求資金到位,轉向「週轉金」項目申貸,再以無貸款的房產進行增貸,試圖規避管制。地產業者指出,曾有民眾購屋房貸申請失敗後,轉往週轉金路線,一舉從700萬元增貸至1600萬元。然而,央行已察覺此類「搬錢購屋」行為,近期已全面加強稽查。

限貸令衝擊加劇 交屋、轉售處處受阻

去年9月20日實施的新一波限貸令,針對名下第2戶住宅的貸款成數從6成下修至5成,且採全國歸戶計算,使不少原為首購資格的購屋人瞬間轉為「第二戶」,一夕之間喪失寬限期與高成數資格。建設公司為避免爭議,甚至直接在預售合約中明文「全面禁止轉售」,讓換約、處分的彈性空間也大幅縮減。

房貸業務量大減 建物抵押權設定創新低

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前5個月全國建物抵押權設定僅約23.8萬棟,年減約24%,創下6年新低。台灣房屋集團指出,這反映出限貸下買氣趨緩、新承作房貸量下滑,以及資金審查嚴格導致轉增貸用途受限,加上股匯市盤整影響,投資貸款需求也同步降溫。 其中,新竹縣因房價漲幅過快,銀行鑑價保守,房貸不足成為常態;相較之下,桃園因總價相對友善、新興重劃區供給充足,抵押權設定衰退幅度最輕。

建議:提早規劃信用紀錄與資金流

房產專家強調,在當前貸款門檻升高、審核標準日益嚴格的情況下,購屋人必須主動提早準備財力證明與信用資料,尤其是自營業者與自由工作者,應在目標銀行帳戶中持續建立至少一年穩定的資金入帳紀錄,以利未來順利申貸。

更多內容


週轉金年增飆15% 以房增貸轉投資潮再起

<聰明貸款整理>

在中央銀行不動產信用管制政策延續之下,台灣房貸成長明顯降溫,但個人週轉金卻逆勢成長。根據央行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5月底,全體銀行個人購置不動產放款餘額為12.6兆元,年增率降至7.4%;對比之下,個人週轉金餘額已達7.66兆元,年增率高達15.1%,且已連續16個月超過一成,顯示市場資金需求殷切。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週轉金增幅擴張,與銀行限縮房貸成數與額度不無關聯。面對房貸成長空間受限,銀行轉而推動其他借貸業務,包括信貸、房屋增貸與現金卡等產品,成為個人資金來源的主要管道。

「不少民眾將房屋拿去增貸,再投入股市或債券市場,追求利息與資本利得。」曾敬德指出,這種「以房養投」的行為與2013年到2014年房市高檔期類似,但當前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若投資失利,恐怕造成無力償還的風險。他提醒,「開槓桿可以,但不要開到『緊繃』,量力而為才是根本。」

另一方面,根據內政部資料,今年前五個月,全國建物抵押權設定僅約23.8萬棟,較去年同期減少24%,創下近六年新低,反映購屋貸款意願明顯轉弱。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抵押權設定減少,代表新房貸戶數減少,市場購屋熱度明顯降溫。」

其中,新竹縣因銀行鑑價保守,加上多屋族貸款成數受限,導致建物抵押棟數年減逾三成,為主要都會區中衰退最劇者;相對地,桃園市因房價相對親民,民眾補足貸款缺口能力較強,申貸仍算活躍,年減幅為全台最輕。

房市與信貸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反映出民眾在限貸政策與資金壓力交織下的矛盾心態。一方面受限於購屋貸款困難,房市交易量下滑;另一方面則透過週轉金借貸方式,尋求投資或應急資金來源。

專家呼籲,在景氣不穩與利率環境不明下,應更加審慎使用週轉金,尤其是無擔保貸款風險更高,民眾若將資金投入高波動的金融市場,恐將自陷資金斷鏈風險。金融監理單位也須持續監控貸款流向,避免資金變相流入房市或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台灣全體銀行個人放款餘額統計

時間 購置不動產 年增率 週轉金 年增率
2015M05 72207 2% 31787 12%
2016M05 73477 2% 34664 9%
2017M05 75592 3% 37881 9%
2018M05 78278 4% 41442 9%
2019M05 81807 5% 44333 7%
2020M05 86871 6% 48076 8%
2021M05 95791 10% 51462 7%
2022M05 104290 9% 55832 8%
2023M05 108372 4% 59264 6%
2024M05 117716 9% 66511 12%
2025M05 126450 7% 76604 15%

資料來源: 央行網站、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彙整

單位: 億元

更多內容


換屋族苦無貸款 排隊三個月成常態

<聰明貸款整理>

隨著中央銀行信用管制政策持續升溫,國內房貸市場再度陷入前所未有的「房貸荒」困境。銀行房貸審核嚴格、撥款時程不確定,導致民眾購屋交屋時程受阻,特別是換屋族首當其衝,成為最大的受災戶。

根據銀行公會最新公布的「銀行購置住宅貸款資訊彙總表」,目前全台34家公民營銀行與農業金庫均仍有房貸承作空間,但有13家銀行坦言,因案件量過大,審核與撥款時間明顯拉長,甚至需視資金狀況排程撥款。其中包含土地銀行、合庫銀行、華南銀行、兆豐銀行、台新銀行、永豐銀行、星展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

公股銀行普遍表示,目前將有限的額度優先保留給已核准未撥款的案件,並以政策性貸款如新青安為優先考量。但即便如此,受限於央行對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的嚴格限制,各行庫也只能加強控管,導致房貸核准與撥款流程愈發遲緩。 

銀行購置住宅貸款概況

銀行類別 目前房貸仍需排撥或審核時間較長的銀行
公股銀行 土地銀行、合庫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行、臺灣企銀
民營銀行 台新銀行、永豐銀行、凱基銀行、遠東商銀、台中銀行
外商銀行 星展銀行、渣打銀行

資料來源: 銀行公會,2025/6/6止 / 工商時報

換屋族遭殃 僅一成成功簽切結書

受到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影響,換屋族群首當其衝。央行統計自2023年6月至2025年5月,第二戶房貸撥款共約2.1萬件,簽署「一買一賣」切結書者僅占約10%。據業者觀察,不少換屋民眾雖符合資格,卻因銀行拒收切結書或核貸條件嚴格,最終無法順利申貸,甚至得向民間融資求助。 

根據央行彙整陳情資料,去年9月至今年5月底共有748件相關信用管制問題陳情,其中59件與換屋貸款困難有關,高達37%的案件被銀行直接拒絕。地產專家指出,即使換屋族願簽切結書,銀行往往透過延長審核時間、模糊回覆等方式「軟性婉拒」,造成換屋時程延宕甚至交易破局。

房市交易卡關 交屋需預抓六個月期程

房仲業者透露,目前市場上「有行無市」情形嚴重,不少屋主雖已與房仲簽約,最終卻無法與買方完成交易,關鍵就在貸款「下不來」。某位父親為兒子購屋已付兩成頭期款,卻因銀行貸款核不過,最終交易破局並賠上50萬元賠償金。

銀行主管直言,台幣自今年4月升值超過12%,壓縮銀行美元資產換算後的資本空間,連帶影響房貸承作額度。部分大型銀行甚至暫停受理新案,或須經總行排程同意,導致民眾從簽約到撥款,動輒等待兩至三個月,房仲業者已普遍建議客戶預抓六個月完成交易。

報稅太少反成絆腳石 自由工作者更難申貸

隨著微型創業與自由工作興起,銀行對借款人財力審核標準也同步收緊。許多自營商即使帳戶中有數十萬元存款,若無正式扣繳憑單或完整報稅紀錄,仍難以取得銀行信任。部分人為避稅而調降所得,反遭銀行打回票。

銀行主管指出,財資力審核以穩定所得與報稅資料為主,尤其公股銀行對扣繳憑單重視程度高於其他文件。業者提醒,購屋者應提前準備財務文件並強化信用評分,提升貸款核准機率。

限貸令上路 新制壓縮貸款成數換屋更難

自2023年9月央行第七波限貸令上路後,第二戶住宅最高貸款成數從六成再降至五成,並採「全國歸戶」制度,使跨縣市購屋者也被視為第二戶,導致實際貸款差額放大至三成以上。許多民眾誤以為自己為首購資格,實際卻遭限貸條件打回。

地政士建議,若夫妻名下已有一戶住宅,第二戶購屋時可改由無房貸的一方擔任借款人,雖可保有八成貸款成數,但無法享有寬限期。此外,已簽切結書的一年內出售第一戶,可申請寬限期與較高貸款成數,為換屋族提供有限緩衝。

房貸風險上升 購屋需審慎規劃

儘管部分建商與地政專家積極提供交屋教戰守則,協助客戶應對新制與房貸困境,但整體來看,房市仍處於高壓環境,銀行額度吃緊、貸款審查趨嚴,購屋者應提早與多家銀行洽談貸款事宜,並留意合約交屋時程,以免違約受損。

地產業者建議,對於計畫購屋的消費者,應了解個人財務狀況與貸款條件,評估不同銀行的承作態度與審核時程,在資金尚充裕的情況下提早準備,以降低交易風險。

更多內容


台幣升值壓縮房貸空間 銀行超標警戒值、申貸排隊潮再現

<聰明貸款整理>

近期新台幣急升,導致銀行海外美元存款換算後帳面縮水,進一步推升不動產放款比率,導致多家銀行逼近甚至突破內部設下的警戒值28%,房貸資源明顯吃緊。不少公股銀行已發出預警,房貸排撥期重新拉長至兩個月以上,逼近過去「房貸荒」的三個月高峰期。

依據《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規定,銀行辦理住宅貸款、建築融資及商用不動產放款總額不得超過總存款與金融債總額的30%。為降低風險,多數銀行內部設有28%的警戒值門檻。近來受到匯率影響,銀行資金調度受到壓縮,一銀、合庫等高層坦言,新台幣每升值一元,將使不動產放款比率增加約15個基點(0.15個百分點),不少銀行已經「超標」。

房貸供給緊縮直接反映在申貸流程上。過去房貸審核約需四週,但隨著排隊案件暴增、承作空間受限,近來排撥期已延長至兩個月以上,公股行庫更提前示警,市場恐再現申貸塞車潮。

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也同步出現冷卻現象。受到央行持續實施信用管制、加上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啟貿易關稅戰等國際利空影響,今年上半年六都買賣移轉量僅10萬棟,創下八年新低。根據聯徵中心數據,年收入超過400萬元的高收入族群,購屋明顯縮手,今年第一季僅申貸1,044件,季減27%、年減更達40%。

 

不同年收入貸款買房者變化

項目 2025Q1 季增減 年增減
年收入60萬內 10,017 -20% -38%
60-100萬 11,543 -21% -30%
100-200萬 9,870 -23% -36%
200-400萬 3,159 -26% -37%
年收入大於400萬 1,044 -27% -40%
總計件數 35,633 -22% -35%

資料來源: 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經濟日報

單位: 件數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總監陳傑鳴分析,房市過去流傳「跟著大戶買準沒錯」的風氣,如今卻反轉。高收入族群向來資金雄厚、資訊敏銳,具備高市場靈敏度,當這批買盤選擇觀望,意味著市場氛圍已顯保守。他提醒民眾,現階段購屋務必謹慎,切勿被行銷話術誤導,否則恐陷長期套牢風險。

陳傑鳴指出,過去AI題材盛行時,竹科新貴搶進新竹房市,引爆房價飆升;但自去年下半年起,房市資金流動性受到限制,高收入買盤逐漸退場,如今川普再度挑起關稅戰,更加深資金觀望情緒,市場熱度明顯降溫。

面對貸款緊縮與買氣下滑的雙重壓力,房市短期內恐難見明顯回溫,業者與購屋者都需審慎因應。

 

更多內容


新台幣升值衝擊外銷 經濟部推避險與融資多箭齊發

<聰明貸款整理>

在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單邊加徵高額關稅、可能上看70%的激烈言論下,全球貿易局勢再度升溫。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指出,台灣可能面臨15%至20%的對等關稅壓力,若談判順利,有機會壓低至10%至15%。面對變局,政府除積極研擬因應對策,亦同步強化中小企業的出口韌性與投資誘因。

近期新台幣升值劇烈,對出口型中小企業衝擊更為明顯。經濟部指出,金屬製品、機械設備、紡織成衣等九大產業對匯率波動尤為敏感,升值將直接侵蝕企業訂單與利潤。為協助企業穩定營運,經濟部已成立「因應匯率變化任務小組」,並攜手金融機構與輔導團隊,提供避險工具、融資支持、財務諮詢及線上學習資源,全方位支援中小企業降低風險。

在融資協助方面,政府推出多項專案貸款:

●中小微企業多元發展貸款: 員工30人以下者可申請,額度最高3,500萬元,享有低利率與最高10成保證及利息補貼。

●振興專案貸款: 員工超過30人且營收下滑逾15%者適用,同樣提供最高3,500萬元貸款及全額保證。

●外銷貸款優惠信用保證方案: 出口導向企業可申請最高1億元融資,享有最高9成保證與手續費減免。

●強化貿易金融貸款與輸出保險服務: 與輸出入銀行合作,協助企業降低外銷風險、拓展國際市場。

此外,行政院近期也拍板通過延長並擴大「投資台灣三大方案2.0」,至民國116年止,預計吸引投資額上看新台幣1.2兆元,創造8萬個本國就業機會。三大方案包括歡迎台商回台、根留台灣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並納入服務業、大健康及AI等新興戰略產業,提供土地、融資、租金與稅務優惠,協助企業掌握數位轉型契機。

經濟部並呼籲大型企業善盡企業責任,優先採購本國中小企業產品,藉由訂單媒合、提升附加價值與市場多元布局,共同強化我國出口韌性,迎戰外部挑戰。

更多內容


六都勞工房貸負擔超過月薪 台北上班族最苦

<聰明貸款整理>

在房價與物價齊漲的雙重夾擊下,台灣上班族的購屋壓力日益沉重。根據房仲業者引用聯徵中心與勞動部資料統計顯示,六都及新竹縣市的房貸負擔率普遍超標,尤其台北市最為嚴重,平均月薪根本不足以支撐房貸。

以北市為例,2025年第一季平均鑑估房價達2,621萬元,若以貸款8成、30年期、利率2.282%試算,平均月付房貸高達8.05萬元,遠高於當地平均月薪5.46萬元,光靠單薪幾乎無法負擔。即使月薪全數用來繳房貸,仍有2.59萬元缺口,凸顯北市購屋者的沉重壓力。

相較之下,新竹市受惠於科技業薪資結構,成為目前全台薪資最高的城市,平均月薪達7.36萬元,若以當地平均房價1936萬元計算,月繳約5.95萬元,仍有餘裕1.4萬元可支應生活開銷。但即便如此,也仍超過建議的「房貸佔薪資三分之一」健康理財比例。

 

2025年六都+新竹縣市月薪與房貸負擔

縣市 平均月薪
(萬元)
Q1平均房價
(萬元)
月付房貸
(萬元)
月薪與房貸差額
(萬元)
房貸負擔率 1/2月薪可負擔房價
(萬元)
台北市 5.46 2,621 8.05 -2.59 148% 888
新北市 4.38 1,560 4.79 -0.41 110% 712
台中市 3.98 1,313 4.03 -0.05 101% 647
新竹縣 5.83 1,723 5.29 0.54 91% 949
台南市 4.03 1,120 3.44 0.59 85% 656
高雄市 4.16 1,153 3.54 0.62 85% 677
桃園市 4.64 1,290 3.96 0.68 85% 755
新竹市 7.36 1,936 5.95 1.41 81% 1,199
資料來源: 勞動部/財團法人金融聯徵中心/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

備註: 月薪採用勞工退休金新制2025年4月平均提繳工資,房貸取2025年Q1平均鑑估房價,核貸8成/30年/五大銀行5月新承做房貸利率2.282%/單一利率未考慮還估算房貸,房貸負擔率單以月薪計算,不含其他家庭收入。

專家指出,目前多數都會區購屋者的月付房貸金額普遍佔據月薪八成以上,單靠個人薪資難以進場,迫使不少年輕人轉向外圍地區尋找較具負擔能力的物件。以中南部都會區如台中、台南與高雄為例,若以薪資一半作為房貸預算上限,民眾僅能負擔總價約700萬元以下的住宅;但市區新成屋總價已普遍站穩千萬門檻,若不願降低地段與屋況標準,幾乎買不到合適物件。

即使退而求其次選擇屋齡20至30年以上的老宅或蛋白區,仍可能因地價上漲與區域翻漲效應,面臨價格超預算的窘境。專家建議,除提高收入、提升信用能力外,購屋族也可考慮尋求直系親屬擔任保人,以提高核貸機率與成數。

同時,房貸市場也面臨另一波挑戰。受限貸令與新青安政策效應影響,目前公股銀行的自用住宅貸款額度大幅縮減。財政部調查顯示,截至5月底,八大公股銀行剩餘貸款額度僅約794億元,其中多家銀行可貸額度逼近警戒線,甚至僅剩個位數。

隨著預售屋交屋潮到來,貸款額度緊縮恐引發民眾貸不到款、建商資金斷鏈等風險。市場觀察指出,不少銀行提高審查門檻,或暫緩受理新案申請,讓即使符合新青安資格的民眾也可能面臨貸款卡關困境。

房市專家警告,若貸款政策不調整,購屋族難以順利取得資金,建商回款出現困難,恐導致爛尾樓風險升高,進一步衝擊整體房市穩定。

在房價與薪資脫鉤的趨勢下,購屋不僅考驗財務能力,更是價值觀與現實的艱難選擇。當「買得起」變成一種奢望,如何重新定義「剛性需求」與「能力所及」,也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