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近日宣布,自9月1日起「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額度,不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上限。此舉原本是為了替首購族與年輕人開一扇窗,避免因限貸令而找不到銀行承作新青安房貸。不過,市場專家卻憂心,這樣的鬆綁措施恐怕無法根本解決房市危機。
台中建經協會理事長楊志鵬直言,目前房市真正的問題在於「供過於求」與「全面限貸」。根據估算,未來三年半全台將有47萬戶新屋釋出,以每戶平均貸款1,200萬元計算,市場需5.64兆元資金。但銀行在法規上限下,能釋放的額度僅剩不到2.6兆元,缺口高達3兆元。即使放寬至30%上限,資金缺口依然龐大,顯示目前的鬆綁政策杯水車薪。
楊志鵬指出,央行擔心重演次貸風暴而嚴格控管貸款,但風暴發生的前提是「房價跌破貸款額」。目前市場新屋供給過剩,房價已透過「送家電、裝潢」等方式隱性下修,若貸款不足導致賣壓加重,房價下跌恐進一步擴大風險。他批評央行要求建商在18個月內限期開發,只會迫使更多建案開工,讓市場供給更加失衡,導致房市病態惡化。
他建議,除了新青安貸款全面排除在72-2條之外,政府應進一步檢討限貸政策,並恢復銀行依「鑑價作業」審慎放款的原則:若時價高於買價,應以買價為準;反之則採時價認定,而非一刀切式的全面限貸。
市場現況仍顯嚴峻。自央行於2024年發布限貸令後,房貸市場亂象叢生,民眾苦於貸不到款、利率升高、成數降低,甚至傳出買方因等不到撥款或房價下修而反悔解約,導致買賣雙方爭議增加。部分屋主雖依法可沒收違約金,但為避免訴訟拖延與持有成本,只能選擇與買方協商,苦不堪言。
雖然新青安鬆綁消息一出,引來大批屋主與買方關注,房仲業者更形容「電話被打爆」,但多家銀行回應仍在觀望央行態度,審核速度並未明顯加快。專家指出,即便符合新青安資格,銀行也可能因保守估價、提高首購利率、限縮貸款成數或不承作非薪轉戶,而讓購屋族的貸款夢碎。
楊志鵬最後呼籲,賴清德總統應由行政院主導,凝聚金管會、財政部與央行共識,全面檢討限貸制度,否則龐大餘屋賣壓恐造成房價崩跌,進一步引發次貸風暴,屆時新青安政策不但救不了年輕人,還可能反成壓垮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金管會今(9)日提醒民眾,房貸壽險並非法令規定的強制投保項目,銀行不得將其作為核准房貸的必要條件,也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不當勸誘或強制搭售。消費者在投保前,應依自身財務狀況與風險承擔能力,審慎評估是否有實際需求。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部分銀行在辦理房屋貸款時,會建議借款人投保房貸壽險,以確保若借款人發生意外,能償還未清的房貸。但此保險並非房貸審核的前提條件,購買與否應完全基於個人保障需求。
金管會進一步說明房貸壽險的五大重點:
1.非強制性商品
依 101 年函示,銀行不得將房貸壽險列為貸款條件,也不得要求民眾必須購買。
2.保障對象與受益人不同
被保險人多為借款人本人,受益人則是放款銀行,保險金主要用來清償未還的房貸,並非提供家屬生活補助。若要保障家人生活,應另行規劃其他保險。
3.遞減型設計
房貸壽險多採遞減型保額,隨貸款逐年償還,保障金額也逐年下降,與傳統壽險保額固定不同。
4.繳費方式彈性
保費可選擇一次繳清或分期支付,投保人應詳細閱讀保單條款,確保保費負擔合理。
5.解約須注意影響
若提前還款或轉貸而需解約,應留意解約金金額,以及重新投保時因年齡增加可能導致的費率上升,避免權益受損。
金管會強調,消費者享有選擇投保與否,以及自由挑選保險公司的權利。提醒民眾在考量投保房貸壽險時,務必先確認自身保障需求與財務規劃,切勿因誤以為「貸款必須」而被迫購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在金管會日前放寬房貸政策後,中央銀行也於9月8日宣布,針對「實質換屋自住族」的協處措施進一步調整。過去規定換屋族須於一年內出售原有房屋,如今期限延長至18個月,並適用於2024年9月20日(含)以後錄案的貸款案件。央行強調,此舉並非鬆綁管制,而是提供更符合市場現況的彈性安排。
這項措施最初於2023年9月20日推出,屬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的一部分,目的在於兼顧信貸控管與自住需求。央行指出,雖然政策實施近一年,多數民眾能在一年內完成換屋,但隨著近期房市交易降溫,出售舊屋所需時間拉長,加上銀行貸款排隊撥款,使部分借款人難以在期限內完成交易。
依據新規定,換屋族若先買後賣,須與銀行簽署切結書,承諾於第2戶貸款撥款後18個月內,完成舊屋的產權移轉、清償債務及抵押權塗銷,並不得以轉貸方式規避義務。符合條件者,可不受貸款成數與寬限期的限制。
央行提醒金融機構,仍須遵循授信「5P原則」——信用(People)、資金用途(Purpose)、還款來源(Payment)、債權保障(Protection)、授信展望(Perspective),以確保資金流向符合實質換屋自住需求。
房仲業者認為,這項延長措施可望減輕換屋族短期背負兩筆房貸的壓力,避免因時間壓力而被迫低價出售。不過,也有觀察指出,部分銀行對相關切結案件的審查態度謹慎,換屋申貸難度仍高。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另一股力量來自首購族。根據聯徵中心統計,2025年上半年40歲以下的年輕房貸族件數占比逾五成,創下近十年新高。在「新青安2.0」及貸款比率調整的推動下,首購需求反而更加活躍,低總價住宅成為主要關注標的。
央行延長換屋期限,讓換屋族獲得更多資金調度時間,同時與金管會政策相互呼應。隨著年底購屋旺季臨近,換屋與首購兩大族群的動向,將持續牽動房市後續走勢。
民眾如有相關問題,央行提供15線專線電話:(02)2393-6161轉分機1331、1357、1358、1359、1360、1361、1362、1363、1364、1365、1366、1367、1368、1369、1370。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
行政院於9月4日正式拍板,宣布「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之外,自9月1日起生效。此舉意味著銀行在辦理新青安貸款時,不再受限於存放比30%的規範,被視為為「房貸荒」帶來一劑及時雨。
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8月底,公股銀行已核准但尚未撥款的新青安案件達12,923件,金額約1,257億元,原先需等待0.5至4個月,未來將可優先加速處理。然而,多數民眾仍反映,雖然政策鬆綁已公布,實際洽詢銀行時,卻依然遭遇「只能等」的窘境,顯示政策落實仍存在落差。
公股銀行挑戰:龐大核貸待處理
新青安自2023年8月上路以來,已累計核貸近13萬戶,金額逼近1兆元。面對大量待撥款案件,公股銀行必須進行系統調整、更新風控模型並加強行員訓練,導致短期內撥款進度仍不如民眾預期。金管會也強調,即便政策放寬,銀行仍須遵循「授信5P原則」審查,包括借款人還款來源與資歷,避免風險擴大。
專家:政策只是「局部舒緩」
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協理陳孟筠指出,關稅衝擊已使經濟與購屋信心下滑,新青安政策雖能紓緩部分首購族的壓力,但僅限於公股銀行與真首購族群,對整體市場低迷並無根本性改善。他強調,唯有出口景氣回穩、薪資成長與利率、就業政策同步改善,才可能帶動房市真正復甦。
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則提醒,銀行面臨的「雙重緊箍咒」不只來自72條之2,央行的放款集中度規範依然存在。截至7月,數據仍高達36.74%,若央行不鬆綁,政策效益恐怕有限。他更指出,若財政部不要求公股銀行檢討下修收支比,貸款資金仍可能優先流向高所得族群,首購族「看得到卻吃不到」。
房價問題才是根本
台南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主委林利州認為,水龍頭雖然開了,但高房價才是青年無法購屋的根本瓶頸。他建議政府應逐步調控房價,或透過社會住宅出售、出租(租金1萬至1.5萬元)來改善居住負擔。同時,應搭配薪資調升與生育房貸減碼措施,例如每胎減1~2碼利率,並研議提供固定低利率30年貸款,以長期改善首購族的壓力。
陳鳳馨:恐埋金融危機隱憂
媒體人陳鳳馨則直言,這次的政策放寬,恐怕只是「頭痛醫頭」。她指出,《銀行法》第72條之2的核心精神就是避免銀行過度集中放款在房地產市場,如今排除新青安,短期雖能解套建商與購屋族的資金荒,但可能為未來2至3年埋下金融危機。她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警告,一旦房價下修超過貸款成數,恐引發大量法拍潮,金融機構健全性將面臨挑戰。
政策效果有待觀察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新青安排除72條之2雖然為首購族釋放曙光,但仍屬短期紓困,長期效果必須觀察。尤其政策將於2026年7月31日截止,屆時利息補貼終止,購屋貸款條件將回歸原有架構,對購屋族影響不容忽視。
整體來看,這項鬆綁確實為青年首購族開啟新機會,但能否真正化解「房貸荒」,還取決於央行態度、銀行執行速度,以及政府是否能同步處理房價高漲與所得落差的結構性問題。
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新青安)自2023年8月上路以來,兩年間協助近13萬戶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但也因《銀行法》第72條之2的放款比率限制,使銀行擔心觸及上限而放慢撥款進度,引發「房貸荒」。行政院4日拍板通過金管會提出的精進方案,宣布自今年9月1日起,新青安貸款撥款案件將不再計入該比率限制,預計有助提升銀行承作意願,緩解首購族貸款困境。
行政院長卓榮泰指出,《銀行法》相關規範原意在控管銀行流動性,但房貸逾放比率長期低於其他授信業務,資產品質穩健,當前銀行流動性亦無虞,因此在兼顧風險管控下,排除新青安貸款可使政策目的更聚焦於協助青年購屋安居。
他強調,銀行在辦理融資貸款時,不得搭售其他金融商品,也不得對民眾有不當或多次勸誘,金管會與財政部須督導各行庫務實落實。除新青安貸款外,凡屬自住、首購,或一屋換一屋的貸款需求,也應優先滿足。
財政部則補充,截至今年7月底,青安與新青安貸款累計已核貸逾47萬戶,金額超過2兆4千億元,其中新青安就占近13萬戶、核貸9,994億元,約七成為40歲以下青年。貸款逾放比僅0.04%,低於整體房貸水準,顯示資產品質良好。
為防止炒房與不當申貸,財政部要求借款人限貸一次並簽署自住切結書,銀行亦須加強查核轉租、人頭戶及涉營業貸款,並已追回逾5,400件不符規定案件,收回利息補貼逾1億元。
市場面上,此次排除規範被視為房市的利多消息,營建類股盤中大漲逾6%。專家分析,調整後可望帶來三大影響:一是重建購屋信心,二是提升公股銀行的承作量能,三是低總價產品將相對受惠。不過,後續仍需關注央行年底是否調整房市管制,以及第三季理監事會議的政策方向。
行政院表示,將持續督導公股銀行依金融主管機關規範辦理,確保新青安政策真正用於首購與自住族群,並促進房市健全發展。
行政院在9月4日院會拍板通過重大決策,確定自2025年9月1日起,「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簡稱新青安)將不再受《銀行法》第72條之2的30%不動產放款比率限制。此舉將釋放更多放款量能,解決近期民眾買房遭遇「貸不出」的困境。
新青安自2023年8月上路以來,至2025年7月底已累計核貸12萬9,464戶,總金額達9,994億元。其中73%的借款人為39歲以下青年,顯示政策確實協助到剛性購屋需求。然而,由於部分公股銀行72-2比率逼近內部預警線(28.5%),核貸意願下降,導致不少符合資格的青年購屋族群在申請貸款時遭遇瓶頸,甚至出現無法順利交屋的情況,進一步造成所謂「房貸荒」。
金管會指出,住宅貸款在所有授信產品中逾放比率最低,顯示風險相對可控,但銀行受到72-2限制與房市前景影響,保守態度升高,使資金流向受到壓抑。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本國銀行72-2平均比率為26.04%,公股銀行更高達27.61%,合庫銀行甚至逼近28.38%的高位。
為化解市場資金緊縮,行政院明確表示,排除72-2限制後,銀行辦理新青安貸款的信用資源將優先用於無自用住宅青年的購屋需求,不僅能擴大貸款量能,也可縮短民眾等待時間,避免因額度受限而「錢到不了」。
在配套措施方面,財政部要求公股銀行嚴格落實授信「5P原則」,防堵投資客炒房與人頭戶申貸,確保資源專注於自住購屋。金管會則強調,銀行在辦理新青安貸款時,不得將房貸壽險或其他金融商品列為搭售條件,避免增加民眾額外負擔。若民眾遇到相關爭議,可透過銀行公會或金管會設立的申訴管道提出申訴,保障自身權益。
此次決策意味著新青安政策將獲得更大發揮空間,預期有助於緩解自住與首購族群的資金壓力,同時兼顧金融穩健與市場需求,為目前緊繃的房貸市場注入新的動能。
台灣房貸市場再度出現警訊!根據聯徵中心統計,今年第2季國人新增房貸平均金額高達1,018萬元,10年前同期僅約708萬元,等於每件房貸金額增加超過300萬元。儘管金額創新高,新增件數卻僅剩3.98萬件,遠低於去年同期的6.5萬件,反映市場在政策管制後,房市交易量明顯降溫,銀行資金流向也更加吃緊。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過去20年極少見到銀行整體資金如此緊繃,以往僅有少數銀行因放款過度踩煞車,但這一次是在央行提高存準率、推動第七波信用管制,以及銀行自主管理措施多重影響下,市場形成「房貸供不應求」局面。
近年房價大漲,使每戶貸款金額不斷墊高,加上30年期長貸與寬限期普遍存在,銀行本金回收速度偏慢。另一方面,建商積極融資推案,搭配交屋潮湧現,也加速資金流出。種種因素交織下,不僅銀行提高房貸利率與手續費,甚至出現「無擔保信用貸款利率低於房貸」的罕見情況,令市場人士直呼「倒掛」。
業者分析,2023年新青安上路帶動一波房貸申請潮,加上去年上半年管制措施尚未生效,交易量暴增,進一步加速銀行資金消耗。如今資金環境緊縮,購屋族不但得「排隊」等核貸,利率條件也日益嚴苛。
「這次經驗會讓民眾明白,房貸環境並非一成不變。」曾敬德提醒,購買預售屋的族群更要小心貸款成數的可能變化,避免交屋時面臨資金缺口。
台中代銷業者周大麟則坦言,目前市場信心確實受到衝擊,不同於過去房市下行多因外部經濟因素,這次更多是政策面帶來的「人工造浪」。未來主管機關若進一步傾向保障首購族,勢必將影響市場資金分配,也可能改變房市走勢。
台灣房貸市場近期陷入「錢到不了」的窘境,不少購屋民眾反映,即便準備好自備款與文件,仍因銀行額度緊縮而苦等撥款。行政院日前喊話要銀行「水龍頭開大點」,金管會隨即召集八大公股銀行開會,重申房貸政策必須以自住與首購族為優先,並要求銀行不得強迫搭售房貸壽險,否則將祭出金檢處分。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指出,《銀行法》第72-2條雖訂定不動產放款占存款上限為30%,但部分銀行內部風控在28%就開始限貸,已違背政策精神。金管會要求各銀行清點房貸水位,並透過銀行公會網站向社會揭露,確保資金能真正流向自住與首購需求,而非過度保守。
銀行局長童政彰則強調,放款額度不足時,銀行應設法拉高存款來源,而非直接排擠購屋需求。他更直言,當借款人符合授信「5P原則」時,銀行就應撥款,不得以額度緊縮為由拒絕。尤其是首購青年與政策貸款戶,應獲得金融體系的支持。至於公股行庫因承擔較多政策性貸款,導致不動產部位偏高,金管會建議應透過郵局與政府基金吸收存款來平衡,而不是犧牲購屋族的權益。
另一方面,央行去年要求各銀行加強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的自主管理,導致部分銀行排隊撥款時間拉長至一至三個月,甚至引發預售屋解約潮。面對房貸荒,央行近期也「軟性鬆綁」,允許針對首購、新青安與自辦都更貸款給予彈性,避免民眾有實際需求卻卡在制度中。央行強調,資金應集中支持自用與首購族,而非投資客炒房。
然而,隨著管制加劇,銀行審核趨嚴,部分申請者即便信用良好,也可能被要求尋找「房貸保人」。金融業者透露,雖然法規未強制,但在信用不佳、收入不穩或年齡偏高的情況下,銀行會建議提供擔保人。若能找到合適的二等親保人,甚至有機會提高核貸成數或獲得較佳利率。不過,擔任保人同樣承擔潛在債務風險,未來自身貸款能力也可能受影響。
隨著2025年房市寒冬延續,公股銀行預估不動產貸款餘額可能停滯甚至萎縮。建商與購屋族的資金壓力同步增加,部分建案甚至提前一年就需完成整批貸款規劃。專家提醒,在當前嚴峻環境下,購屋者除了準備自備款,更應提前檢視信用狀況,必要時尋求保人協助,才能提高貸款過件率。
整體來看,台灣房貸市場正進入「嚴控+鬆綁並行」的新階段:金管會與央行要求銀行支持自住需求,但同時加強監管,防止炒房行為。對購屋族而言,貸款難度提升已成現實,如何在制度與市場間找到平衡,將是能否成功圓夢的關鍵。
銀行房貸荒現況 |
|
---|---|
項目 | 內容 |
政府期待 | 各行庫開大房貸水龍頭 |
銀行實務 | 受限銀行法第72條之2比率、中央銀行不動產放款總量管制 |
銀行紓解銀行法72條之2方法 | 擴大存款,甚至向中華郵政調頭寸 |
銀行於第72條之2比率分佈 | 超過29%:0家; 28%以上、未滿29%:3家; 27%以上、未滿28%:7家; 其他銀行:低於27%。 |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591房屋交易網 |
金管會1日召集八大公股行庫總經理開會,由銀行局長童政彰主持,會中聚焦兩大重點:一是釐清《銀行法》第72條之2所規範的房貸放款空間;二是嚴禁房貸與壽險、基金等理財商品「搭售」,避免造成民眾誤解。
與會人士透露,銀行局重申《銀行法》第72條之2設定的上限為「存款與金融債總額的30%」,目前多數公股銀行仍有一定承作空間。然而,不少行庫因內部設定警戒值(如27%、28%),加上中央銀行的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管理,導致實際推動房貸仍存困難。童政彰強調,法定上限不得成為銀行縮減自住與首購族貸款的藉口,行庫應透過吸收更多存款,維持房貸供給。
在搭售問題方面,金管會指出,部分銀行於分戶貸款或房貸說明會時推銷壽險,讓民眾誤會「不買就不能貸」。童政彰提醒,各銀行必須嚴守規範,避免在銷售時點誤導消費者。金管會強調,房貸壽險雖能提供保障,但若與房貸綑綁銷售,已屬違法,後續將啟動金檢查核。
公股銀行也在會中反映兩大挑戰:其一,為擴大分母吸收存款,與民營銀行相比,在利率競爭上缺乏優勢,難以吸引郵儲或大型基金資金;其二,承擔新青安、築巢優利貸等政策性業務,使不動產放款額度更受壓縮。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稍早出席金融科技論壇時亦重申,政策一貫支持首購與自住需求,並強調「民生優先」,要求銀行應檢視自身資金水位,確保合理服務。至於央行的不動產放款集中度管制,他僅表示「政府施政是一體的」,各部會會保持協調。
金管會最後強調,凡符合授信條件的首購與自住需求,銀行均有義務提供支持,不得以72條之2或內部風控為由,延宕或拒絕貸款。
刑事局偵查第一大隊會同台北地檢署與北市警局,宣布破獲國內知名融資公司「凱積公司」涉與詐騙集團勾結的重大案件。該公司打著「協助貸款」的名義,實際上以「假車貸、真設定房貸」手法,侵吞被害人名下不動產,至少造成10人受害,損失金額高達新臺幣6,534萬元。
一名新北市70歲退休婦人慘遭詐逾1,300萬元,甚至連房產都被設定抵押,她悲痛表示「一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只想尋短」。
警方調查發現,詐團成員先以「投資虛擬貨幣」為餌吸金,待被害人資金耗盡後,再由凱積公司業務出面,聲稱可協助辦理貸款,卻要求被害人簽署內容部分留白的分期付款與銷售合約。之後透過北投一家中古車行,將低價二手車短暫過戶到被害人名下,製造「車貸」假象,再藉「副擔保品」之名,勾結代書與地政士,將被害人的房產設定抵押,辦理數百萬元貸款。更離譜的是,被害人拿到貸款後,資金又再度遭詐團以不同理由騙走,形成「投資詐騙加房貸剝皮」的雙重陷阱。
刑事局指出,凱積公司本無權經辦房貸,卻透過這種灰色操作迴避檢視。今年4月及5月,警方展開兩波行動,拘提該公司吳姓負責人、地政士及中古車商等26人到案,並查扣手機、電腦及多份空白合約等證物。初步清查,該公司涉嫌不實放貸金額約2,360萬元,全案依詐欺、偽造文書、洗錢防制法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移送偵辦。吳姓負責人到案後辯稱不知情,強調自己是「善意第三人」,否認與詐團合流。
警方研判,該集團特別鎖定急需用錢的銀髮族與對貸款流程不熟悉的民眾,先以高報酬投資榨乾老本,再透過假車貸設局侵吞房產,手法相當精密。刑事局坦言,現行監理並未涵蓋此類「副擔保」灰色地帶,國內不少大型融資公司也可能遊走法律邊緣,甚至淪為詐團的工具。
警方呼籲民眾提高警覺,遇到貸款廣告或陌生業務推介,切勿輕信,更不要簽署任何留白文件;如發現貸款流程涉及「中古車過戶」或「副擔保房產設定」,務必停下確認。若有疑慮,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向警方報案,以避免一生心血遭騙走。警方也重申,將持續追查不法金流,全面打擊詐騙集團,守護民眾財產安全。